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皇帝之五
飞瀑寄志:《瀑布联句》赏析
瀑布联句《诗史》云:帝游方外,至黄檗,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联句。《佛祖统纪》云:帝至庐山,与香严闲禅师咏。时黄檗在海昌,《诗史》误。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帝。
《瀑布联句》是唐宣宗李忱与黄檗禅师(亦有说法为香严闲禅师)携手创作的千古佳作。二人以瀑布为核心意象,不仅勾勒出瀑布磅礴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借托物言志之法,将各自的心境与抱负融入诗中,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兼具自然美感与人生哲思的不朽篇章。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禅师起笔便将目光投向瀑布的源头。在那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的山脉深处,涓涓细流自山岩缝隙间渗出,它们不畏路途遥远,不惧千岩万壑的重重阻隔,一路蜿蜒曲折,相互汇聚。“不辞劳”三字,可谓神来之笔,将瀑布赋予了坚韧不拔的人格特质。这细流恰似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执着前行的追梦者,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从不轻言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坚定迈进。而“远看方知出处高”,当人们站在远处眺望瀑布时,才惊觉其源头竟是如此之高,深藏于崇山峻岭之中。这不仅描绘了瀑布的地理特征,更寓意着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往往有着深厚的积累与不凡的起点,只有经历漫长的磨砺与沉淀,才能绽放出耀眼光芒。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李忱巧妙承接上文,进一步升华瀑布的精神内涵。瀑布在奔涌而下的途中,或许会在溪涧中短暂停留,享受片刻宁静,但它内心深处却始终怀揣着远大抱负。“溪涧岂能留得住”,语气坚定,展现出瀑布对现状的不满足,以及对更高目标的不懈追求。它明白,自己的归宿是那广阔无垠的大海,只有在大海中,才能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释放出全部的力量,展现出磅礴的气势。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瀑布一往无前、奔腾不息的动态之美,更寄寓了李忱不甘平庸、志存高远的伟大情怀。联想到李忱在位前曾因武宗忌惮而遁入空门,这段历经磨难的岁月使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他如同这瀑布一般,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一旦时机成熟,便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瀑布为纽带,串联起黄檗禅师与唐宣宗李忱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黄檗禅师着重描绘瀑布的形成过程,将人生必经的艰难险阻具象化,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勇往直前;唐宣宗则聚焦于瀑布的志向,赋予其远大抱负,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不懈追求。二者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凭借精准的用词和巧妙的构思,勾勒出气势恢宏的瀑布景观,同时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意境开阔,从千岩万壑的源头,到奔腾不息的溪涧,再到广阔无垠的大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在创作上,诗人与禅师共同联句的形式独具匠心,不仅展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思想的碰撞,更为这首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