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还是说,李暄真看透了大明的弊端,未来?
假若李暄真的已经看透,那他行为举止如此古怪就说得通了,他或许是为了引起自己的重视,才舍命采取了如此极端的方式!他没准已经做好了,若是不能说服自己改革,就给两百年后的大明陪葬的准备。
朱元璋想到这里用力摇了摇脑袋,李暄不过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罢了,哪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刘伯温活过来,只怕都没这么厉害。
巧合,肯定是巧合!
朱元璋是这样想的,但回忆起李暄痛骂黄子澄,齐泰,说八股取士会致使大明文臣不堪一用的事,还是忍不住去问:
“齐泰,黄子澄,这两人你认不认识?”
“他们两个?”崇祯不假思索地回答:“儿臣自然认识。”
朱元璋皱眉,“这两人死了也有两百余年,你怎么这么快就能记起来?”
“谁能不认识他们两啊,若非是他们……额……”崇祯“成祖”这两个字就要脱口而出,不过猛然涌起了强烈的危机感,不对!要是让太祖知道了成祖后来会“清君侧”,一气之下直接回去把成祖打死,那他怎么办?于是连忙收声,心虚地改口道:“我大明也不至于遭逢大难!”
朱元璋察觉到了崇祯的反应有些微妙,但此时注意力恰好集中在了黄子澄与齐泰的身上,便没有去深究,追问道:“大难?他们两个都做什么了?”
崇祯当皇帝这么久,第一次体会到汗流浃背是什么感觉。
说实话,朱元璋怕是会回去打死成祖。
可说假话,以后万一暴露,怕是得连他跟成祖一块打……
他是记得的,成祖只要提到太祖就心虚,仁孝皇后曾经说过,小的时候,自己站在皇宫门口,都能听见成祖挨打时候鬼哭狼嚎的声音。
纠结了一会,崇祯道:“他们蛊惑建文帝,也就是朱允炆各地就藩的王爷迟早会反,怂恿建文削藩!让建文把叔叔们全杀了以绝后患!”
“那两个混账东西!”朱元璋早年时,因为灾荒,战乱,官府的横征暴敛,家里人基本上死绝了,所以尤其重视亲情,听见这消息顿时给气的火冒三丈,让新帝削藩倒也就算了,居然还想让新帝骨肉相残,杀害自己的亲叔叔?
“后来呢,怎么样了?”朱元璋心急如焚,朱允炆的那些叔叔,可都是他的儿子啊!失去了朱标,失去了朱雄英,这个老人现在不想再失去任何亲人,哪怕那个时候他已不在人世。
“黄子澄,齐泰等人都,都被赐死。”崇祯真话说一半,心虚的厉害,生怕被朱元璋看出破绽。
他的运气不错,现在朱元璋心里装着的麻烦事实在是太多,无暇顾及其他,听见那两人最后都被赐死,沉闷的心情好了许多,眉头也重新舒展。
“允炆那孩子果然没让咱失望,对的起咱为他的栽培。”
崇祯暗暗松了一口气,为自己的机智感到庆幸,但同时心里也发愁。
太祖现在每天都能来自己这,自己这点小伎俩能瞒多久?
轻轻摇了摇头,崇祯决定不去管那些。
反正,自己可没说谎,最后挨打的只会是成祖。
朱元璋对朱允炆满意的同时再次思考起了李暄的事情。
黄子澄齐泰他们未来做的事,与李暄说的不谋而合。
这足以说明,李暄对八股取士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难道自己真的错了?
朱元璋记得李暄说过,八股取士会导致朝中官员只会纸上谈兵,遇见大事就手足无措。
原先根本就不信,可如今再去仔细想,便不得不信了。
女真诸部即便整合到一起,人口也不过百万之数,朝中文武但凡能有几个可堪重用之辈,也不至于被打到几乎要亡国。
得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朱元璋心情好了一些,语气没有最开始那么咄咄逼人。
“继续说女真人的事吧,告诉咱他们打到哪儿了。”
崇祯答:“锦州一带。”
“锦州?”朱元璋眉头皱了起来,系统说大明马上就要完蛋,他还以为女真人已经快要打到都城了。
结果居然还在锦州?拥有着大部分的核心领土?
在这样的前提下大明居然仅仅十几二十年就彻底完蛋。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明灭亡,内部的问题比他想的要大的多!
女真人并没有多厉害,比起宋朝末年的蒙元相差甚远,能得天下,完全是在“捡漏”。
朱元璋整理了一下混乱的思绪,问起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和咱说说,现在朝廷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完全挡不住女真,给他们打的节节败退!”
崇祯迟疑了片刻,哭丧着脸道:“没钱给边军发饷银……”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问:“若是以举国之力供养,怎会发不出响银?莫不是你把银子挪去修园子了?”
“儿臣万万不敢啊!儿臣与皇后吃穿用度皆是从简,但奈何每年就只有那么点银子,即便全送去前线也是杯水车薪……”崇祯连忙否定。
“咱大明每年两三千万两白银,养不起十数万边军?你把咱当傻子了不成?”朱元璋怒目圆瞪。
崇祯瑟瑟发抖,慌忙解释:“没,没有两三千万,四百万两都不到。”
“???”
他刚刚一统天下,将元鞑子赶出漠北的时候,大明百废待兴,每年尚且能有两千余万两白银的税收。
大明发展了两百年,每年税收四百万两都没有?
开什么玩笑?
朱元璋第一反应是一巴掌抽死这个满口胡言的家伙。
可崇祯那表情,实在是不像说谎的样子,而且也没有说谎的理由。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质问道:
“为何只有这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