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十
《经河上公庙》深度赏析:追寻超凡的道家之境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
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
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
冥漠无先后,那能纪一作记姓名。
《经河上公庙》出自唐代皇帝李隆基之手,是一首蕴含深远道家情怀的五言古诗。全诗以对河上公的追忆与赞颂为脉络,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超脱尘世、坚守道德的崇高境界的深切向往,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不禁沉浸于那超凡脱俗的意境之中。
逐联赏析
1. 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
诗歌开篇,诗人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昔闻”二字,将时间的维度拉长,仿若把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岁月的深处娓娓道来。“耆叟”所指的河上公,在诗人的讲述中登场。这位长者独自于河上,“独遗荣”三字意味深长,一个“遗”字,巧妙地暗示了河上公超脱世俗名利的姿态。在纷扰的尘世中,功名利禄往往是众人竞相追逐的目标,而河上公却将其抛诸脑后,一心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脱在诗的开篇就为全诗定下了超凡脱俗的基调。
2. 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
此联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河上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迹与尘嚣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河上公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场景。他的行迹隐匿于山水之间,远离了市井的嘈杂、官场的纷争,仿佛与那滚滚红尘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而“心将道德并”则进一步深入刻画其内心世界,表明河上公的内心与道德准则紧密交融,他以道德为指引,秉持着对道的尊崇与追求,过着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精神生活,其高洁与超凡的形象跃然纸上。
3. 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
诗人在此联中进一步升华对河上公境界的赞颂。“讵以天地累”,以反问的语气强调河上公的豁达与超脱,他的内心不为天地万物的繁杂所累,拥有一种超越自然与物质束缚的宽广胸怀。“宁为宠辱惊”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其坚毅的内心,无论面对荣耀还是屈辱,他都能泰然处之,不为外界的褒贬所动摇,这种不为世俗荣辱所左右的心境,彰显出河上公深邃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内心力量。
4. 矫然翔寥廓,如何屈坚贞:
“矫然翔寥廓”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河上公的超脱之态,他就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翱翔,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羁绊,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正是超脱尘世的生动写照。“如何屈坚贞”则着重突出河上公坚守本心的品质,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他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操守,不为任何力量所屈服,展现出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气节。
5. 玄玄妙门启,肃肃祠宇清:
“玄玄妙门启”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玄玄”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象征着河上公所追求的道家玄妙之境已然开启,这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也是超脱尘世、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的体现。“肃肃祠宇清”则将笔触从对河上公精神境界的描绘转向对其庙宇的刻画,描绘出河上公庙宇的清幽与庄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仿佛这座庙宇是连接尘世与超凡境界的桥梁。
6. 冥漠无先后,那能纪姓名:
诗歌结尾,诗人感慨万千。“冥漠无先后”表达了河上公的境界已然超越了世俗的时间与空间概念,难以用凡俗的先后顺序去衡量。“那能纪姓名”则进一步强调其伟大与高深莫测,在诗人看来,河上公的境界如此高远,他的存在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精神象征,甚至无法用姓名来记载他的伟大,这种模糊个体身份而强调精神价值的表达,使河上公的形象更加神秘而崇高。
整体赏析
从整体上看,《经河上公庙》这首诗通过对河上公的追忆与赞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李隆基对超脱尘世、坚守道德的崇高境界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而精妙的意象,如“尘嚣”代表着世俗的纷扰与喧嚣,“天地”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与宇宙万物,“寥廓”描绘出无边无际的浩瀚空间,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空灵高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充满道家智慧的精神世界之中。
此外,诗人对河上公庙宇的描写,“肃肃祠宇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更通过对庙宇清幽庄严氛围的渲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使河上公的精神境界得以具象化呈现。从思想内涵来看,这首诗深刻体现了李隆基对道家思想的崇敬。河上公作为传说中为《道德经》作注的高人,是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与践行者。诗人通过对河上公的赞颂,表达了对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超脱世俗、坚守道德等理念的推崇,也抒发了自己对超脱世俗、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的深切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