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要给家人买礼物,就连平常话少的不得了的张有根。
都默默的跟上了脚步。
来到集市上,张时安被那五颜六色的头花晃花了眼睛。
给自家妹妹挑了一个嫩黄色的,给自家二姐挑了一对湖蓝色的。
都挺符合两个人的气质。
至于娘亲的,刚才他要是看的没错,他爹好像默默的买了一个簪子。
就连阿爷,都买了一个如意样式的短簪,真好,各自都有礼物买给最重要的人。
张时安又给其他的哥哥姐姐们也都带了一些,来都来了。
看到好的就给家里人带上一点,总不可能别人都有礼物,要是没收到的绝对会失落。
顺便又去了一趟镖局,跟自家二堂哥打了个招呼。
既然已经决定好,张夫子又带着他们去了一趟赵夫子的家中。
非常不客气的,让他三个弟子,把之前就想看的书通通带走。
下次回来的时候再还上。
赵夫子那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师徒几人跟土匪进村一般。
不过张时安几人,虽然有他们夫子撑腰,但嘴上感激的话和好听的话一点都没落下。
“行了行了,走走走,你们几个抄写的时候可给我小心一些。”
几个小家伙笑嘻嘻连忙答应。
陈夫子看事情都差不多了,也是时候该准备返程了。
要是出发的晚了 ,到他们镇上又该天黑了。
不过这次他们一路上,都特别顺利,回到小镇上,也不过傍晚时分。
张时安劝他阿爷,在镇上歇一晚再回去 ,可惜,阿爷,摆了摆手 ,态度那叫一个坚决。
毕竟,对于阿爷来说,除了年轻的时候服劳役,从未在外呆这么长的时间。
再加上地里的那些活计,就老婆子一个人在侍弄,他怎么样都不放心。
这都回来了,还待在镇上做什么?
家里人拗不过老头子 ,张三木只好,把他家的牛车拉出来。
准备把老爹送回家去。
而张时安 ,则是被一家人围着,询问他这次考得怎么样。
这年头可没有那种,像现在一样的父母,害怕孩子们压力过大不敢问。
张时安只回了一个还好,至于结果最后怎么样?过段时间肯定就能知晓。
回到家中,张时安的生活也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基本上都是在抄录,之前从赵夫子那里拿来的书籍。
唯一发生了一件大事可能也就是,在镇上买房的事情。
本来他们这个快餐店后面的小院子已经够他们一家人,挤一挤住下。
可大堂哥的婚事将近,等到今年6月,就要迎大嫂进门。
再加上这些年,大家手中的银子基本上都是平分。
每个人的手中,存下的银子,在镇上买一个小院子肯定是够的。
而这天张三木跑来问自家儿子。
“安子,你大伯他们都准备在镇上买一个院子。
你说咱是一块出钱买一个大的一块住,还是,也在他们的附近,买上一个小院。”
张三木的想法,又没有想的那么长远?
他只觉得,现在他们一家人在镇上也算是生根发芽。
以后自家儿子肯定是要娶一个镇上的姑娘,或者是县里的姑娘。
总不可能还带着人家,住到乡下去。
再说自家儿子以后可是个读书人,肯定要在镇上买一套院子才合适。
张时安一听,也知道他爹是个什么想法。
“爹,大伯二伯要买,就去买。咱家的话,先别买。在这里,儿子应该待不了几年。现在,也已经够用了。”
张三木一惊,虽然知道自家儿子厉害,但却没想到儿子竟然打算了如此长远。
不过想一想也是。
要是自家儿子这次真的考中了,那以后可是再如何也要去县里面读书的人。
张时安还未对自家爹说他可能要去隔壁郡的致远书院求学的事情。
之前是觉得,时间还早着,现在,跟他爹松一松口风也倒合适。
张三木一听这话也是没反应过来。
隔壁郡,老天爷他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县城。
连府城都没去过的人,他们自己郡城长什么模样更是不清楚。
而自家的儿子,却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求学念书。
自家儿子才这么大一点。
他又只有这一个儿子,要是让他这个当爹的跟儿子分开,那肯定是不愿意的。
至于,爹娘有大哥二哥在这里,想到这里。
张三木就觉得,儿子要去隔壁郡的话,他也要去。
他就这么一个独苗苗,他要是不跟在自家儿子身边 ,那以后日子还过得有什么盼头?
这样一想,看来这院子还真是买不得。
毕竟自家儿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反正他张三木是不会跟自家儿子分开的。
最后家里人又聚在一块商量,而大伯和二伯都在征求张时安的意见。
别看张时安年纪小,可是能够给家里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能够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更何况读了这几年书更加的聪慧。
像他们这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他们虽然不是什么聪明人。
但是他们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愿意听聪明人的话。
所以在两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张时安还是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大伯一家是可以在镇上买一个小院子,给大哥和三哥娶媳妇。
至于二伯家的,张时安觉得,可以再过两年。
等这个店,再多赚一点银子,大伯可以考虑去县里面再开一家同样规模的小店。
这样既能够看顾着二堂哥,也能够给另外两个堂哥寻一寻出路。
毕竟,只有五堂哥,现在念书还算可以,四堂哥的话,也没有那个天赋。
更何况二伯一家一直都担心二堂哥,能够去县里面就近照看。
一旦有什么事情,也能够及时帮衬。
张二牛一听,和自家媳妇对视一眼,那是连连点头。
觉得自家侄子说的真的是太全面了,他们之前也是有所顾虑。
现在听到侄子这么分析,觉得这件事情大有可为。
更何况,在这镇上买一个小院子,规模不大的话,六七十两银子也就搞定了。
可要是买个大一点的,百两银子也是要的。
他们这个店虽然开了这两年,抛开开店的成本。
每个人手里,能够拿出来的银钱,也就七八十两银子。
张三木的手中,更要少上一些,毕竟儿子读书,买的那些东西开销本来就大。
至于爷奶他们手中的银钱,是属于公中的,除非他们三兄弟分家。
不然,那笔钱,只要人家老两口不想动,谁都没办法拿出来。
不过大伯,家里两个儿子,买上一家小院子, 还是小了一些。
不过钱又差上了那么一点。
所以就跟两兄弟商量一下,想去从爹娘那里支取一部分。
到时候赚钱了再还回去。
张大壮这样开诚布公的跟两兄弟商量,两个妯娌也没有任何的意见。
他这种明面上的说肯定让人心里好受一些,就怕暗地里的去找两个老人。
到时候谁知道对方私底下补贴了多少,人家都说小儿子大孙子。
老太太的心,还是有些偏的。
不过,那是以前了,现在老太太心里眼里最偏的,就是他的小孙子。
其他人都得靠边。
而一家人,谁占便宜了都有意见,唯独张时安,就算是嘴巴最臭的大伯娘 ,都不会说半个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