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二
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三
回溯风云,感怀英魂:唐玄宗李隆基《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赏析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
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
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
幸过翦鲸地,感幕神且英。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岁月的天空。当诗人行至成皋,这片曾见证先圣擒获窦建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土地时,往昔的金戈铁马、风云激荡瞬间涌上心头,化作了这首饱含深情与感慨的诗篇,带我们穿越时空,领略隋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先圣的英雄气概和诗人内心的万千思绪。
首联:隋末乱世,群雄逐鹿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短短两句,却宛如一把重锤,敲开了隋末那段黑暗历史的大门。隋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政治暴虐不堪,朝堂之上,奸臣当道,谄媚之风盛行,官员们为了一己私利,肆意盘剥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间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在这样的绝境之下,百姓们再也无法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各路英雄豪杰也看到了时代的机遇,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他们或是为了推翻隋朝的残暴统治,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各自率领着自己的势力,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命运无常,也为下文先圣的出场做了极为有力的铺垫。
颔联:先圣崛起,气吞山河
“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在这乱世的滚滚洪流中,一位英雄人物横空出世,他就是先圣。“按剑起”三个字,仿佛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先圣目光如炬,神情坚毅,手按剑柄,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那把剑,不仅是他手中的武器,更是他决心和勇气的象征,在昏暗的时代背景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而“叱咤风云生”则将先圣的英雄气概推向了极致。当他振臂一呼,那声音仿佛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能让风云为之变色,山河为之震动。他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划破了黑暗的夜空,给身处乱世的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先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迅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力量,开始了他平定天下的征程。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战斗,都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智慧,让人为之折服。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先圣的伟大形象,让我们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他那气吞山河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颈联:战功赫赫,威震山河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随着先圣的崛起,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开始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饮马河洛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先圣军队的强大与勇猛。他们在黄河、洛水一带纵横驰骋,战马嘶鸣,奔腾而过,仿佛要将河水饮尽。这不仅展现了先圣军队的数量众多,更体现了他们的士气高昂和战斗力极强。在战斗中,他们勇往直前,不畏强敌,每一次冲锋都如雷霆万钧,让敌人闻风丧胆。“作气嵩华惊”则进一步强调了先圣军队的气势。他们的斗志如熊熊烈火,燃烧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中,士气冲天。这种强大的气势,连巍峨耸立的嵩山、华山都为之震惊。仿佛整个天地都在为先圣的军队助威呐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传奇。这两句诗,通过对先圣军队战斗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先圣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无畏勇气,让我们对先圣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充满了敬仰和向往。
尾联:承平之思,感慕英魂
“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先圣终于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英勇的战斗,成功克敌制胜,实现了自己的宏伟蓝图。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先圣巧妙地运用战略战术,以少胜多,擒获了窦建德等敌人,彻底扭转了局势。这一胜利,不仅标志着先圣在权力角逐中的胜出,更意味着天下逐渐走向太平。先圣建立起了新的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让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帝王之道得以畅行,国家开始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这两句诗,既是对先圣功绩的高度总结,也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交代,展现了先圣为建立稳定的政权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诗人在缅怀先圣的丰功伟绩时,也不禁联想到了自己。作为先圣的继承者,诗人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顾惭嗣宝历”,诗人内心充满了惭愧之情,他深知自己与先圣的伟大功绩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先圣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勇气,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自己虽然继承了皇位,但在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这种惭愧并非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而是对先圣的崇敬和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深刻认识。“恭承天下平”,诗人表示,尽管自己心怀惭愧,但也会恭敬地继承先圣的遗志,努力维护天下的太平。他深知,先圣打下的江山来之不易,自己有责任将这份基业传承下去,让百姓们能够继续享受和平与安宁的生活。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的担当和使命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先圣的敬仰和对国家的热爱。
“幸过翦鲸地,感慕神且英。”最后,诗人庆幸自己有幸路过先圣翦除凶鲸(指代窦建德等敌人)之地。站在这片充满历史意义的土地上,诗人仿佛能看到当年先圣指挥战斗的英姿,感受到他那神武英明的气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见证过先圣的辉煌与荣耀,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先圣的敬仰和爱慕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贯穿全诗。“感慕神且英”,简洁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先圣的赞美,他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整体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堪称一绝。诗人用词精准,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的夸张手法,将先圣军队的强大和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的对比,将诗人自己与先圣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先圣的崇敬和对自己责任的认识,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浓烈。从内容上看,诗歌以时间为线索,从隋末的乱世写起,到先圣的崛起、征战,再到天下平定,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慨,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整首诗不仅是对先圣功绩的歌颂,更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身责任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先辈的崇敬、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珍视。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