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四
皇恩寄望,德政昭宣:唐玄宗《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深析
眷言思共理,鉴梦一作古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一作评绩着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在开元十六年那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年份,大唐盛世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心擘画下稳步前行。这一年,皇帝亲自甄选廷臣出任诸州刺史,为地方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许景先赴虢州、源光裕往郑州……十一位才俊肩负使命,踏上征程。临行前,皇帝于洛滨设宴,宰相、诸王、御史等高官齐聚,太常雅乐奏响,彩船水嬉助兴,场面盛大非凡。皇帝赐下这首诗,期望诸臣将其题于座右,时刻铭记,更赐予笔纸,让他们自赋感悟,足见重视之情。这首诗承载着皇帝对地方治理的深刻思考与殷切期盼,字里行间尽显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首联:求贤若渴,追古思治
“眷言思共理,鉴古想维良。”诗句伊始,唐玄宗便袒露出内心深处对贤才共治天下的深切渴望。“眷言”一词,饱含着深情与牵挂,宛如一位忧心忡忡的大家长,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走向。“思共理”直白而有力地传达出皇帝希望与贤能之士携手,共同梳理国家政务,让大唐这艘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平稳航行。“鉴古想维良”则是皇帝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往昔兴衰荣辱,深刻认识到唯有任用德才兼备的良臣,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深知,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汲取无数宝贵的经验教训,而贤良之才便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这一联为全诗奠定了重视人才、追求善治的庄重基调,宛如在诸州刺史耳畔敲响的警钟,提醒他们身负重任,关乎国家兴衰。
颔联:精选贤才,寄予厚望
“猗欤此推择,声绩着周行。”“猗欤”二字,满含赞叹与欣慰之情,唐玄宗对此次亲自选拔刺史的举措倍感满意。此次选拔,他可谓煞费苦心,从众多廷臣中精心挑选出这十一位精英,深信他们定能不负所托。皇帝坚信,这些被选中的官员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品德,定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们的声名与功绩必将在大唐的官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这不仅是对所选人才的高度信任,更是对他们未来施政成果的美好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他们在地方上大展宏图,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添荣耀。
颈联:贤才辅国,苍生祈安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此联深入剖析了贤才与百姓之间的紧密联系,犹如一根纽带,将国家的兴衰与百姓的福祉紧紧相连。贤能之士得到任用,犹如久旱逢甘霖,给国家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百姓们则翘首以盼,期待着这些贤官能为他们带来安定富足的生活。“俟进”与“伫康”两个词,生动地表现出一种急切的盼望之情,仿佛能看到百姓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也能感受到皇帝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贤才是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这一联深刻体现了唐玄宗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贤才作用的高度重视,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体现。
腹联:仁爱治民,如亲呵护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这是唐玄宗对诸州刺史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爱民要求,字字饱含深情,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官员的心田。对待百姓,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爱护百姓更要如同对待受伤之人一般,小心翼翼,关怀备至,生怕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这种爱民如亲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儒家“仁政”思想的肥沃土壤之中,体现出皇帝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他期望官员们能以仁爱之心为笔,以惠民之举为墨,在地方上书写出一篇篇动人的爱民篇章,从而赢得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稳固大唐的统治根基。
次腹联:劝学兴农,固本培元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这两句诗为诸州刺史指明了在教育和农业方面的重要职责,宛如两把钥匙,开启了地方繁荣昌盛的大门。在教育方面,要积极鼓励百姓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定期考察他们对经史典籍的诵读和理解程度。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人才,让大唐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在农业方面,官员们要亲自深入田间地头,鼓励百姓辛勤从事农耕蚕桑。农业乃国家经济之根本,只有农业兴旺发达,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这一联充分体现了唐玄宗对教育和农业的高度重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国家繁荣的坚实基础。
尾联:德行为先,正道直行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此联是唐玄宗对诸州刺史在品德修养方面的谆谆告诫,字字珠玑,发人深省。为官者,切不可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假声誉,因为虚假的东西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旦被识破,便会身败名裂。而清正廉洁的品质和对职责的清醒认知,则是为官之本,必须时刻牢记于心,不可有丝毫懈怠。追求虚名之人,其行为往往会留下痕迹,容易被人识破;而那些坚守正道、秉持操守的官员,其高尚品德自然会在日常行事中彰显出来,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敬仰。这是对官员品德修养的严格要求,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在司法方面,诸州刺史断案时必须依据实情,秉持公正,不可冤枉任何一个无辜百姓。每一个案件都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慎之又慎。教化民众要有固定的方法和准则,并且要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通过持续的教化,引导百姓向善,提升社会的道德风尚。同时,要心怀慈悲,体恤孤寡老人,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安抚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对于强者,也要加以引导和管理,使其服从社会秩序,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最后,唐玄宗以饱含深情与期待的话语勉励诸州刺史。他希望各位官员能够恭敬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让他们深知,皇帝时刻心系天下百姓,而他们作为地方治理的关键人物,肩负着守护一方安宁、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激励着诸州刺史在未来的仕途上奋勇前行,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整体赏析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打动人心。唐玄宗以直白的语言,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为官准则毫无保留地传达给诸州刺史,易于理解和接受。从内容上而言,全诗涵盖了人才选拔、爱民理念、教育农业、品德修养、司法教化等多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地方官员的职责和使命,体现出皇帝对国家治理的全方位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唐玄宗对诸州刺史的殷切期望,更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对研究唐代政治理念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为官从政的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