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衍诗之一
衍,字化源,建之子。知学问,能为浮艳词。为后唐所灭。诗五首。
幸秦川上梓潼山
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驱驰非取乐,按幸为忧边。此去如登陟,歌楼路几千。
这首诗出自后主孟衍之手,是他巡视边境途中所见所感的生动记录。诗作巧妙融合了山川壮丽的景致与诗人复杂深沉的心境,不仅勾勒出令人震撼的自然画面,更袒露了一位君主对边境局势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字里行间满是真挚情感与深刻思考。下面让我们逐联深入剖析,并对全诗进行全面赏析。
首联: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
? 含义:诗人笔下,高耸入云的山岩之上,团团清冷的烟雾萦绕不散,仿佛为山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而那蜿蜒曲折的幽深小径,像是一条丝带,向着高寒的天际无尽延伸,仿佛要与苍穹相接。
? 赏析:此联开篇便通过一系列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且幽静的氛围。“乔岩”,凸显出山势的巍峨险峻,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生敬畏;“冷烟”,一个“冷”字,不仅点明了烟雾给人的直观感受,更渲染出一种冷峻、清寒的意境,仿佛边境的紧张局势也如这冷烟一般,让人内心寒意顿生。“幽径”则暗示了路途的隐蔽与艰难,仿佛诗人正沿着这条少有人至的小路,独自探寻着边境的奥秘。“上寒天”这一表述,更是将山路的高远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这条小径没有尽头,一直通向那寒冷而神秘的天空,为后文诗人居高临下俯瞰与仰望的视角转变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次巡视边境之旅的艰难与孤独,他仿佛置身于这苍茫天地之间,独自承担着对国家边境的责任与忧虑。
颔联: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
? 含义:诗人站在高处,向下俯瞰,那连绵起伏的峨眉岭尽收眼底,其壮丽的景色一览无余;抬头仰望,巍峨耸立的华岳之巅直插云霄,气势磅礴。
? 赏析:“下瞰”与“上窥”两个动作,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所处位置的高耸与视野的极度开阔,仿佛他站在天地之间的制高点,将世间万物都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峨眉岭,作为蜀地的标志性山脉,承载着蜀地的山川灵秀;华岳巅,即华山之巅,代表着中原地区的雄伟山川。诗人在此处同时提及这两座分别代表蜀地和中原的名山,绝非偶然。一方面,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壮丽景观的由衷赞美,那连绵的山脉、雄伟的峰巅,无不彰显着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另一方面,更深层次地暗示了他对蜀地和中原两地的深切关切与深深忧虑。蜀地与中原,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边境的局势却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他站在这高处,俯瞰与仰望之间,心中所想的是整个国家的安危与稳定,这份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
颈联:驱驰非取乐,按幸为忧边
? 含义:诗人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此次骑马奔波,长途跋涉,绝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寻求享乐,而是身负重任,为了巡视边境,时刻担忧着边疆地区的安定局势。
? 赏析:这一联直抒胸臆,将诗人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驱驰”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骑马疾驰、风尘仆仆的形象,让人仿佛能看到他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的身影,感受到他的忙碌与辛劳。“非取乐”三个字,语气坚定,态度鲜明,强调了诗人此次出行的严肃目的,绝非是为了轻松愉悦的消遣。“按幸为忧边”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核心目的和内心的忧虑,“按幸”即巡视之意,诗人不辞辛劳地踏上这漫长的旅途,就是因为对边境局势的深深担忧,他深知边境的安危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作为君主,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让人不禁对这位君主肃然起敬。
尾联:此去如登陟,歌楼路几千
? 含义:诗人感慨此次前往边境的路途,就如同艰难的攀登一般,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而那象征着和平、安宁与繁华的歌舞升平的楼阁,却似乎远在千里之外,遥不可及。
? 赏析:此联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将“登陟”的艰难与“歌楼路几千”的遥远进行对照,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定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当前边境局势的无奈与忧虑。“登陟”一词,不仅实指诗人在山路上的艰难攀爬,更象征着他在维护边境和平、解决边境问题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歌楼路几千”,这里的“歌楼”象征着和平繁荣、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而“路几千”则形象地描绘出实现这种和平生活的道路漫长而遥远,仿佛隔着千山万水。诗人渴望国家能够远离战乱,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和平的美好,但现实的边境局势却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忧虑,他深知实现和平的道路充满坎坷,却依然怀揣着希望,不断努力前行。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孟衍作为君主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山川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抒发,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边境的深切忧虑以及强烈的责任感。诗中既有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由衷赞美,让读者领略到山河的雄浑与美丽;又有对现实边境局势的深刻思考,使我们感受到诗人肩负的沉重压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孟衍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融入到每一句诗中,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感同身受。诗中的意境开阔宏大,从高耸的山岩、幽深的小径,到俯瞰峨眉岭、仰望华岳巅,再到对边境艰难行程和遥远和平之路的感慨,无不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每一联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首联营造氛围,暗示行程艰难;颔联通过视角转换,表达对两地的关切;颈联直抒胸臆,点明出行目的;尾联以对比抒发情感,深化主题。情感表达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开篇的冷峻氛围,到中间的忧虑之情,再到结尾的渴望与无奈,读者仿佛能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经历他的心路历程。
总体而言,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独特的边境巡视图,更让我们透过诗句,看到了一位君主的担当与情怀,以及他对国家和平与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