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国那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大臣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看似热闹非凡,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场场关于利益的激烈争夺罢了。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则要数威国那储量丰富的盐湖所产出的成品盐了。只见在波光粼粼的盐湖边,工人们正忙碌地使用着铁锨将白花花的食盐装进一辆辆马车之中。这些成品盐品质上乘,纯净如雪,根本无需再经过任何繁琐的加工处理,商户们只需将其运回家中便可直接上架销售。
众所周知,盐业乃是威国经济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为了确保盐湖的安全以及盐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威国皇帝特意派遣了多达五千人的皇家御林军常年驻守在盐湖周边。不仅如此,就连盐湖内从事劳作的工人也都是隶属于皇室的奴仆,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国家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的食盐。
至于这些珍贵的食盐最终如何流向市场呢?原来,它们会以每斤仅一文钱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早早等候在外的各地商贩。然后按照既定的分配比例,朝廷能够获得其中的七成收益,而剩下的三成则归属于皇族所有。然而,在这个漫长的交易链条中,却有着两个家族格外引人注目——潘家和刘家。
潘家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实力和人脉关系,硬是在这场利益分配中占据了整整一成份额;相比之下,刘智斌所在的刘家虽然稍逊一筹,但也能分得半成之多。他们将从盐湖购得的食盐一路拉运至边境关口处,转手便以惊人的五文钱一斤高价售出!这么多年来,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财富究竟有多少,恐怕已经成为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谜团。
而在那距离盐湖整整一百里之遥的所在,便是大夏与威国之间的边境线。此地矗立着一道长达三十余里的巍峨城墙,它不仅是两国之间的重要防线,更是一处至关重要的关口——武侯关。
这道城墙宛如一条蜿蜒巨龙横亘于大地之上,其两侧则耸立着高达百丈的武侯山。这两座山峰之所以被命名为武侯山,乃是为了纪念乾朝时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想当年,这位英勇无畏的将军率领着他的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入侵的匈奴铁骑一举击溃,并追击两千余里,使得匈奴自此之后上百年都不敢再轻易侵犯乾国边境。正因如此,这座原本无名的山脉才得以被冠以“武侯”之名,以铭记那位将军的丰功伟绩。
武侯关与大夏的另一处关口相距亦有上百里之远。威国盐铁资源富饶,对于这片位于边关的土地自然是看不上眼。自建国以来的百余年间,始终无人愿意踏出城门,前往这片荒芜之地开垦农田。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之所。
在威国与大夏关口之间的西边,矗立着一座名为武侯关的地方。这里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资源——盐矿。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复杂的开采环境,这座盐矿的开发之路可谓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起初,看到盐湖的存在,一些雄心勃勃的商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片潜在的财富之地。他们怀揣着梦想,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盐矿的开发工作。可是,事情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昂的成本逐渐浮出水面。仅仅是开采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出,就让每斤盐的成本飙升到了惊人的三十文之多!
经过长达三年的努力,这些商人不仅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反而白白花费了上万两银子。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始终居高不下的成本,他们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黯然退场,留下一片荒芜的盐矿工地。
更为关键的是,来自威国的盐通过关口进入大夏市场时,售价仅为五文一斤;即便经过层层流通环节,到大夏百姓手中购买时,价格也不过才二十文而已。相比之下,本地开发的盐矿成本过高,毫无竞争优势可言。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起开发盐矿这件事,武侯关的盐矿也就此沉寂下来,成为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威国那盐湖所产出的食盐,以其纯净、洁白和独特的风味而备受各国百姓的青睐与追捧。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涌入此地,争相购买这些珍贵的食盐。
然而,面对如此诱人的财富源泉,周边的各个国家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其中一些国家心中暗自打起了别样的算盘,妄图染指这片盐业资源。他们或是派遣间谍暗中探查,或是策划阴谋诡计想要分一杯羹。
可是,威国拥有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军队。这支铁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作战勇猛无比。每当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试图采取行动时,都会遭到威国铁军无情地打击和挫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这些国家不仅损兵折将,颜面尽失,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令这些觊觎者们意想不到的是,威国在成功抵御外敌之后,竟然果断地提高了一成盐价作为对他们挑衅行为的惩罚。此举措一出,顿时让那些原本就已经焦头烂额的国家望而却步,再也不敢轻易生出非分之想。
与此同时,由于威国盐湖的食盐源源不断地通过周边各国的领土运输过境,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收入。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原本可能心存敌意的各国政府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们开始主动为过往的盐商提供各种保护措施,确保食盐贸易能够顺利进行,从而继续享受这份财源滚滚而来的好处。
当那些尽职尽责的护卫们风尘仆仆地归来时,不仅带来了关于威国的诸多重要消息,更是为李三一运回了满满三大车珍贵无比的盐矿。这些盐矿石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府邸之中,随后由经验老到的管家亲自指挥着下人们将其妥善地安放在原本用于织机试验的那个幽静小院里。
自从冯丽娥和她的同伴们搬离此处之后,这座小院便一直闲置着,无人问津。如今正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它距离李三一所居住的小院并不远,如此一来,日后若要在此开展相关试验工作将会十分便捷。
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李三一匆匆赶回了那座庄严肃穆的藏书阁。他犹如一位寻宝者般穿梭于层层叠叠的书架之间,仔细搜寻着可能藏有盐矿相关知识的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苦寻觅,他终于在一本泛黄的书籍当中成功找到了有关盐矿提纯的详细记载。
据书中所述,盐矿乃是一种蕴藏着极为丰富盐分的特殊矿床,但因其内部往往混杂着各类杂质,所以通常都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提纯处理流程,才能够最终获得品质上乘、洁白如雪的优质精盐。而目前已知的盐矿提纯之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主流方式……
一个溶解法:将盐矿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过滤、蒸发等方法将盐分从水中分离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盐矿中盐分含量较高的情况。
一个结晶法:将盐矿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降温、蒸发等方法使盐分结晶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盐矿中盐分含量较低的情况。
然而,其中并没有更为详尽具体的操作步骤,仅仅只是一个简略的概述罢了。这不禁让人猜测,是否正是由于盐湖资源的充足供应,才导致大武人乃至乾国人对于探索盐矿开采之法缺乏足够的热情和投入呢?毕竟,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无需花费过多精力去钻研那些复杂且艰难的技术手段。
此时此刻,摆在眼前的现实情况便是,唯有依靠李三一步步地亲身尝试、反复试验,才有可能逐渐摸清楚其中的门道。好在如今大武与威国之间的邦交处于正常状态,而且那座盐矿所在之地并非本国领土范围内,再加上近百年来食盐的供给始终稳定无虞,从未发生过任何短缺或危机事件。所以,李三一倒也并不着急,秉持着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能有所收获自然最好不过,即便最终无果而终,那也就权当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吧。反正不管怎样,都不会对当前的局面造成太大影响。正所谓“有则五八,无则四十”,一切皆可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