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案头摆放着陈如海送来的奏折,他缓缓翻开,逐字逐句地阅读着。
随着奏折内容的深入,原本略显黯淡的眼眸逐渐明亮起来。
一抹欣喜之色浮上脸庞,仿若虚弱的身躯都瞬间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他心中暗自感慨,朕治理的王朝,竟能涌现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
实乃江山社稷之幸,朕之英明神武,真龙庇佑啊!
朝堂之下,百官分列两旁,皆身着朝服,头戴官帽,个个正襟危坐,仪态端庄。
当皇帝阅罢奏折,龙颜大悦之情溢于言表时,群臣们心领神会,瞬间开启了一场不动声色的夸赞盛宴。
礼部尚书率先出列,他身着一袭绯红色的朝服,上面绣着精美的云纹图案,头戴黑色梁冠。
冠上镶嵌着一颗圆润的蓝宝石,更显尊贵。
他微微躬身,手持笏板,声音洪亮而富有韵律:
“陛下,臣听闻北地一事,深感我朝之幸。
想当初,北地荒芜,民生凋敝,仿若绝境之地。
然陛下圣明,选派一众贤能之士前往支援,如今竟能改天换地,百姓安居乐业。
此等功绩,一则彰显我朝人才济济,二则尽显陛下用人之明,实乃天佑我大胜王朝啊!”
说罢,他再次躬身行礼,退回原位。
吏部尚书见状,也不甘示弱,连忙出列。
他身形微胖,面容圆润,身着深紫色朝服,腰间束着一条玉带,挂着玉佩,走起路来玉佩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清了清嗓子,恭敬地奏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此次北地之变,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乃是陛下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方能集结各方英才,使其各展所长。
这一众秀才,出身不同,背景各异,却能在北地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实乃陛下教化之功。
臣相信,日后他们必能为朝廷效力,再创新功,不负陛下隆恩。”言罢,他同样行了大礼,退回班列。
然而,朝堂之上,有夸赞之声,自然也少不了小声的争论与各方势力的微妙角逐。
户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出列奏道:“陛下,虽说北地如今形势大好,但臣担心这后续的发展与维持。
所需钱粮物资不菲,还望陛下斟酌,提前规划,以免日后捉襟见肘。”
他这话一出,旁边的工部尚书却不乐意了,他立刻反驳道:
“户部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北地的建设,基础设施尤为重要,若无工部的规划与支持,即便有钱粮,又何谈发展?
如今北地初有成效,当务之急应是乘胜追击,加大投入,而非畏首畏尾。”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虽看似在讨论国事,实则暗藏着各自部门的利益诉求与势力范围的争夺。
宣武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群臣的发言,心中洞若观火。
他明白,这些臣子们各怀心思,有的是真心为江山社稷着想,有的则是借机为自己的势力谋利。
但他作为帝王,既要平衡各方势力,又要让国家继续繁荣昌盛,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于是,他微微抬手,示意群臣安静,而后缓缓开口:
“众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北地之事,关乎国运,需从长计议。
朕既已看到成效,自不会半途而废。
各部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保我大胜王朝千秋万代。”
言罢,他目光扫视全场,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群臣见状,纷纷跪地高呼:
“吾皇英明!”
早朝的喧嚣渐渐散去,仿若一场大戏落幕,然而北地的事例却如投入湖面的巨石。
激起的涟漪在京城朝堂之上经久不息,成为众人私下议论的焦点。
宣武帝端坐在御书房内,龙案上堆满了奏折,他手中朱笔不停,时而批阅,时而沉思,面容虽显疲态,却依旧难掩帝王威严。
片刻后,他放下朱笔,对身旁的太监轻声吩咐,命其速去将六位皇子召至御书房。
不多时,六位皇子先后赶到。
为首踏入的大皇子,年方十七八岁,身姿挺拔如松,一袭华服衬得他气宇轩昂。
他的眼眸仿若藏着一泓秋水,看似温和有礼,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丝丝锋芒,举手投足间尽显皇家风范。
二皇子紧随其后,年纪十六七,身材魁梧壮硕,相较于大皇子的精致,他多了几分质朴憨厚之感。
然而,熟悉他的人皆知,这憨厚之下实则藏着大智若愚的狡黠,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三皇子的出现,却让御书房内的气氛微微一滞。
宣武帝抬眸望去,眼中瞬间闪过一抹复杂难辨的情愫,仿若时光倒流。
他又看到了那位温婉贤淑却已香消玉殒的先皇后。
三皇子乃他与先皇后的嫡子,多年流落在外,历经风雨磨砺。
起初,他心性单纯质朴,犹如一张未曾着墨的白纸,可岁月流转,如今的他已成长得沉稳内敛,浑身散发着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气息。
虽比两位兄长年少许多,可每每交办任务,总能出色完成,其谋略与手段令众人侧目。
老四、老五以及年纪尚幼的老六一同鱼贯而入,几人齐齐跪地,向父皇行礼问安。
声音清脆稚嫩,却也透着皇家子弟的规矩与教养。
宣武帝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几位皇子,旋即开口道明今日召见之意:
“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想听听你们对北地此番成功有何感想与见解。
江山社稷未来需交付于能者之手,朕考较你们,无关喜好,只看真才实学。”
言罢,他靠向椅背,目光深沉,静候众人回应。
大皇子闻听此言,率先上前一步,微微躬身,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北地之成,实乃父皇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之功绩。
父皇英明决策,精准洞察北地之利弊,因地制宜推行新政,方有今日成效。
儿臣听闻,北地初时,民生凋敝,百业荒废,然父皇派遣能臣干吏,兴水利、垦荒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再者,于商贸之上,开放口岸,鼓励通商,使得财源广进,此等良策,真乃治国安邦之典范。
儿臣深受启发,日后若遇诸事,定当效仿父皇,以大局为重,谋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