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音一落,奉天殿里的人全都惊的目瞪口呆。
向来无法无天的蓝玉,看李暄的目光竟是多出了些许畏惧!
狠!太狠了!
“你这黄毛小儿?,妄言置评,信口雌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齐泰气的胡子都在抖:“若是真按照你说的来,我大明定会天下大乱!”
李暄质问:“为何会天下大乱?”
“你刚刚自己也说了!陛下削减商税是为了恢复民生!若是按照你说的方式去收商税,定会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李暄笑了,问道:
“你知道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能用掉多少银子吗?”
他自问自答:“二十两银子,便可生活的十分富足,只要不遇见灾荒,战乱,以至于粮食大涨,甚至隔个三五日,就能吃上肉食。
若是只管吃饱,能活下去,五六两银子足矣。齐大人,你说的民不聊生从何处来?”
齐泰拂袖怒斥:
“黄口小儿,只知空谈!若按你这二税一,甚至全税的章程,布商被刮去千两,转手便抬高三倍市价;米商遭剥了厚利,隔日就断了州县供应——到头来百姓买不起衣、吃不起米,‘民不聊生’四个字怕是要刻在户部堂前!”
他猛然指向殿外,声如裂帛:
“更莫说商贾狡黠,哪个不会做假账分红利?你两百两以上二税一,他便只赚二百两,其余万两藏地窖!届时官差逼税砸铺面,流民饿殍塞运河,你李暄是要扛着算盘去赈灾,还是捧着《孟子》退鞑虏?!”
李暄淡定的问:“所以你的意思是,朝廷收重税,那些富商要么加倍从百姓那盘剥,要么做假账,藏之不报?”
“自然。”齐泰掷地有声。
李暄理所当然的说:“这也能算是问题吗?让陛下定个规矩便是:恶意抬高物价者,诛九族!谎报营收者,诛九族!拒不纳税者,诛九族!检举有功者,诛……有赏!”
“诛九族?哈!你当商贾是田间麦穗不成?”这话让齐泰彻底傻眼了,训斥道:
“去年苏州布商勾结倭寇案,三司会审查出三百七十二人,按律当斩者过千——结果呢?市舶司三月无船出海,应天府半数织机生蛛网!你今日杀一千商贾,明日便有万户闭门歇业,后日漕粮丝绸断绝京师,你是要陛下带着锦衣卫挨家挨户给人套枷锁,还是架起油锅逼着掌柜们开张?”
李暄鄙夷的说:“江南织户纺纱三月换不得一石米,北地脚夫奔波千里攒不下半钱银,大明商贾千千万,大多一年都难赚到二十两银子,一年能赚到二百两的,那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对大明大多百姓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负担,谈何闭门歇业?他们感谢陛下都来不及!
至于你刚刚提的那三百七十二人,多是当地世家大族!给他们脸了,敢和陛下对着干!他们要是敢闭门歇业抗议,那就通通诛九族!把他们的财产分给其他听话的老百姓!他们不干,有的是人干!”
“你你你!”
齐泰给气的不轻,引经据典与李暄争论了起来,但不管他说什么,李暄的回答都不约而同:“我的建议是诛九族!”
没一会功夫,齐泰就险些给气昏过去。
奉天殿里头,其他的文武官员看李暄,眼神之中都平添了几抹畏惧之色。
龙椅上,朱元璋都给干沉默了。
哪怕是他,诛九族这罪名也就在胡惟庸身上用过一次。
结果李暄张口一句诛九族闭口一句诛九族,好像割的不是人头是韭菜。
“这,不妥。”
朱元璋有点无奈的开口。
“陛下圣明!”
百官都激动坏了。
李暄:“诛九族不好的话……那就夷十族吧。”说话时还瞄了一眼方孝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夷十族的猛人!看看长什么样。
朱元璋嘴角抽了抽,不爽的说:“咱的意思是,这样太过了!你小子别装傻!”
“所以我才说,陛下太仁慈了啊,对付那群附骨之蛆般的世家大族,就应该下狠手才对!”李暄故作无奈,叹了口气说:“但既然陛下觉得不妥,那就改成砍头,家产充公好了。”
齐泰莫名松了一口气,但马上察觉不对劲,怒发冲冠道:“好小子!差点给你带偏了!我们说的商税的事,不是这事!”
李暄不情愿地道:
“齐大人若是执意反对的话,也不是不能商量,可以改成以年计,一百两以下部分三十税一,千两以下至百两部分十税一,千两至万两部分,五税一,万两以上,二税一。”
“这还差不多……”原本决定要坚决反对加重商税的齐泰,忽然感觉这样改也不是不能接受了,不过毕竟是当朝大儒,脑子还是好使的,很快就反应过来,又他娘给李暄套了进去!可这次,朱元璋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斟酌了片刻加征商税的利弊,直接点头同意了下来:
“这事就按李暄说的去做吧,先用在应天府试试,若是可行,便推而广之,不过政策的细节还需补充,这方面的事,户部的人,自个去和李暄商量。”
若是之前,朱元璋大概率不会赞同这一做法,可见识了明末的情况后,他的想法改变了。
朱元璋一锤定音,即便不愿意也没人敢当面反驳。
李暄心中默默哀叹。
要处理的麻烦事又多了起来。
接着马上给自己打气:问题不大!只要掉了脑袋,就用不着加班了。
他开始考虑起了,要如何按照计划,开启作死之路。
该怎么彻底激怒朱元璋他已经想好了。
但那些话说的不能太过刻意,否则就有可能被系统判定为故意寻死,以至于白死。
“有事起奏。”
此时,朱元璋开口了。
黄子澄看了李暄一眼,心中越发忌惮,有这家伙在,时间一久,陛下会不会改变皇太孙的人选还真说不一定。
“臣有事起奏!”
于是黄子澄坚定了内心的想法,立刻站了出去,严肃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乃治国之要义,太子殿下薨逝已逾一载,恐有宵小之徒心生觊觎,动摇国本。为固社稷、安天下,臣等恳请陛下速立皇太孙,以正国统,绝奸邪之念,保大明江山永固。”
李暄眼前顿时一亮,朝黄子澄投去了欣赏的目光。
还是黄大人懂我啊!简直就是我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洪武朝中文武百官,就只有黄子澄想杀他的心最为坚定!而且老是能帮上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