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魁受了点伤,但目的达到了。
城内的特务听到枪声以为目标人物出现了,全都撕掉伪装提枪跑出来,结果找到的只有双眼通红泪流不止的侯德俊。
他们得知是被那个黑瘦少年搅了局,都很恼火拉开距离朝山上搜捕过去。
没有人能在山里抓住刘子魁,即便是他受了枪伤,捂着流血的右臂专挑艰险路径逃,依然能把追兵甩得远远的。
这些顽军追了半天一无所获,悻悻撤了。
刘子魁等天黑才从藏身的山崖下出来,咬牙坚持着跑到最近的抗日村庄寻求帮助。
村干部给他包扎伤口喂水喂食,又派人连夜去找部队汇报情况,不等天亮就叫来了王茂生、马绍勇等人。
刘子魁精神状态还不错,就是失血较多嘴唇发白四肢无力,十分心虚地汇报了此行遭遇。
王茂生没责怪他,还表扬这小子立了大功。
原来王洪九等国民党顽军是在25日拂晓发起的偷袭,当时许多干部并未在机关驻地休息,阴差阳错地逃过一劫。没能抓住大鱼的国民党特务故意在城内设下埋伏,目标就是潜伏下来的几位重要干部。
刘子魁误打误撞之下,既破坏了敌人的阴谋,又给城里的同志争取了逃出来的机会,可不立功了嘛。
听他这么说,少年咧嘴笑成一朵花:“功劳就不要了,你别追究我未经请示擅离根据地的责任就好。”
魏俊杰在旁边故作酸溜溜地揶揄道:“我觉得不行,有功该奖,有过也必须罚,一码归一码嘛!”
王茂生笑着点头称是,当即给予刘子魁七天禁闭的处罚。
谁都看得出来,这小子受了伤需要静养休息,关七天禁闭跟没处罚一个样。
回到驻地之后,王茂生翻阅了之前造假良民证时登记的花名册,还真在里面找到了侯德俊的名字。
他将此人已叛变的情况对上汇报,得到了一个相当震惊的反馈:“侯德俊所在的区中队全员失联,据侥幸突围出来的同志说,那晚区长在战斗中牺牲,区中队长很可能率余部投降了王洪九,包括侯德俊在内有近百人!”
这可麻烦了,这些投降人员在党内工作多年,掌握了太多机密,他们认识的党员和家属很可能遭到迫害。
王茂生连夜撰稿,通过鲁南时报、战斗生活等报刊杂志发出警示,提醒各区机关开展行动保护抗日军属。同时他也主张通过游击报出版一期“号外”,公开喊话这些投降的家伙做人要讲良心,要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觉悟,不要助纣为虐等。
能做的工作都做了,但八路军主力不在根据地,还是无法给群众和军属提供足够的保护。
接下来的5月8日国民党顽军2000余人,在侯德俊等叛徒的指引下突袭南马口村,将费南六区机关和区中队70余人包围,杀害县委宣传部长、区委副书记在内的40余人,俘虏30余名党员干部。
5月27日,他们又趁着日伪军扫荡的时候出动,将费南二区机关和区中队140余人包围于老泉崖,杀害区委副书记、区中队指导员等20余人,俘虏了区长在内的20余名干部。
为了减少损失,费南县委只能将各区武装力量集中到县统一指挥,白天分散活动,夜晚集中宿营。
与此同时,中共山东分局通过所有报刊杂志宣布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调遣八路军115师、山东纵队开展了反顽自卫斗争,主动进攻王洪九的矿坑老巢提供压迫性保护。
这次战斗打得不算激烈,因为矿坑地形复杂,王洪九率部龟缩进几个主要矿洞,依托四通八达的地下巷道负隅顽抗,部队激战一天一夜未能取得突破,在得知附近其他国军赶来支援的消息后主动撤退。
刘子魁因养伤未能参加此次行动,懊恼了很久。
好在没多久,八路军115师主力结束了在滨海区的行动返回鲁南根据地,发起讨伐战役收复了费南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日、伪、顽、匪的嚣张气焰。
随着地方党政军联合开展恢复工作,重新稳定了费南的局势。
但主力部队回归后,一个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随之出现,粮食不够吃了!
之前就是因为春旱严重,日伪顽又同时蚕食根据地侵占大量村庄,八路军主力部队不得不转战滨海区就食,现在部队回归,狭小的地盘上多了几万张嘴,光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为了节省粮食,有的炊事员在饭里掺上糠和树皮、柿子皮、花生壳、高粱秸等,山上的蒿根也被挖来当成食物。战士们为了让群众在村庄附近打树叶、拔野菜方便些,自觉跑到远远的山上去挖野菜。
不光粮食紧张,油、菜、纸张、鞋袜全都匮乏,报纸杂志出版工作都受到限制,不得不大幅缩减印量。如果再不想办法,都不需要敌人进攻,部队就被困死饿死了!
在这个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中共山东分局也喊出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的口号,鼓励广大指战员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地,养猪种菜。
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的热情,宣传部最先行动起来,王茂生被要求带领各报刊杂志的采编人员下到田间地头采访军民寻找模范典型。
可是仓促之间哪有那么多典型模范可报道呢?大家每天出去采访,带回来的稿子总是大同小异的好人好事,这个班去帮老百姓锄了草,那个排去挖了眼井之类。
只有魏俊杰的调查让王茂生眼前一亮。
这小子不愧是家里当地主的,让他去采访,他不访人专访地。
由于连年的兵匪战乱灾害不断,各村都有许多村民和地主流亡、逃难、殒命,导致不少耕地荒芜。他在几个村庄调研一圈,记录了上百亩撂荒耕地的位置和归属情况,借老农民之口计算了开垦这些荒地所需人力和年产量,得出开荒能解决大问题的结论。
这篇文章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获得了中共山东分局领导的重要批示,直接开启了各县各村的开荒运动。
为了调动农民开荒的积极性,山东分局专门下发了文件:“谁开垦归谁所有!”
一时间,根据地各村庄出现了家家订劳动计划,人人有开荒指标,开展开荒竞赛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