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董姝予满脸认真,我并不意外她的回答。毕竟前世她确实给了,而且那次看样子给得不少,虽说我用不上。
回忆起沿途街边的商铺,结合后世经济趋势,我迟疑了下,开口问:“你攒了多少钱?想不想多赚点?”
或许我表情太过随意,话刚出口,她脸上便露出狐疑神色。我赶忙解释:“不用你出太多本金,赔了算我的。”
我正要说出思路打消她顾虑,她却歪着头打断:“哥哥你是不是要用钱呀?要用就直说,我有钱的!”
瞧着她一脸诚恳,回想起后世,她对物质需求不高,一直安于现状,而且也是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性格,我一时不知如何接话。
见她认真思索,似乎在考量我是不是真缺钱…… 我没忍住,伸手轻轻捏了捏她的脸。她不满地把脸往旁边扯了扯。
我怕扯疼她,松开手柔声说:“不用,真就是随便问问。
不过你真不想多挣点?这算是带预知性质的创业,没大风险,可能费点心思。”
说完,她微微皱眉,眼神透露出犹豫。我顺着她视线看向副驾驶台上的评估报告,瞬间明白她误会了,大概觉得报告说我没规划,以为我要瞎折腾,所以既想帮我又有些纠结。
想着她大大咧咧、无忧无虑的性子,我不禁笑了。其实我一直喜欢她这般性情,在别人面前她会计较得失,和我一起时却从不这样。
她生性容易满足,好哄,不记隔夜仇,关键还不物质。
我自己呢,不太在意得失,又很少拒绝别人,总觉得拒绝会让人难堪,算是比较 “好骗”。
而董姝予在物质方面会选择性拒绝我,该让我破费时绝不手软,该节省时也会为我省钱。她从不觉得我为她花钱理所当然,这也是前世我一直 “偏爱” 她的原因。
想到这些,我默默打消莫名升起的念头,下意识伸手又轻轻揉了揉她脑袋,温柔安抚道:“别瞎想,我不缺钱。要是哪天真需要,一定不客气!”
见她轻轻点头,我暗暗舒了口气,推开车门下车准备回家。董姝予也跟着下车,表情满是不舍。
等我上车坐好,她微笑着挥手,轻声叮嘱:“回去告诉我一声,给你买的书记得看,看完写读后感。缺钱就跟我说,我也挺有钱的,只是没你多。”
我默默点了点头,跟她摆了摆手,就径直赶往了高速路口。
等把车停到高速口靠边停车,点了根烟,思考了下刚才想不通的事。
因为最近一直琢磨自己的心态问题,发觉自己没什么追求,所以一直留意身边人的生活状态。
对比了一下,发现同样搞不懂董姝予的心态。
从前世与她相处的经历来看,她家庭其实不错,可能对比南方发达城市的富贵阶层稍稍差一点,但在 Y 城始终算是偏上的家庭。
要不然前世她也不会每个月拿着三四千的工资不仅毫无压力,甚至还活得美滋滋,而且她本身似乎也是毫无追求的人?或者说她需求低?
可我心里一直犯嘀咕,为什么评估结果说我对未来规划迷茫是个问题,而董姝予这种情况却不算呢?
我和她相处时,不管是日常沟通,还是对生活的看法,思维都十分契合,跟她待在一起,感觉特别舒服。
然而,报告上白纸黑字写着:自我认知与未来规划迷茫。
如果说我是自我认知与未来规划迷茫,那董姝予有规划吗?要是躺平不奋斗也能算一种规划的话,那她也算是有规划的人。
可我跟她想法差不多,为什么我就被认定有问题呢?
莫非女人就可以躺平,而我作为男人,就非得通过奋斗来证明自我价值?这种由性别定位导致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想法,总让我觉得不太对劲。
我默默扔掉烟头,重新坐上车,径直驶向高速入口。取卡后,我打开音乐,努力放空思绪,专注开车。毕竟高速不同于市区,容不得半点分心。
白天,厌世的念头虽曾一闪而过,但我瞬间就将其压制下去。
毕竟,人生还是充满值得期待之处的,而且这种程度厌世并不足以让我觉得活够了……
结果发现放空大脑,什么都不去想,就这么享受一个人的安静时间,反而是我觉得最惬意的。
就这样一路风驰电掣,我开回了酒店。到了酒店发现老妈竟然不在,给她打了个电话,她竟然说去卫生防疫部门开会了。
我倒是不意外,老爸要是碰上这事儿,指定安排酒店负责这块儿的员工去。可老妈不一样,向来都是亲力亲为。
于是告知她我先回家后,直接在路上随便又吃点了东西,直接到家后给董姝予打了电话,告知她我平安到家后直接躺在床上准备睡一会,但发现睡不着。
于是拿起董姝予买的那四本书,拿起《爱的艺术》看了起来,本以为这类的书籍我会看不进去,但发现还好,作者是艾里希?弗洛姆,看简介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深入阅读《爱的艺术》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书中指出,多数人觉得爱无需学习,只需邂逅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然而作者却认为,这种观点有误,爱实则是一种需要用心学习与培养的能力。
如同掌握任何技能一样,人们要学会理解、关心、尊重他人,并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爱意,唯有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掌握爱的艺术,在各种关系中构筑起健康且持久的情感纽带。
联想到自己,似乎一直处于感情的被动方,从未主动付出。
依书中所言,不禁让我反思,过往的感情是否正因如此才不健康、难长久?
这般思考,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的兴致。
随着阅读深入,我看到书中描述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与商业化,如何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致使爱也被商品化、功利化。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常把爱当作一种交换,一味追求物质与利益的满足,却忽视了爱的本质。
就像在一些相亲场合,人们往往更看重对方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物质条件,而非真正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