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过了数日,待到西王府的各种政策、制度陆续颁布下来,李竹青又去寻访彭玉麟。
“彭兄,听说你们现在搞了个国家民族同心会,你们这些官员是可以选出来的?”李竹青问道。
彭玉麟点点头。
“严格来说,是选同心会的元首,然后由元首任命长史,长史再组建衙门。”
“那么,你们的元首是可以不选西王的?”李竹青疑惑地问。
“程序上是如此,而且西王也当众表态过。”彭玉麟回答。
“六年一次轮换推举,只要同志们不选他,他就不再是元首了。”
“你知道我们同心会会员之间都是以‘同志’相称的吧?”彭玉麟补充道。
李竹青点点头。
“奇哉怪也,你们这位西王为何要制定这种自我束缚的规矩?”李竹青不解地问。
彭玉麟微笑着看向李竹青。
“那还得请李兄亲自去问了。”
“对了,西王这两天还问起你来,说你考虑得如何了?为何这么久还不去找他?”
“那择日不如撞日,我们现在就去见西王。”李竹青催促道。
“李兄想好了?”彭玉麟问道。
“早就想好了,咱们这就走。”李竹青说。
两人骑马从军营到府衙,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很快就找到了萧云骧住的小院。
只见院墙门楣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三个大字:“西王府”。白纸右下角还有一个小字落款:萧。
门没上锁,两人推门进去。
院子里只有一座低矮的三间小瓦房,大门敞开着,空无一人,院子角落放着一个大水缸,两棵光秃秃的梨树孤零零地立在角落里。
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李竹青从小临摹过众多名家字帖,写得一手好字。
他看着院子里空荡荡的场景,再呆呆地盯着院门上的那三个笔法奇异的大字。
“这就是西王府?”李竹青喃喃自语。
“这字简直连三岁蒙童都不如,怎么就直接挂门楣上了?”他忍不住吐槽道。
彭玉麟看着这三个字和那个小小的落款,愣了一会儿才回道:
“这的确就是西王府,不过这字——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的确是西王本人所书。”
两人无奈,只得回到府衙门口,值守的韦家耀告诉他们,西王正在内堂书房里。
两人走进二堂,突然听到左侧原知府的书房里传来女子的嬉笑声。
彭玉麟尴尬地看了李竹青一眼,面色渐渐发黑。
前两天他刚向李竹青吹嘘萧云骧不贪色、不图财。
没想到刚打下重庆府,这厮就原形毕露,之前的一切都是装的?
彭玉麟面色铁青,不敢去看李竹青的表情,径直怒气冲冲地走向书房。
书房的门开着,萧云骧背对着他们,在堂中踱步,嘴里似乎在念着什么。
两个年轻女子,一个低头伏案疾书,另一个在边上磨墨。
刚才的嬉笑声想必就是这两人发出来的。
见有人进来,那低头写字的女子抬起头来:
“爹爹,你怎么来了?”
彭玉麟大吃一惊。
“梅儿、朵儿,怎么是你俩?”
--------------
半盏茶过后,彭玉麟坐在书桌边听完事情的原委,不禁向萧云骧埋怨道:
“阿骧,你这也太会使唤人了,连我家女儿都不放过?”
萧云骧为难的摊了摊手。
“彭先生啊,实在是人手太缺了。我那一手‘狗爬体’连我自己看着都别扭。现在识字五百字以上的读书人全被老曾拉去做事了,我到哪里找人去?”
坐在彭玉麟旁边的李竹青,想起院门上那三个抓心挠肝的大字,忍不住嘴角抽抽。
萧云骧将桌上彭雪梅写好的几页纸递给彭玉麟:“你看看,写得真不错。”
彭玉麟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家女儿那娟秀的字体,上面写着《小学语文》四个大字。
翻了几页后,发现是些简单的常用字:“上中下”、“人口手”等等。
彭玉麟目瞪口呆:“阿骧,你这是要编教材?”
萧云骧苦着脸,叹了口气。
“有前途的读书人不愿意投我们阵营。”
“西王府衙门发榜数日,只有几个四五十岁科场无望、破罐子破摔的老先生来应募。”
“老曾向我要人,我哪有人给他?只能自己培养了,熬过这几年后总会好起来的。”
彭玉麟也叹了口气,他能体会当前读书人的心思。
他年逾三十,在科场混得甚是落魄。
但如果不是萧云骧强行绑他全家,他肯定不会主动投效太平军。
做一个普通的私塾先生混饭吃,总比整天跟着一帮神神叨叨的叛贼造反好吧。
这个难题他也无解。
李竹青看着苦着脸的萧、彭二人,突然轻笑道:“这个难题李某或许可以略帮一二。”
萧云骧大喜:“李兄,我等你好久了!”
李竹青正色道:“西王,李某今日是来向西王请教几个问题的。”
萧云骧见李竹青说得认真,便在桌子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李兄请讲。”
见要谈正事了,彭玉麟瞪了彭雪梅一眼,示意她带着阿朵离开。
不料彭雪梅却视若无睹,还端起桌上的茶壶给三人各倒了一杯茶,拉着呆呆的阿朵躲在隔壁小房间偷听去了。
彭玉麟无奈——自家女儿从小就极有主见,自己又一贯宠溺她,真是越来越没法管了。
“我听说贵军攻破重庆时俘获了几名满人官员,西王只是将他们与其他官员关在一起,并没有单独区分出来。”李竹青问道。
萧云骧点点头:
“是有这么一回事。”
李竹青语气有些咄咄逼人。
“西王府发布政令,说老百姓可以自由选择剃头还是不剃头。”
“西王可知清廷剃发令的前因后果?”
萧云骧似乎没察觉到李竹青的情绪变化,只是继续点头:
“的确如此,略知一二。”
李竹青盯着萧云骧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问:“西王可知满清发布剃发令后,发生了什么?”
萧云骧平静地说道:
“顺治元年,多尔衮率八旗兵入关,随即发布初步剃发令,要求所有归附的明朝官员、士兵剃发,以示忠诚于新朝。”
“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不久便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再次颁发剃发令。”
“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这次不再妥协,提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
“结果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其中江阴城抗争了八十一天,城破后满城数万人皆被屠尽,只有一百八十多人得以逃生。”
“之后更是嘉定三屠,加上之前的扬州十日,江南百姓被屠戮数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