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嘉勇被成功截杀,红义军暂时摆脱了一个巨大威胁,营地也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发展期。时间悄然流逝,寒冬渐渐褪去,暖春的气息开始在大地蔓延。
春日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红义军的营地上,唤醒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经过整整一个月的严格整训,此时的营地已焕然一新。
训练场上,士兵们正热火朝天地操练着。曾经松垮的队列,如今逐渐齐整起来。部队能向前连续走上10多步,才需停顿下来调整队列、重整队伍。向左、向右转时,再没有人转错方向,动作干脆利落。士兵们手持长枪,进行突刺训练,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力量与速度相较之前都有了明显提升。
在总教官苏怀玉和100多个俘虏官兵的悉心教导下,队列变换的训练成果显着。以往,红义军的队列基本只有简单方阵,如今又掌握了双叠阵。双叠阵将部队分为前后两个方阵。演练时,前排方阵士兵奋勇拼杀,待体力稍有不支,后排方阵士兵迅速补上,前排士兵则有序撤下,抓紧时间调整呼吸、恢复体力。稍作休息后,前排士兵再度上前,替换下后排士兵,如此循环往复。整个过程中,士兵们配合默契,脚步紧凑,保证战场上始终有充沛的战斗力,既增强了防御能力,又提升了进攻的层次感,展现出较高的战术素养。
不远处,火枪总旗队的训练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带领他们的正是绣娘。这位总旗官目光坚毅,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她的身旁,是二十个身形壮硕的女兵。她们膀大腰圆,浑身散发着一股让人不可小觑的气势,举手投足间尽显豪迈,一看就是历经磨砺的好手。
训练时,绣娘大声下达指令,声音清脆而有力,在训练场上回荡。女兵们整齐划一地执行着,装填弹药的动作娴熟流畅。她们迅速打开枪膛,倒入火药时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犹豫;紧接着,将弹丸精准填入,随后用通条夯实,整套流程行云流水,已然形成肌肉记忆。这些女兵虽是女儿身,可力气一点也不比男兵小,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她们的存在,不仅为红义军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更成为红义军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场地的另一边,骑兵总旗队的训练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着。总旗官王大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果敢与坚毅。这支队伍总共31人,被分成三个小旗队。其中,只有9个骑兵是原官兵骑兵,他们凭借着过去积累的丰富骑战经验,在训练中发挥着带头示范作用;其余的则是从流民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会骑马的人。
骑兵训练向来艰难,且耗时漫长。通常而言,一名普通士兵要成长为合格骑兵,至少需要数月到数年的时间。训练初期,首要任务是人马磨合。马是有灵性的动物,与骑手的默契至关重要。骑手要学会通过缰绳、腿部动作和声音,准确传达指令,让马领会意图。这一步就耗费了众人大量时间,尤其是流民骑兵,他们虽会骑马,但与马匹的配合生疏,常常出现指令传达不畅的情况。
接着是基础骑术训练,包括控马的速度、方向和步伐。骑手要能随心所欲地让马加速、减速、转弯,以及在不同地形下保持稳定骑行。训练场上,骑兵们反复练习,从直线骑行到S形、8字形路线,不断提升控马技巧。原官兵骑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亲身示范,讲解要点,比如在转弯时如何提前调整重心,控制缰绳力度,让马匹平稳转向。
当基础骑术熟练后,才开始进行战斗技巧训练。就目前而言,流民骑兵刚刚掌握借助马力挥刀砍杀的技巧。这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骑手精准把握时机和力度,与马匹的奔跑节奏完美配合。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演练,从最初的频频失误,到如今已初见成效。
然而,更高深的骑射和马上长矛刺杀技巧,对他们来说仍颇具难度。骑射要求骑手在高速骑行中,保持身体平衡,准确瞄准目标放箭,这需要同时兼顾控马、拉弓、瞄准等多个动作,对协调性和专注力是极大的考验。马上长矛刺杀同样不易,骑手要借助马匹的冲击力,将长矛准确刺向目标,既要保证自身稳定,又要把握攻击时机。原官兵骑兵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教学,从骑射时如何稳定呼吸,到使用长矛时如何借助马匹的冲力,耐心地讲解每一个要点。流民骑兵们全神贯注地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努力追赶着原官兵骑兵的步伐。
这支骑兵队伍的马匹,主要来源于从官兵骑兵家丁队缴获的30多匹战马。这些战马品种优良,耐力与爆发力兼备,身形矫健、四肢有力,经过官兵的长期驯养,服从性良好,为骑兵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尽管部分马匹在缴获时受了些轻伤,但在红义军精心照料下,伤势逐渐痊愈。它们与骑手们一同经历训练,逐渐适应新主人的指令,成为红义军骑兵力量不可或缺的伙伴。
在这一个月的整训期间,后勤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训练的顺利进行。钱知府在红义军的施压下,不敢有丝毫懈怠,依照要求先后送来了两次物资,粮食、草料等一应俱全,满足了训练过程中的物资消耗需求,让士兵们能够吃饱有力,战马也能养精蓄锐。
同时,红义军的军师谭师爷积极运作,凭借原来的人脉渠道,加上钱知府从中协助,通过购买的方式,购置回各类盔甲100多套。这些盔甲大部分为镶铁棉甲,以厚实的棉布为内衬,表面镶嵌着精心打造的铁片,既具备一定的保暖性,又能有效抵御冷兵器的砍刺。少量的皮甲则轻便灵活,适合一些对机动性要求较高的士兵。一同购入的,还有长矛、大刀等冷兵器,以及威力十足的弓箭。长矛杆直刃利,大刀锋利厚重,弓箭射程远、精度高。这些装备的到来,使得红义军从骑兵到壮丁队,全员都得到了妥善武装,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购还弄来了不少火药,正好满足了火枪兵和炮兵的训练需要。炮兵总旗队由3个虎蹲炮组成,总旗官张良站在场地中央,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训练。
张良和几个投降过来的原官兵炮手,在训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张良凭借着丰富的指挥经验和对火炮的深入理解,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从最基础的火炮构造讲解,到复杂的射击参数调整,他都耐心细致地传授给士兵们。
那些原官兵炮手更是亲自示范每一个操作步骤。在搬运炮弹时,他们展示如何发力才能又快又稳;调整虎蹲炮角度时,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测量工具;装填火药时,详细讲解火药用量与射程、威力之间的关系。士兵们围在他们身边,聚精会神地学习,遇到问题随时提问,他们都会一一解答。
训练时,士兵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搬运炮弹,脚步沉稳,小心翼翼地将炮弹放置在指定位置;有人专注于调整虎蹲炮的角度,通过反复测量和校准,力求达到最佳的射击角度;还有人负责装填火药,动作熟练而严谨,严格控制着火药的用量。张良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环节,不时地给出指导和纠正。“角度再抬高一点,火药装填要均匀!”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随着一声令下,虎蹲炮发出沉闷的轰鸣声,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在远处溅起一片尘土。虽然目前士兵们的操作还不够娴熟,射击的精准度也有待提高,但每一次的发射都是他们进步的见证。在一次次的训练中,炮兵们逐渐熟悉了虎蹲炮的性能,彼此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为红义军增添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李明在营地中巡视,眼中满是欣慰。回想起一个月前,士兵们还因训练强度加大而有所抵触,士气也不太高涨。但自从设立训练赏赐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那些表现优异的士兵得到了几钱银子的奖励,这看似微薄的赏赐,却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大家的训练热情。
如今,士兵们不仅在军事技能上有了显着提升,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曾经的懒散与抱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昂扬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才能实现红义军的理想。
营地里的士兵们相互交流着训练心得,笑声和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有人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在训练中突破的技巧,有人则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感染着营地中的每一个人。
李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明白,红义军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他也清楚,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周边的势力对他们虎视眈眈,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红义军的火苗依旧很微弱,朝廷的一场雷雨就能轻松浇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