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大家都觉得写的不错,但依然还是去请老叔公写。
毕竟也都习惯了。
家里人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把重心放在镇上正在搭建的铺子上去了。
家里的女人们则是在练习自己的厨艺,这段时间可是让家里的娃娃们都幸福极了。
基本上隔上个两三天就能吃到肉,张时安顺便还把菜品都订了出来。
其中卖的最贵的就是烤鱼,两个婶子和他娘,其中就大伯娘学的最快。
做菜的手艺也是最好的,他娘亲其中有几道菜做的也特别不错。
等到今年大家伙聚在一块热热闹闹过了年。
又在大年初几的这段时间走了走亲戚,这次去大舅家,那待遇可不止提升了一个档次。
果然有时候,你的能力就代表了他人对你的态度。
大舅二舅听说他们家要在镇上面开铺子。
忙询问要不要帮忙,张三木本来就有这个意思。
毕竟两位大舅哥,能去搭把手也是好的,该省就省一点。
更何况两个大舅哥,实在是热情的,让人难以推辞。
年后没多长时间,他爹就带着这些亲戚开始动工起来。
一动工就是两个多月。
在此期间,张时安他们都已经陆陆续续回到了学堂。
而他家,三蛋、四蛋、五蛋三个堂兄,通通都送到了学堂。
而他们每次都会在散学之后,一块跑到清水镇的西边,看着那边新建起来的商铺。
说实话,这边的建设感觉比镇中心都还要繁华几分。
早在一个月前,这边码头就正式竣工,已经有不少的船只往这边靠岸。
一些动作快一点的酒家客栈,全部都已经收工,这段时间更是客似云来。
张三木他们看的心急如焚,不过,总算是所有的家伙式已经弄齐。
在看了一个好日子之后,挂上牌匾,点燃鞭炮,第1日开门做生意。
张时安一家老小都在店里面帮忙。
几个姐姐负责在后厨那边洗菜,大娘婶子们负责出餐。
除非是有客人特殊点到某个菜,基本上他家的菜品都是就几个品种。
快餐形式的类型,出餐快量大管饱,刚一开业就凭借着物美价廉。
以及花个六文钱,就能吃到一素一荤,八文钱更适当吃到两荤一素。十文钱更是能够把8个菜品全部都来一遍。
而这低廉的价格,以及他们家油水放的的确是足够。
菜色虽然比不上人家大酒楼那般精美,味道好。
可也是家常菜,更何况,行路匆匆,出门在外能吃到这样的一顿饭菜,谁都愿意掏那点钱让自己吃个饱。
也是张时安提前就已经,找了一些人在码头那些长工当中宣传。
知道他们张记这个快餐店,再加上周围的店家,也派人看看凑个热闹。
所以开业当天, 整个张记快餐店,热闹的不得了。
大伯娘他们在后厨,一个午间的时间,就已经炒了三轮的菜品。
张三木看今日采购的菜还不够,又让自家大哥,又去采购了一批食材回来。
哪怕一家子都在店里面忙活,都有些不太够用。
主要人是真的多,不知道是第1天如此,之后会不会稳定下来。
而且,要不是有张时安在这里收银?估计家里人更是要乱成一锅粥。
不过好在忙完了中午那个高峰之时,下午的生意,就比较平淡了。
而他们家这个快餐店主打,中午和晚上那一顿。
中午的时候量多一点。下午的时候少一点,因为有些人晚上不一定吃。
而张时安根据今天上午收银的状况来看,今天上午一天除去食材的成本。
人工他都没算,大概赚了三两银子。
这个价格绝对已经不少了,这可是一天的时间,抛开食材的成本能赚这么多,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而等到傍晚时分,店里的生意又来一波小高峰。
直到,天色暗下,他们一家人这才把门关上。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个两个虽然累得不轻。
但此刻都目光炯炯的望着张时安。
张时安根本不就不用拨什么算盘,用自己做成的小册子,以及记录下来的收入,统一运算。
扣除食材成本,今天总共,赚了快五两银子。
家里人双眼放光,本来算出一下人工的话,估计赚的更少。
但家里人都说人工值什么钱都是自家人。
张时安又带着大家一起开始复盘一下今日卖得好的菜品。
那些剩的多的菜品, 明日的话就要减少用量。
还有今天一天下来手忙脚乱,大家都有些不适应。又让他们分工合作,固定在某一个岗位。
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听着张时安的安排,家里人那是连连点头。
还有爷奶不可能每天都来这里帮忙,家里还有一堆的东西要忙活。
他们一家人先坚持一段时间看一看,要是生意一直都这么好的话,到时候实在不行再招两个人进来。
看周围自己这圈亲戚,哪个品性不错,让对方来帮忙。
晚上的时候,因为后院的房间,还没有好好的收拾好。
大家只能先挤一挤,张时安他们也没有回乡下。
昨日他们几兄弟跟夫子请了一天假,明天再不去的话,可是要惹老夫子生气的。
所以张时安他们第1次在镇上睡了一晚上,早早的来到学堂。
开始温习自己的功课。
而张家一家子则是开始忙碌起来,清洗食材的清洗食材。
烧火炒菜, 整理桌椅,打开店门,把周围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随着一道又一道的菜品出来被摆到展示的区域。
不少人闻到饭菜的香味,陆陆续续的进门。
而此刻的徐子睿,听到他们家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
拍着胸脯说要去照顾他们家的生意。
“好,一言为定。等下次放旬假。我带你跟明哲一块去。”
再加上几人又惦记起他们杏花村杏花开放的时间。
张时安也放在心上。
等忙过这一段时间,到时候花开的才是最好的时节。
张时安他们这段时间,因为住在镇上,所以每天时间变得充足起来。
把夫子安排的课业完成,就会去前面铺子里面帮忙。
现在家里的生意已经平稳下来了,没有一开始的那么生意好。
但他们家走的本来就是平价路线,所以每天的营业额还是很稳的。
基本上都能够在三两左右。
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之下,他们家的人已经习惯起来,而且人数是够用的,不用多余去请别人。
就连收银的位置,有时候他爹张三木,有时候则是他二姐和三姐。
几个人的算数都是最好的,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把之前的成本收回来。
到时候有了钱,就能够把整个店铺在修缮修缮。
顺便把老家也重新修一遍,这样孩子们都能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特别是现在孩子们渐渐大了,总不可能三三两两的还挤在一张床上。
看着他家的快餐店已经步入了正轨,张时安说好了要带两位同窗一块去老家。
就连陈夫子听到,他们杏花村那一片烟雨朦胧之景,粉白色的杏花雨落下,也是有些忍不住神往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