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周侗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年自己麾下的两名手下,没想到如今他们都当上了兵马都监。
周侗心中感慨万千,忙双手扶起二人,说道:“两位请起,真是没想到啊,今日竟能在邺州重逢。”
史锐、孙巨二人起身之后,史锐满脸感激地说道:“将军因何会在此处?今日真是多亏了将军出手,救下了我二人的儿郎。夫人回家后,还一直夸赞有一神人,竟能摁住惊马,我二人起初还不太相信,没想到竟是大将军在此。”说着,二人又是深深一拜。
周侗说道:“说来话长,一言难尽。”
孙巨转身叫过三个孩子,让他们拜见恩公。三个孩子赶忙跪倒在地,齐声说道:“史文恭、孙立、栾廷玉拜见恩公。”说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周侗微笑着让他们三人站起身来。史锐接着说道:“这史文恭是我的三儿子,孙立是孙巨的大儿子,栾廷玉则是他姐姐家的孩子。”说罢,他冲着身后的军士们挥了挥手,后面的军士便将礼物一一送上。
史锐再次躬身行礼,说道:“多谢将军救下这几个小子,略备薄礼,还望将军不要嫌弃。”说罢,二人又拜了拜。
周侗回了个礼,也不客套,命家丁收下礼物。周侗心中思忖:“此处毕竟不是自己家,不太方便将众人请进屋内招待。”
于是,周侗对着史锐、孙巨说道:“今日难得相聚,我请诸位到‘和顺酒庄’,咱们不醉不休。”
说着,周侗转身向蔡卞深深地行了一礼。不等周侗开口说话,蔡卞便对着史锐、孙巨说道:“两位都监既然要与将军叙旧,那就由我儿子蔡仍代我陪陪两位吧,今天由我儿做东。”
众人纷纷拜别了蔡卞。史锐吩咐军士送三位公子回府,周侗又叫来刘琦和吴阶,一行六人前往“和顺酒庄”。
在路上,周侗对着蔡仍坦诚地说道:“蔡兄,我就是那个闯金殿、大骂当朝宰相司马光的周侗。我之所以一直用母亲的姓氏,化名石侗,实在是怕司马光一党寻机报复,从而连累了蔡家啊。”
蔡仍听后,微微一笑,说道:“无妨,无妨。久仰将军大名。其实我和父亲早对您的身份有所怀疑,今日得知您的真实身份,我也就放心了。”
旁边的史锐好奇地问道:“蔡兄,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蔡仍和周侗两人相视一笑,却并未作答,史锐也不深究。
众人在“和顺酒庄”畅饮至亥时,这才尽兴而归。进了院子,蔡瑛儿便迫不及待地跑了过来。她见到周侗,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恨意,又有喜悦。恨的是周侗骗得自己好苦,喜的是侗哥并非坏人,而是声名赫赫的边关将军。
蔡瑛儿轻声嗔怪道:“侗哥,老太君、父亲、母亲他们全在大厅等着您回去回话呢。你们走后,老太君和父亲单独说了会话,之后父亲就一直板着脸,我心里着急,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周侗微微一笑,说道:“瑛儿,你放心。我去取件东西,马上就回来。”
周侗转身回到房间,取出母亲送来的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从里面取出书信,然后双手捧着匣子来到大厅。只见明老太君端坐在中间,蔡瑛儿静静地立于她的身后;蔡卞坐在左边,旁边依次是王夫人和蔡仍。
周侗走到大厅中间,双膝跪地,把匣子和书信轻轻放在身旁。接着,周侗恭恭敬敬地向明老太君磕了个头,说道:“晚辈周侗,拜见老太君、伯父、伯母。”
明老太君等人却都沉默不语,气氛显得颇为凝重。周侗缓缓抬起头,只见明老太君和蔡卞依旧板着脸。旁边的王夫人心中焦急万分,可为了女儿的婚事,又不敢轻易开口说话。蔡瑛儿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不知接下来会发生何事。
周侗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我本是鄜延路宣威将军、兵马都总管。只因司马光主张割地求和,此等行径实在是卖国之举,我一时激愤,便闯上金殿,大骂司马光是卖国之臣。母亲和舅舅担心我会被司马光一党挟私报复,所以让我前往北京大名府避祸。
在途中与诸位巧遇,我这才一路假借石侗之名,也是怕连累蔡家。如今,我已将婚事禀明母亲,日前接到家母的回信。我诚心求娶瑛儿为妻,现聘书、聘礼皆在此处,还请老太君、伯父、伯母成全。”说罢,他把书信放在匣上,双手举过头顶,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蔡仍眼见此状,赶忙上前伸手接过匣子,脚步匆匆地走到桌案旁,将其轻轻放置其上。而后,双手恭恭敬敬地把信捧到老太君面前。
老太君接过书信,轻轻拆开信件。只见里面有一封信和一红纸折,先打开红纸折,定睛一看,原来是婚书,上面详列着周侗的生辰八字。老太君看罢,微微颔首,而后将其递给了蔡卞。此时,王夫人见此情形,急忙起身,快步走到蔡卞身旁,与蔡卞一同观看。
明老太君又展开那封信,只见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拜明老太君,吾子周侗,年方二十七,往昔于边关为国奋力效命,至今尚未婚配。近日听闻太君膝下有一孙女,名曰瑛儿,贤良淑德,温婉端庄。故特求令孙女能为周家当家儿媳。本应遵循古礼,行三书六礼之仪,备四聘五金之数,大开中门,以迎新人入门。然当下时势,诸多不便,望一切仪式从简,然聘礼之事,绝不敢有丝毫懈怠。还恳请明老太君恩准,周石氏拜上。”
明老太君读完此信,微微眯起双眸,心中暗自思忖:“信中竟未提及周侗救我全家之事,想来这石氏身为当朝二品诰命夫人,行事如此谦虚恭谨,诚心诚意地前来聘娶,恳切希望早日完婚,实乃大家风范。”想到此处,她不禁微微点头,轻声赞道:“不愧是国公贵女,将门之后啊。”
说罢,明老太君又将书信递于蔡卞。蔡卞和王夫人仔细看罢,蔡卞微微躬身,问道:“老太君,此事看如何是好?”
明老太君微微沉吟,而后说道:“石老太君信中所言,颇为在理,不如就依信中所提,从简办理吧。”
蔡卞连忙应道:“遵老太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