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明的精心整顿与全力筹备下,起义队伍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大幅提升。队伍现有五百余人,被科学编为四个百户,分别由赵刚、孙明、周平以及新兵刘虎担任百户长。
赵刚作战勇猛,声若洪钟,每次训练都冲在最前面,用热血与激情感染着每一位士兵;孙明足智多谋,善于观察局势,总能在复杂战场中捕捉战机,为队伍出谋划策;周平痴迷火器,日夜与铁匠王大力钻研,一心修复那十二门火枪;刘虎虽初入队伍不久,却凭借过硬武艺和果敢指挥,迅速在士兵中树立威望。
武器装备方面,经过不懈努力,已颇具规模。十二门火枪在工匠的精心修缮下,基本恢复可用状态,火药筹备也在秘密推进。收缴而来的三百杆长枪,枪杆选用坚韧白蜡木,枪头尖锐锋利;两百把各式腰刀,长短不一、造型各异,每一把都锋利无比;还有一百张强弓以及充足羽箭,能在远距离对敌人精准打击。
盔甲方面,七副镶铁棉甲是核心防护装备,关键时刻保护重要将领和精锐士兵。皮匠们与其他工匠共同努力,制成一百套无铁棉甲,虽无铁片镶嵌,但在抵御冷兵器攻击时仍能发挥一定作用。
这十天里,李明狠抓训练。每天天未破晓,士兵们便集合,先是沿着城墙长跑,随后负重行军,磨炼耐力与体力。武器训练时,长枪兵反复练习突刺、格挡;刀盾兵两两配合,磨合防御与进攻节奏;周平带领弓箭手在靶场,专注调整角度与力度。李明还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攻城、巷战等场景,将多年战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士兵们的战斗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飞速提升,整个队伍站在一起起码像那么一点军队了。
十天转瞬即逝,榆林镇巡抚王汝训终于得知泰安县城被攻破的消息。王汝训怒发冲冠,他深知若不尽快镇压,恐会引发连锁反应。于是,他立刻紧急召见游击左天成,商讨围剿事宜。
左天成虽有作战经验,但手下部队却实在拿不出手。长期军饷克扣,士兵们面黄肌瘦,萎靡不振,队伍中弥漫着一股消极怠工的气息。行进途中,士兵们毫无纪律可言,队伍散乱成一团,有人边走边抱怨,甚至还有人直接坐在路边耍赖不走,军官们大声呵斥也无济于事。
他们的兵器大多锈迹斑斑,枪头钝得几乎刺不穿一张薄纸,长刀的刀刃满是缺口,挥砍起来随时可能断裂。铠甲破旧不堪,许多地方的铁片已经脱落,只剩下几根绳子勉强系着,根本无法起到防护作用。
叛徒赵猛在一旁点头哈腰,急于表现。赵猛本是李明队伍中的一员,之前却因贪生怕死、贪图富贵,叛变投敌,直接导致了陈武的阵亡,如今他在左天成手下担任百户。为了讨好上司,他这几天派了好几波探子打探李明部队的消息,现在正卖力地将打探到的李明队伍的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左天成。
左天成根据赵猛提供的情报,制定了围剿计划。他亲自率领八百主力正面压上,这些士兵脚步虚浮,队列歪歪扭扭,旗帜破破烂烂,毫无军威可言。但他仍故作声势,想以此吸引李明队伍的主力。
同时,他命令赵猛率领两个百户不到二百人,在主力左侧十里地扎营。赵猛的营地与左天成的主力营地形成犄角之势,可赵猛手下士兵也是纪律松散,毫无斗志。
很快,左天成率领着这支看似乌合之众的队伍踏上了前往泰安县城的征程。士兵们怨声载道,脚步拖沓,扬起的尘土都显得有气无力。
而此时的泰安县城,李明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神色凝重。他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但眼神坚定无畏。他转身看着身后训练有素的士兵和信任他的百姓,心中涌起强烈使命感。他暗暗发誓,无论敌人如何,都要带领大家守住这片土地,为百姓争取太平未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李明和他的队伍已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