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降书很快便被飞机大量投放到金陵城内。
一份份如同催命符般的白纸,飘飘洒洒,落在了金陵的大街小巷,落在了军营,落在了百姓的家门口。
然而,金陵城内外的反应,却出乎松井石根的预料,显得异常冷淡。
无论是守城的士兵,还是普通的百姓,对于这份劝降书,大多嗤之以鼻,甚至看都不看一眼。
他们或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不明白劝降书上那些冠冕堂皇的辞藻,但他们知道,日本鬼子是侵略者,是来烧杀抢掠的。
抵抗或许会死,但不抵抗,一定会生不如死!
然而,松井石根并不着急。
他相信这颗埋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
而这个契机,就是金陵守军的军心崩溃,就是那些高级将领的动摇和逃离。
这个契机,并没有让松井石根等待太久。
1937年12月12日清晨,冬日的阳光,惨白而无力。
金陵城墙上,寒风凛冽,如同刀割一般。
金陵卫戍副司令罗卓英站在中华门的城墙上,望着城外黑压压的日军,脸色凝重。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对着城墙上的士兵们,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
“弟兄们!金陵是我们的首都,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身后,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是我们的妻儿老小!”
“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要用我们的血肉,筑起一道血肉长城,将日本鬼子挡在金陵城外!”
“誓死保卫金陵!与金陵共存亡!”
罗卓英的声音在寒风中回荡,激起了士兵们心中的一丝热血。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通讯兵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将一部电话交给了罗卓英。
“报告总指挥,司令部来电,唐长官请您立刻回司令部开会!”
罗卓英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知道,这个电话很可能意味着金陵的命运,即将发生重大的转折。
在金陵城内,一处隐蔽的地下室内,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已经召集了包括罗卓英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
叶肇、邓龙光、刘兴等人,也赫然在列。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焦虑,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唐生智面色阴沉,手中拿着一份电报,缓缓地展示给众人。
“诸位,这是蒋委员长刚刚发来的电令。”
他顿了顿,语气低沉地念道:“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策将来。”
短短的一句话,却如同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
相机撤退这四个字,虽然说得含糊,但其中的含义,却再清楚不过了。
常校长这是在暗示他们,如果守不住金陵,就可以放弃抵抗,自行撤退。
其实常校长内心深处,不愿看到他的中央军精锐,在金陵保卫战中白白牺牲。
这些都是他的嫡系部队,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损失不起。
唐生智却不肯背负独自下令撤退的骂名,他深知放弃金陵将是千古罪人。
因此,他坚持要常校长下达一份书面的撤退命令,以推卸责任。
最终,常校长还是妥协了。
他被迫下达了一份书面撤退命令,将放弃金陵的责任,推给了唐生智和在场的这些高级将领们。
这一刻,金陵保卫战的局势,彻底走向了绝路。
如果唐生智真的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完全可以抗命不遵,甚至可以像之前一样,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激励士气,与金陵共存亡。
但他没有。
他已经被日军的强大攻势吓破了胆,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他现在只想拉更多的人下水,和他一起分担放弃金陵的骂名。
“诸位,委员长的意思,大家都清楚了。”
唐生智环视四周,缓缓开口,声音嘶哑而低沉。
“现在金陵的局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是守还是弃,请诸位发表意见吧。”
他表面上是在征求大家的意见,实际上却是在逼迫大家表态,同意放弃金陵。
罗卓英低下了头,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他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我……我同意弃守金陵。”
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充满了屈辱和不甘。
随着罗卓英的表态,其他的将领们,也纷纷表示同意弃守金陵。
“我也同意。”
“附议。”
“只能这样了。”
第88师师长孙元良则是保持沉默。
只有第78军军长宋希濂没有说话,他默默地坐在那里,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我……也同意。”
宋希濂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缓缓地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却又带着一丝无奈的妥协。
至此,弃守金陵的决定,就这么定下来了。
唐生智缓缓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中央。
他清了清嗓子,原本低沉的声音,突然变得高亢激昂起来:“诸位!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必须以大局为重!为保存国力,为将来反攻做准备!我决定,今晚开始,全军……突围!”
慷慨激昂的讲话,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但在这空旷的地下室内回荡,却显得格外空洞和虚伪。
会议结束后,唐生智带着卫戍司令部的长官们,率先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小火轮,迅速渡江北逃。
桂永清回到教导总队部,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参谋长邱清泉的号码。
“清泉,我是桂永清。”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但语气却异常坚定。
“现在情况紧急,我命令你,立即带领部队,向下关方向……撤退!”
放下电话,桂永清没有丝毫犹豫,转身便带着少数亲信,悄悄地离开了总队部,消失在夜色之中。
几乎在同一时间,第74军军长俞济时、第2军团军长王敬久等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操作,各自通过电话或者派人传达了撤退的命令,然后便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匆匆逃离了战场。
金陵,这座昔日繁华的古都,在这一刻,仿佛变成了一面巨大的照妖镜。
它无情地照出了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高级将领们的真面目。
贪生怕死,弃城而逃。
随着唐生智等高级将领的仓皇逃离,整个金陵守军的指挥系统,瞬间崩溃。
原本就士气低落的部队,在失去了指挥和约束之后,彻底陷入了一片混乱。
“长官都跑了!我们也快跑吧!”
“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去下关!找船过江!”
……
各种各样的呼喊声,在金陵城内此起彼伏。
士兵们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窜,争先恐后地涌向下关码头。
他们放弃了抵抗,丢弃了武器,只想着尽快逃离这座即将沦陷的城市。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绝望的境地。
唐生智之前为了表示死守金陵的决心,下令销毁了下关一带所有的渡船。
这个曾经被他视为破釜沉舟的壮举,如今却成为了金陵守军的催命符。
当俞济时带着74军的残部,抢在其他人之前,抵达下关码头时,他幸运地找到了一艘小火轮。
这是最后一艘可以渡江的船只。
俞济时毫不犹豫地带着少数亲信登上了船,迅速驶离了码头。
十几万中央军精锐,陆续抵达下关。
当他们看到空空如也的江面时,彻底陷入了绝望。
没有船,他们根本无法渡过这宽阔的长江。
他们被困在了这里,进退两难,成为了日军的瓮中之鳖。
保卫金陵的十几万中国军人,就这样被他们的最高指挥官,无情地抛弃在了这片绝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