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四十九
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一作都堂赐诗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一作均。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
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
鹓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
俾予成百揆,垂一作端拱问彝伦。
贤才齐聚,盛世寄望——《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赏析
唐玄宗的这首赐诗,创作于左丞相张说、右丞相源乾曜、太子少傅宋璟同日上任的庆贺宴上,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与真挚的情感表达。全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既盛赞了三位臣子的卓越才能与高尚品德,又抒发了对他们协同辅佐朝政、共创盛世的深切期许,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大唐盛世中君主对贤才的尊崇与对国家治理的深谋远虑。
首联:贤才比古,奠定基调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诗歌开篇,唐玄宗便巧妙地引入历史典故,将自己与古代贤君相提并论,把当下的臣子比作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星。他自比赤帝刘邦,刘邦广纳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在他们的辅佐下成就帝业;又以黄帝轩辕氏自况,黄帝任用贤能之臣,开创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通过这样的类比,唐玄宗将张说、源乾曜、宋璟三人置于与古代贤才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肯定了他们的能力与价值。此联不仅是对三位臣子的赞誉,更奠定了全诗庄重、敬仰且充满期待的基调,彰显出君主对新上任臣子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厚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大唐的辉煌将在这些贤才的助力下迈向新的高峰 。
颔联:丞相重任,执掌国政
“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此联直截了当地阐述丞相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地位。自古以来,丞相便是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枢纽,肩负着掌控国家大政方针、权衡各方利益、维持国家稳定运转的重任。“由来”二字强调了丞相地位的历史延续性与重要性,而“分掌国之钧”则具体指出张说、源乾曜、宋璟三人如今分别担任要职,他们将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参与国家核心决策,如同掌握着国家命运的天平,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这一句表达出君主对他们的充分信任,相信他们能够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在治国理政的舞台上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
颈联:珍宝之喻,盛赞贤才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唐玄宗运用精妙的比喻,将三位臣子比作自己手中的稀世美玉、席上并飞的璀璨珍宝。“握中璧”形象地描绘出君主对人才的珍视,如同紧握价值连城的美玉,不舍放手,强调了人才在国家中的珍贵地位,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双飞席上珍”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赞美,“双飞”寓意着他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国家效力,“席上珍”突出他们在宴会这一特殊场合中,如同珍宝般闪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臣子在君主心中的崇高地位,凸显出君主对人才的敬重与喜爱 。
颈联:品德才学,各有千秋
“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诗人再次巧用典故,以古人为镜,映照出臣子的非凡之处。将张说比作张良(子房),张良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凭借对治国之道的深刻理解,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这里“推道要”称赞张说能够深谙治国理政的精髓,拥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仲子”指代宋璟,“讶风神”则是对宋璟独特气质与风采的由衷赞叹。宋璟以其刚正不阿、风度翩翩的为官形象闻名,他的言行举止间透露出一种令人折服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朝堂之上,更影响着整个官场风气。这一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张说和宋璟的才华与品德,体现出君主对二人独特魅力的欣赏 。
颈联:重臣转任,职责更替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此联聚焦于源乾曜的职位变动。“台衡老”指源乾曜这位资深的朝廷重臣,他从位高权重的丞相之位转任太子少傅。“调护人”明确了他新的职责,即成为太子的辅佐者,承担起培养未来君主的重任。这一任命充分体现出唐玄宗对源乾曜能力的高度认可,相信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贤能的君主。从丞相到太子少傅,不仅是职位的转变,更是责任的延续与升华,源乾曜将在新的角色中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
颈联:同朝拜任,声势浩大
“鹓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三位臣子同日接受任命时的盛大场景。“鹓鸾”在古代常用来比喻朝官,此处指代张说、源乾曜、宋璟三人,他们如同高贵的鹓鸾鸟,一同接受君主的任命,场面庄严肃穆,尽显皇家威严。“车骑拥行尘”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们出行时的壮观景象:车水马龙,浩浩荡荡,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这一场景不仅展现出官员上任时的威严与气势,更从侧面反映出此次人事任命在朝廷乃至整个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备受瞩目,彰显出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度 。
颈联:宴会欢庆,美酒为贺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诗歌笔锋一转,将镜头聚焦到宴会现场。君臣齐聚南宫,共同庆祝三位臣子的上任,现场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氛围。“乐聚”二字直接点明宴会的欢乐主题,众人沉浸在喜悦之中,共享这一特殊时刻。“觞连北斗醇”则形象地描绘出宴会上众人举杯畅饮的场景,酒杯相互交错,美酒如同北斗之水般醇厚甘美。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宴会的丰盛与热闹,更体现出君臣之间的和谐融洽,在美酒的陪伴下,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为日后的协同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尾联:寄望辅佐,垂拱而治
“俾予成百揆,垂拱问彝伦。”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唐玄宗对三位臣子的殷切期望。“俾予成百揆”,希望三位臣子能够全力协助自己处理好国家的各项事务,使国家的治理井井有条。“垂拱问彝伦”则描绘出一幅理想的治国画面:君主只需轻松垂拱而治,只需关注一些关乎国家根本的伦理道德和秩序问题。这不仅是对臣子能力的高度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分担治国的重任,更是君主对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唐玄宗希望在三位贤才的辅佐下,大唐能够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
整体赏析:君臣同心的盛世期许
政治意图明晰
整首诗紧紧围绕三位臣子的任命展开,字里行间透露出唐玄宗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与精心布局。通过任用贤才,他期望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的政治格局,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展现出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重视。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治理的用心,是大唐盛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
情感真挚殷切
诗中既有对臣子才能品德的高度赞赏,如以各种典故和比喻来赞美他们,又有对他们辅佐朝政的深切期待,从首联到尾联,情感层层递进,真挚而深沉。这种情感体现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君臣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努力奋斗,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 。
艺术手法多样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精妙的比喻,如赤帝三杰、黄轩二臣、子房、仲子等典故,以及握中璧、双飞席上珍、鹓鸾等比喻,使诗歌内涵丰富、生动形象。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唐玄宗对臣子的评价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