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丫拿起竹叶盘,在宋小山面前晃了晃:“小山,想学吗?我教你编。”
宋小山顿时来了兴致,使劲点头:“想!想!”
宋二娘也跟着点头:“想,想!”
“好,我教你们。”
宋小丫拿过几片泡好的竹叶,递给两人,“先把竹叶这样子放……”
向他们演示了一遍编织竹叶盘的方法。
宋二娘在手工活方面很有天赋,虽然脑子不清楚,但是看了遍宋小丫的动作,就明白了编织的方法。
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插、折叠,很快就编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竹叶盘。
边缘平滑,形状规整。
比宋小丫编的好看
“哇!娘,你好厉害!”宋小丫忍不住赞叹道。
宋二娘嘿嘿笑起来,一点都不谦虚地点头:“嗯!”
宋小丫不禁感叹:常言道心灵手巧,二娘现在心不太灵,手还是照样巧!
相比之下,宋小山就显得笨手笨脚了一些。
他学着宋小丫的样子,胡乱摆弄手里的竹叶,半天也编不出一个像样的形状。
“小山,别着急,慢慢来。”
宋小丫耐心指导宋小山,“先把两片竹叶交叉放好,然后把下面的竹叶折过来,压住上面的竹叶……”
宋小山一遍遍尝试,一遍遍拆掉重来,总算编成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竹叶盘。
“我编好了!”
宋小山举着自己编好的竹叶盘,兴奋得不得了。
“嗯,不错,”宋小丫笑着鼓励他,“只要多练习,肯定会和娘做的一样好看!”
接下来,宋二娘和宋小山便兴致勃勃地继续练习编竹叶盘。
啸月趴在他们脚下,摇着尾巴,转悠着大眼睛,认真看他们编。
宋小丫在心里悄悄算账。
如果她一次卖十斤薯条,每份卖一两重,就需要一百个小竹叶盘。
要是熟练了,十分钟做一个应该不成问题吧?
一个小时就能做六个。
一天抽出八个小时来做,那就是四十八个。
两天就能做完一百个。
清河镇的集市是逢五一小集,逢十一大集。
她一个人做竹叶盘的话,倒是没什么问题。
可是这两天,她就只能坐在家里编竹叶盘,其他的事情都做不了。
要是宋二娘和宋小山也能帮忙做竹叶盘就好了。
他们三个一起做,每天只需要抽出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百个竹叶盘的任务。
这样一来,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而且,这是为了家里赚钱,大家一起参与进来,也能更有成就感。
宋小丫抬起头,看着宋二娘和宋小山,问道:“你们愿意做竹叶盘吗?我装了黄金脆去镇上卖钱!”
“愿意,愿意!”宋小山立刻兴奋地答应。
“我还可以帮着种菜,帮着喂鸡!姐姐,我很能干!”宋小山拍着胸脯保证道。
宋二娘停了手,忙跟着点点头:“我很能干!”
“那就好,我们一起做竹叶盘!”宋小丫高兴地一挥手,把这件事定了下来,“做完竹叶盘就去种菜,云婶子把菜种给我了。
等她把小鸡送来,还要养鸡!”
养猪就算了,太臭了。
宋小丫想起原主帮宋家老宅打扫猪圈的记忆,就不禁打个寒战。
想吃肉,就去镇上肉铺买,不必受那样的罪。
宋二娘突然弱弱地插了一句:“做鞋,做衣服。”
“对,还要做鞋,做衣服。”
宋小丫看着宋二娘,欣喜地道。
宋二娘竟然能够自己组织语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会跟着宋小山重复。
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宋小丫充满希望地想着。
“等我们挣到钱,还要做棉衣,做被子,盖新房子!”她意气风发地道。
她计划好了,逢五的小集,就带十斤薯条去卖,逢十一大集人多,就带二十斤去。
争取一个月挣够修房的钱!
把墙壁修得厚厚的,顶上的茅草换上新的,再换上新门,冬天就不冷了。
她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一份薯条的成本是多少?
她应该卖多少文一份?
宋小丫对数字不太敏感,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也没算明白成本和利润。
她决定不费脑筋了,还是求助系统。
“万事通,不计算土豆的成本和人工成本,炸一斤薯条要花多少钱?”
系统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在她脑海里显示出一长串计算公式,看得宋小丫眼花缭乱。
她直接跳过计算过程,看向最后的结论:两文钱。
倒也是。
菜油可以反复用,盐和玉米淀粉也用不了多少,刨去土豆的成本,确实不贵。
那么,一份一两重的薯条卖多少钱合适呢?
系统的建议非常客观:[根据清河镇的消费水平,以及薯条这种新鲜吃食的稀有程度,建议售价在二文到五文之间。]
物以稀为贵,定价确实可以高一些,但也不能太离谱。
宋小丫决定折中一下,定价为四文钱一两。
这下宋小丫不用系统帮忙,自己也能算明白了。
一斤薯条的利润是三十八文。
如果每个集都去,一个月总共能卖一百二十斤薯条,那就是四千五百六十文。
换算成银子就是四两五钱六分!
修缮现在住的茅屋,大概需要二三两银子,她一个月就能挣够!
更何况除了炸薯条,她还可以去迷魂谷采药,平时在家养鸡种菜,多种经营,一个月五六两银子应该不成问题。
一年下来就是六七十两!
能买几亩上好的水田,当地主了!
宋小丫越想越美,越想越觉得有希望,恨不得立刻背着薯条去镇上大赚一笔。
不过青河镇逢五才有集市。还得再等两天。
正好可以趁这段时间做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宋小丫就炸了十斤薯条,全收进了空间里。
转头又去后院摘了好些竹叶,泡在水里,准备编竹叶盘。
宋小山瞧见姐姐端着竹叶进屋,立马放下手里正编着的竹蚂蚱,招呼宋二娘:“娘,咋帮姐姐编盘子去!”
姐姐说了,这是要用来挣钱的,当然最重要。
宋二娘向来对姐弟俩的话言听计从,忙放下手中针线活,围到宋小丫身边。
“我先编一个给你们看,你们再熟悉下。”
宋小丫挑出几片竹叶,手指灵活地摆弄起来,没一会儿,一个竹叶盘就编好了。
昨天她教了宋二娘和宋小山,两人基本会了,现在看她编了一个,都拿起竹叶跟着编。
宋二娘和宋小丫编得都不错,也很快。
只有宋小山,昨天练了那么久,好像学会了,今天一拿起来,又忘了怎么编。
好不容易编出来的一个,也很不好看。
宋小山看着自己那双软乎乎的小手,有点泄气。
“姐姐,我咋这么笨呢!就是编不会。”
“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事儿,这样不行,干别的就是了。”
宋小丫给他换了任务,让他负责挑竹叶。
把那些破损、大小不一样的挑出去,只留下完整又差不多大小的竹叶。
再把编好的竹叶盘,按相同大小,十个一摞摆好。
宋小山干这活儿还真上手,又快又好,空闲时还帮着递竹叶。
一家三口齐心协力,忙活了一天半,总算编出了一百个大小均匀的竹叶盘。
宋小丫又另外编了二十个大号竹叶盘,还编了几个装薯条的竹篮。
这些竹篮用粗壮的竹篾编成,结实得很,有些能装一斤,有些能装四斤左右。
装薯条的器具准备好了,宋小丫又琢磨起在后院种菜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