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朱小松发现,虽然自己颁布了很多政策,有利于官员的事情落实的很快,不利于官员的事情落实的很慢。
各级官员纷纷上奏折明确表示,涨工资是没有问题,问题是现在没钱。这些人报名单的速度可以说打破了历史记录。
很多人为了多涨一点工资,可以说是瞒天过海,增加了很多人手,同时,汇报上来的名单,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无论锦衣卫的核实,还是工厂的报告,好像都没有什么问题。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大明的造血机器,无非就是大明银行。利用银子铸造成银元,中间确实存在了非常大的利润,朱小松猛然之间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这些贪官污吏他们汇报的人员名单,已经超出了原来的估计,并且各地的藩王纷纷伸手要银子。
毕竟这是明朝的规矩,偏偏还不能阻挡,如果这样搞下去,朱小松就算是有日本的银山往里面垫,估计自己也扛不了多久。
作为一个明朝的粉丝,朱小松清楚的记得,明朝亡于财政。说来说去就是没钱,表面上看自己虽然控制了北京的物价,让各地的银子流转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产生新的盈利项目,光靠现有的资金无法走出困境。
这怎么办?朱小松如果发不出工资来,底下的官员就会更加不执行命令,下面当兵的就更不好说了,偏偏辽东战场的袁崇焕,天天打报告要银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哪怕是自己就是这个大明的太子,自己辗转腾挪的空间,可以说是非常的小,这样下去可不行。
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各级官员都要发钱,再加上各地的藩王,这简直就是一个吞金的怪兽,根本就看不到希望。
朱小松觉得这些人都没有什么用,这些官员想让一个政策执行烂了,哪是你想的这个政策再怎么利国利民,也要给你弄成一锅粥,这样才能够甩锅出去。
这些贪官污吏想得非常明白,我能够让你这件事情办不成,虽然我没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办成,但是我能够让你彻底搞烂了。
到时候就可以说了,你这个皇帝太子朝廷定的这个政策不行,不是我们底下的人无能,是你上面的人有问题。
如果这样搞下去可不行,朱小松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明朝的粉丝,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下去绝对是不行了。
看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是有助于统治阶级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加快速度,财政困难真的是太大了。
没有银子,这些贪官肯定会把手伸向老百姓,毕竟山高皇帝远,就算是在北京城,你作为一个皇帝也不可能24小时不睡觉,一个人能够管多少事儿?
朱小松现在就算是想制定政策,恐怕底下的官员也不会同意,既然已经彻底腐朽了,那就彻底打烂了,将以一些重要花费钱地方特别多的部门,一下子甩出去,财政困难迎刃而解。
朱小松在三天之前已经想好了,必须把农民起义先搞起起来,反正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是什么好人,这两个造反的人,时间上应该是已经走投无路。
宋献策怕永远都想不到,帮助自己造反的人已经在路上了。老道士来到陕西延绥,找到这个张献忠的时候,对方不过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
老道士左看右看,也没有发现这个叫张献忠的人究竟有什么样的能耐。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头兵,总兵是个四川人,对于张献忠一向就不喜欢,这个年轻人主要是不懂得人情世故。
跟同僚关系也不太好,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要不是为了一碗饭吃,张献忠绝对不会忍受这样的生活。
这活脱脱就是一个牛马,每天都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夜里值班,可以说都是家常便饭。
老道士发现张献忠跟陌生的人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句话不说,跟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就是滔滔不绝。
两种极端的反应,证明这个年轻人是有能力的,毕竟是小太子亲自告诉自己的,自己肯定要好好观察一下。
像这样不会做事,又不懂得委屈求全,不懂得巴结上司,不懂得拍马屁,不懂得请客送礼,可能混得好。
老道士在这里已经住了一个月了,找了一个破旧的道观,张献忠有时候也来到这里休息,毕竟这里比较偏僻,距离军营的距离又不远,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老百姓本来就吃不上饭,张献忠是走投无路才来当这个兵,偏偏混得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