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还不等他纠结古人是否知道地球自转的原理。
他突然就想到,貌似这个时节好像还未出现二十四节气。
不对,应该是说,完整的历法,并未出现。
想到这里,张时安忍不住呼吸急促,脸色涨得通红。
那是一种,他好像知道,自己的机遇要出现了。
要问,二十四节气和春节的发明者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那位牛人叫做落下闳。
对方,算是二十四节气和春节的发明者。
他通过《太初历》的制定,使二者从观测经验升华为科学制度,奠定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核心框架。
春节和二十四节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既是发明者,也是奠基人。
这样一位牛人,留下来的历法,已经有开端,但还未完善。
现在的立法还有很大的漏洞,如果张时安能够补全历法,不说名垂千古,起码流芳百世不是问题。
要知道,那位牛人的故事,要不是他跟着导师,见多识广。
还真不一定能够清楚这其中的典故,毕竟一般人,很少能够注意到,这方面的大佬对人类的贡献。
落下闳这位大佬出生在秦汉那个久远的年代,岁月的流转竟如盲盒般捉摸不定。
秦始皇一声令下,将十月定为新年伊始;刘邦夺得天下后,又任性改元,把新年挪到了十一月。
这可苦了百姓,《史记》中就曾记载,田间老农刚把秧苗插进泥里,官府却突然敲锣宣告:
“各位乡亲注意啦,此刻起便是新年三月!”
气得老农直跺脚,哀叹道:“我这秧苗刚种下,咋就换季节了呢?”
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四川阆中有个被邻里视为“怪老头”的落下闳,每日在家门口摆弄着竹竿测量日影。
邻居们纷纷投来异样目光,还打趣他:“老落啊,你摆弄这些棍子,难道还能当饭吃?”
落下闳却只是神秘一笑,心中怀揣着一个宏大愿景——找到让全天下人都能精准种地的法子。
彼时,汉武帝也被这连年出错的历法折腾得焦头烂额。
公元前 104 年,一场堪称天文界“华山论剑”的盛事拉开帷幕。
朝廷广召贤才,司马迁、公孙庆等 18 位顶尖专家齐聚一堂。
谁也未曾料到,最终脱颖而出的竟是这位毫无官衔的四川老汉。
司马迁在书中不无钦佩地写道,落下闳提出的浑天说,如一声惊雷,镇住了在场所有人。
要知道,那个时代,“天圆地方”还是主流观念。
落下闳却凭借扎实的观测数据,大胆断言:
地是圆的!还指着月食时地上的影子佐证,令人惊叹不已。
不仅如此,他以竹片为材,巧手制成类似古代哈勃望远镜的浑天仪,直观呈现天体运行奥秘。
汉武帝见状,当场拍板:“就按您说的办!”
这场历法改革,影响深远。
其一,正月过大年的习俗自此固定,春节如同有了正式“身份证”。
传承千年,成为华夏儿女心中最温暖的团圆符号;
其二,24 节气的摸索版应运而生,它就像一本精准的种植说明书。
交到农民手中,从此农事活动依时而动。
春种秋收,井然有序;
其三,闰月系统横空出世,巧妙化解了地球公转周期与纪年之间“四年多一天”的世纪难题。
让时间的齿轮咬合得严丝合缝;
其四,甲子纪元登场,仿佛给漫漫时间长河安上了“GpS 定位”,历史的脉络在这精准的刻度下愈发清晰。
更神奇的是,落下闳还留下一则惊世预言:
“800 年后,历差 1 日,自有圣人尽之。”
果不其然,到了唐朝,司天监发现每年历法确有微小误差,这般精准预判,堪比现代原子钟的精密。
汉武帝欲封落下闳高官厚禄,他却淡然推辞:
“陛下,我还是回家教娃娃看星星吧。”
据《华阳国志》记载,他回到阆中,开启天文补习班,培养出张衡、祖冲之等一众青史留名的天文学巨匠。
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袁天罡能推演《推背图》,正是得了祖师爷落下闳的秘籍真传。
时光悠悠,那时候的张时安,还郁闷的问自家导师,为何连续5年都没有大年30。
也是,导师为他解惑,讲出了这段缘由。
这正是落下闳两千年前设计的闰月纠错系统在悄然运行,宛如给古老历法装上了自动更新程序。
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精准护航。
他还记得,2004 年,国际天文学会还做了一件浪漫至极的事——将
号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这名字暗藏玄机,“落下”本就是罕见姓氏,拆分来看,“门内有红”,仿若在低语:
在我智慧之门背后,藏着无垠宇宙。
所以这样的牛人,哪怕经历了时间洪流的变迁,却依然,还有人记得。
以前的自己从未发现,这方面的东西,接下来,他觉得自己应该是有事做了。
毕竟他掌握着完整的历法,这新的二十四节气出来,绝对能够轰动整个大胜朝。
思绪完成,张时安,看着今日的考卷已经全部完工。
抬头望窗檐看去,天色已经暗下,不知不觉,又来到了晚上。
老样子,吃饱喝足,上个茅房,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这两天的时间,张时安的精神状态还算可以。
而此刻,陈明哲,却是脸色苍白,额头,的汗珠不断落下。
一边手,有些颤抖的写下答案,另一边,用温热的毛巾擦拭额头的汗珠。
脸上戴着一张,张时安之前有备无患,用布条做好的简易口罩。
再加上,之前提前买好的醒神香包,哪怕这么多条件的加持之下,眼下的情况也是分外的严峻。
毕竟,口罩并不能完全隔绝外界的气味,要不是他的身体素质已经大幅度的提升。
估计根本就坚持不了到现在,没看到,今天中午,挨着臭号的那位考生,直接晕了过去。
被抬出去的时候,众人仿佛都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下场。
所以,陈明哲,上午的时候尽量把答卷答完。
等到在房间当中,打上一套拳法,夜晚才点起油灯,把上午粗略有的灵感,通通再完善一遍。
这样,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感悟,也能看得更清晰几分。
他人的精神还算不错,为何会如此虚弱,主要是因为,这两天吃的实在是太少。
终于把最后一个字落下,陈明哲把面皮泡到冷水当中,搅拌均匀,变成一个个面疙瘩,这才囫囵吞枣,一般吃下去。
这样的天气,人家都是想吃点热的,但这过道之中弥漫的味道,实在是让人恶心的不行。
只能吃点凉的,胃虽然不舒服, 但不会让自己直反胃。
而且,之前师兄他们三人也模拟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十分冷静的状态当中。
该吃吃该喝喝,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不就是臭了一点吗?
与前途相比,这一点磨难又算得了什么?
毕竟,就算是人家世家子弟,运气不佳的情况之下,与他受的苦楚,没有任何区别。
只要坚持,就算是这次没中,他也断然不会后悔一分。
他已经,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其他的就靠天命了。
第3日。
张时安醒来的时候,官吏的考卷都快发到他这里来了。
快速的给自己来了个清醒套餐,看着管理把他的考卷通通收好。
又把今日第3场的策论也发了下来。
今天的时间还算是比较充足,今天一整天,明日早上才能够出去。
所以,先把自己的状态拉满,再去好好琢磨一下,这次的策论他该怎么写?
先粗略的看了一眼题目,看到题目的瞬间,张时安就论证了片刻。
“天下之治,始于乡里,成于朝廷。然乡里之治,何以达于朝廷?
朝廷之政,何以施于乡里?今欲使上下相通,内外兼治,当以何道行之?”
这样的题目,真是让人牙酸,果然不愧是院试,策论题就是有水平。
这样的题不但要求考生从基层治理与中央政令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上下贯通、内外兼治的理想状态。
既考察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需考生具备深厚的政治智慧与全局视野。
可以说,一般的学子,没有一位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资源,没有好的教学环境,这样的题目,就会打得无比浅薄。
而想要出色,成为佼佼者,名列第一,那么,这道题,就必须好好琢磨,给出最佳的答案。
张时安,一边思索,一边开始烧水,有条不理的给自己泡了一碗藕粉。
又烧了点薄荷茶,放到一边凉着,清新的薄荷凉茶,困倦的时候来上一杯,的确是提神醒脑。
等他做完了一切准备,再次把目光移到考卷上面。
心中,也有了一些眉目。
毕竟想要写好一篇文章,除了一些专业必备,最重要的,就是切入点的方式。
而张时安最擅长的也就是审题,一般题目多审几遍,他答题的切入点也会越来越清晰。
要知道以上这题目,并非直接引用自某一具体古籍或文献,而是基于华夏古代治理思想的核心议题提炼而成。
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儒家经典及历代治国理念,尤其是《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以及《孟子》《荀子》等经典中关于基层治理与中央政令关系的论述。
《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逻辑。
强调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的治理层次,与题目中“始于乡里,成于朝廷”的思想高度契合。
而《孟子》中提到“君施教以治理之”,强调德礼教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与题目中“乡里之治”如何影响朝廷的议题相关。
要知道,汉代“三老制”和明代“老人制”都是通过乡里有威望的人士传达朝廷政令、处理地方事务,体现了“上下相通”的治理模式。
就连,《宋史》中总结“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进一步探讨了中央与地方治理的平衡问题。
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张时安,再把自己所思所想,以及,上辈子接收到的知识,连贯开来。
手中的笔,停顿在半空当中,终于落下了第1个字。
“夫治国之道,犹治身也。身之康健,始于气血之通畅;国之昌盛,始于上下之相通。”
第1段,张时安,手中的笔就越写越快,灵感例如泉涌一般喷溅。
这种模式,那种圣人般的状态,让张时安手中的笔行云流水一般。
竟是没有丝毫停顿。
“乡里者,国之根本也;朝廷者,国之枢机也。
根本固则枝叶茂,枢机通则政令行。然乡里之治,何以达于朝廷?
朝廷之政,何以施于乡里?此乃治国之大端,不可不察也。
古之圣王,莫不重乡里之治。周制有乡遂之法,汉兴有三老之设,皆以乡里为基,以教化为本。
乡里之治,非独赋税徭役而已,亦在风俗之淳、民心之安。
风俗淳则教化行,民心安则国本固。然乡里之治,何以达于朝廷?
盖因乡里之贤者,能察民情、达民意,上通于朝廷,下安于百姓。
故《礼记》云:
“礼失而求诸野。”
乡里之治,实为朝廷之耳目也。
若乡里闭塞,民情不达,则朝廷如盲人夜行,虽欲治之,不可得也。
然朝廷之政,何以施于乡里?此亦治国之要务也。
朝廷之政,非独法令条教而已,亦在德礼之化、恩威之施。
德礼者,所以化民也;恩威者,所以驭民也。
然政令之行,必赖于吏治之清明。若吏治腐败,则虽有良法美意,终成空文。
故《孟子》云:“徒法不能以自行。”
朝廷之政,欲施于乡里,必先择良吏、明赏罚、严考课。
吏治清则政令通,政令通则民心服。
今欲使上下相通,内外兼治,当以何道行之?窃以为,其道有三:
一曰选贤任能,二曰明法严刑,三曰教化风俗。
选贤任能者,治国之本也。乡里之贤者,能察民情、达民意,朝廷之能者,能施政令、安百姓。
故欲上下相通,必先选贤任能。乡里之贤者,当举之于朝廷;朝廷之能者,当遣之于乡里。
如此,则上下之情通,内外之治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