当家里人从山上回来的时候,看到二蛋和六蛋带回来的笔墨纸砚。
一个两个眼里面全是稀奇,小心翼翼的碰都不敢碰,生怕给碰坏了。
特别是当听说这么多东西花了多少银子之后,简直就跟看什么宝贝一般。
家里的其他人基本上也都来看了看这几样金贵的东西。
毕竟就这么点玩意就花了这么多银子,就连买牛都没有,那么让他们心痛。
不过好在接下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钱也能够慢慢的攒起来。
而且因为家里有了大花,今年春耕的时候,总算是不用像往年一样。
几兄弟轮流在前面拉,一天都拉不了多少的地。
现在好了,有了大花之后,家里的人在田地之中也没那么受罪。
而家里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二蛋和六蛋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名字,他们光是念出来都觉得格外的好听。
以后每天都不用干活,可以去学堂读书认字。
真希望他们也能有那一天。
不过当听到张时安向他们承诺,等以后认识很多字之后,也会帮家里人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大家又都高兴了起来。
张时安这两天在家里面待着,没空的时候也会拿出那几本书看起来。
连猜带蒙,三本书他都能够看得明白,不过这读书开蒙 ,可不是只是会写几个字认几个字就可以了。
真想考取功名的话,逐字逐句,都蕴含着不一样的道理。
等到张时安,天光才朦朦亮,就被他爹叫起来了。
快速的穿好衣裳,洗了把脸 ,把早上那一顿红薯给吃掉。
看着,他爹给他做的饭盒,里面不但有个鸡蛋,还有一些咸菜,以及一点肉丁。
“这还是你爹去跟你奶说你第1日上学堂,吃的药是太差了,怕被人笑话。你奶才给你们两兄弟塞的鸡蛋。”
张时安点了点头,笑嘻嘻的把饭盒,放到了书篓里面的隔层。
两兄弟今天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迫不及待跳上牛车。
看着牛车上面还捆着几大捆的干柴,听着他爹和二伯两人念叨着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学。
终于,来到陈夫子门外,看着陈伯一大早就在门口等着这群前来的学子。
张时安拉着自家二蛋哥很热情地跟陈伯打了个招呼。
又把自己,书篓里面的饭盒,递了过去。
“麻烦陈伯了。”
只见陈伯面对这些小娃娃也是十分好脾气。
“好好好,你两个快进去吧,这都是应该的。”
张三木也是赶紧跑过来笑呵呵的把两捆柴,一溜了进去。
根本就不让人家陈伯老人家动手,陈伯嘴上说着客气,但心里还是觉得这家人很会做人。
两兄弟跟自己爹打了个招呼,就往,院子东边,牌匾上面写着文渊堂的地方,走了进去。
这边还专门有个仆从,给他们引路,而他们发现学堂当中已经热闹极了。
隔壁的识字堂,那边格外的热闹,还有孩童打闹的声音。
而等他们踏入文渊堂的时候,说不上多安静,但是里面的内容都是在读书。
只见课堂当中一个两个萝卜头摇头晃脑在那边念得不亦乐乎。
整个课堂当中大概也就只有七八人左右,两个人的到来,大家只是瞥了一眼,并没有主动上前来招呼。
张时安也不在意那么多,拉着自家二堂兄,找了个空下来的桌子坐下。
毕竟两个人就只有一套书,当然要坐在一块。
“六蛋…安子,弟弟。你瞧前面坐着的那几个好厉害呀。夫子都还没教他们都会读了。”
张时勇本来是想喊自家六蛋弟弟,但他想起来他们已经是读书人了,而且还是在外面。
肯定是要给自家人留点面子。
待会他也得注意点,让自家六蛋弟弟千万不要再喊他二蛋哥了。
张时安也没闲着,他决定加快一下自家二堂哥的进度。
到时候夫子教他们念书的时候,二堂哥有点基础也能背得快一点。
到时候书也能够快点翻过去。
当张时安拿着三字经,指着上面的文字,一颗字,一颗字的教自家二堂哥去读。
张时勇都惊呆了,“安子弟弟,你也会读吗?”
本来他是想说别乱教,到时候夫子再教的时候他,学错了,那可就不好了。
可一想到自家安子弟弟不是一般人,这才硬生生的变了一句话。
张时安教的小声,张时勇读的也小声。
毕竟,在这学堂当中,可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打闹嬉笑。不管会不会都是在看着手中的书。
所以在张时勇的印象当中,学堂就是如此严肃的地方。
张时安在教了堂哥几遍之后,就让他自己去读了。
而他只是看着整个学堂当中,到了这个时间点,总共也才10人。
坐在门口处,靠前排的那人,正是他们那天一同前来求学遇到的那个小胖子。
家里看着就富贵的不得了,好家伙,那孩子手中拿着的书,好像是千字文。
直接跳过了三字经,看样子之前在家中,就已经学过一些了。
过了没一会儿,突然隔壁那些吵闹的声音安静下来。
张时安就知道,估计是夫子已经到了。
果然没多久就听到脚步声往这边走来。
看着,手里拿着一本三字经,另外一只手背在身后,那么长一根戒尺的时候。
张时安是真的有些慌了。
好家伙,那根戒尺看起来,跟根棍子有什么区别?
怪不得隔壁班级安静如鸡。
夫子身着一袭灰布长衫,头戴方巾,稳步踏入学堂。
诸生立刻起身,拱手行礼,齐声道:“夫子安好!”
夫子微微颔首,抬手示意众人坐下。他目光缓缓扫过,清了清嗓子道:
“今日乃汝等入学之初,吾乃尔等夫子,自当传道授业解惑。此学堂乃求知之地,需怀敬畏勤勉之心。”
陈夫子没有说的是,如若他们浪费光阴 ,那就直接到隔壁班去。
好在第1天授课,总是要给这群孩子一些威慑力。
言罢,陈夫子转身于书案前拿起一卷竹简,轻展于众人眼前,乃是《三字经》。
夫子以戒尺轻点竹简,逐字逐句念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孩童们皆张着小嘴,跟着诵读,声音稚嫩却清脆响亮。
夫子耐心讲解道:“此开篇之语,意为人初生之时,本性皆善,然后天之习性渐有差别,故而需学礼义道德,以养善性。”
说罢,又令诸生反复诵读,直至朗朗上口。
张时安觉得,陈夫子的教学水平还挺不错。
起码并不是让孩子们囫囵吞枣,而是会跟他们逐步讲解歧义。
再学会一段文后,也能领悟到这背后的意思。
陈夫子教完之后,让他们在这里自行练习。待会他过来抽背。
大家一听要抽背,又更认真了几分。
随后陈夫子走出门外,应该是去隔壁班级了。
张时安,也是跟自家堂哥一块在课堂当中熟记。
虽然他认识字,但是刚才那么一大段想要背出来,还是要多读两遍。
背一小段也就算了,这一整页还是要,多背两遍。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这辈子是不是有什么金手指?
反正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还挺好的。
反正一遍两遍左右他就能够背的,差不多了。
而且之前,还翻看过几遍,记忆力更是加深。
而且刚才夫子在台上讲解的内容,他也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些,忘记的仔细回想,也能够再次回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