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胜之后,夜幕如墨般沉沉地笼罩着营地,营帐内烛火摇曳,昏黄的光影在墙壁上跳跃。钱守庸急忙拉上李师爷,二人紧锣密鼓地撰写起呈给崇祯皇帝与三边总督练国事的捷报。
在这份捷报中,钱守庸对自己大肆夸赞,将自己描绘成战役胜利的关键人物。同时,对李明、曹文诏、贺人龙等一众将领的功劳也进行了汇报。
捷报撰写完毕,钱守庸吩咐李师爷:“你赶紧安排唐马快,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捷报分别传给三边总督和京师,不得有误!”李师爷领命匆匆而去。
随后,钱守庸召集众将。等众人到齐,钱守庸一脸得意地说道:“各位将军,刚刚本帅已经给皇上和三边总督写了捷报,详细表彰了大家在此次战役中的功劳。皇上和总督大人定会知晓诸位的英勇与功绩!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如今,咱们商议一下下一步行动。”
这时,营帐内气氛热烈起来。曹文诏率先站出,抱拳大声说道:“中丞大人!末将愿率麾下三千铁骑(实则仅有两千人)充当前锋,追击高迎祥,定不让贼人逃脱!”钱守庸闻言,面露喜色,当即下令:“好!曹将军既有此雄心,本帅命你为左先锋,即刻出发追击高迎祥!李明等部随本帅随后跟进,务必将贼军一网打尽!”
曹文诏领命后,即刻飞身回营,迅速点齐手下那两千多剽悍的骑兵。这些骑兵身着红色战甲,宛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他们皆随曹文诏久经沙场,曾在关宁军中历练,对关宁铁骑的战法运用娴熟。他们普遍装备着三眼铳,这三眼铳由三根铁管焊接在一起,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
曹文诏一马当先,率领骑兵如红色的洪流般朝着高迎祥逃窜的方向追去。很快,在兴县追上了高迎祥那三千骑兵。
双方短兵相接,一场恶战瞬间爆发。曹文诏所部骑兵们骑着战马,呐喊着冲向起义军。当距离敌人大概30步远时,骑兵们熟练地用腋下夹住绑着三眼铳的木棍,让铳口对准前方,随后用火绳点燃引信。引信迅速引燃火药,只听“轰”的一声,三眼铳的三个铳口同时发射,或是打出三枚弹丸,或是喷出一片铁砂。
虽说三眼铳铳管短,射程近,威力比鸟铳小,且准头奇差,但一次能发射三枚弹丸,瞬间的火力倒也猛烈,关键是铳壁厚实不炸膛-安全。一轮射击过后,骑兵们毫不迟疑,抡起绑着三眼铳的木棍,如挥舞大锤一般,朝着起义军砸去。
起义军骑兵装备本就较差,铁甲稀少,根本经不住这般砸击。这一顿猛砸,砸得起义军晕头转向,不少人脑袋被砸得头破血流,即便砸在身上,也非伤即残,轻者骨折,重者直接丧失战斗力。仅仅一个照面,起义军便阵脚大乱,损失了300多人。
高迎祥见状,深知再打下去,手下精锐恐怕要折损殆尽,为避免更大损失,急忙带着残部仓皇撤离。
而曹文诏哪肯罢休,打了胜仗后士气正盛,率领着麾下骑兵对着高迎祥又是一顿猛追,誓要将高迎祥及其残部彻底歼灭,不给他们丝毫喘息机会,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烟尘带 。
与此同时,张献忠率领着与点灯子、扫地王、邢红狼等多路义军,总计两万多人在保德县、兴县、临县一带活动。
点灯子原名赵胜,本是一介书生,却因遭奸人陷害入狱。出狱后,对世道不公充满愤恨的他,以夜间聚众讲学为掩护,秘密组织起义力量。因其常于夜间活动,以点灯为号召集众人,故而被称作“点灯子”。他的义军多活动在黄河沿岸的山西、陕西等地,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与明军周旋。
扫地王本名张一川,为人豪爽且勇猛,其义军以行动迅速、作战果敢着称。他们活跃在山西诸多地区,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明军的补给线与小股部队,给明军造成不少麻烦。
邢红狼性格狡黠,擅长游击战术。他所率义军主要在山西的部分山区活动,利用复杂地形与明军打“游击战”,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当地的起义军中也有一定影响力。
这几路义军起初一同进攻保德县,然而保德县守备森严,城墙坚固,城内守军拼死抵抗。义军连续攻打数日,却久攻不下。无奈之下,张献忠只能率领各路义军转战兴县。兴县县令早有防备,组织百姓与士兵共同防御,义军多次攻城都被击退,再次受挫。
之后,他们又折返回去围攻保德县,可依然未能攻克。此时,几路义军经过商议,决定集中力量围攻临县,期望在此打开局面,获取补给与立足之地。
而另一边,高迎祥被曹文诏打得大败后,带着残部狼狈逃窜,得知张献忠等人正在围攻临县,便决定往临县方向转移,打算与张献忠汇合,共同抵御曹文诏的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