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 年,世界局势因清帝国在与沙俄战争中的惨败而愈发波谲云诡。这一消息如风暴般迅速传遍欧洲,英国也受到了极大震动。长期以来,英清贸易逆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英国,大量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滞销,而英国却需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丝绸等奢侈品,白银源源不断流入清帝国。
与此同时,清帝国顽固坚持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限制了英国的商业扩张。更为关键的是,虎门销烟事件彻底激怒了英国的资产阶级。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扞卫了中国的尊严和利益,但在英国资本家眼中,这是对他们商业利益的沉重打击。
基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伊丽莎白女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遣使者莱克前往泽许公国,就是否对清帝国发动战争一事征求意见。女王深知林泽许对东方事务有着深入了解,且泽许公国与英国有着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林泽许的看法或许能为英国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5 月 12 日,使者莱克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泽许公国。林泽许在公国的宫殿中热情接待了他。莱克详细阐述了英国国内对于清帝国的种种不满,以及女王考虑发动战争,旨在迫使清帝国开放沿海口岸,打开中国市场的意图。
林泽许静静地听完莱克的陈述,心中思绪万千。前世满清帝国对汉人的血腥屠杀,让他对满清王朝始终怀着深深的鄙夷。在他看来,满清统治者的腐朽和保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经过一番思考,林泽许缓缓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对英国要求清帝国开放沿海口岸的主张给予了支持。在他心中,清帝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无疑是作茧自缚,这种封闭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国在科技、文化和经济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开放沿海口岸,虽然可能伴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但从长远来看,也能为中国带来新的思想、技术和发展机遇,或许能成为打破满清腐朽统治、推动中国变革的契机。
林泽许向莱克说道:“清帝国的现状积弊已久,闭关锁国只会让其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愈发沉沦。开放沿海口岸,引入外部的活力,对这个古老的帝国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当然,英国发动战争应秉持公正和理性,尽量减少对无辜百姓的伤害。”
莱克认真记录下林泽许的观点,带着这些宝贵的意见匆匆返回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听取了莱克的汇报后,综合各方因素,最终下定决心。
1839 年 6 月 2 日,英国正式对清帝国宣战。这一消息如惊雷般震撼了世界。英国舰队迅速集结,驶向遥远的中国海域。这支舰队装备精良,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战舰和武器,士兵们经过严格训练,士气高昂。
清帝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临英国的宣战,朝野上下一片慌乱。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这场战争意见不一。一些保守派大臣仍然盲目自大,认为英国不过是蛮夷之邦,不足为惧;而一些有识之士则忧心忡忡,深知清帝国与英国在军事、科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在广东沿海,林则徐早已察觉到英国可能的报复行动,他积极组织海防,加强炮台建设,招募渔民和乡勇,准备抵御英军的入侵。然而,仅凭广东一地的力量,难以抵挡英国强大的舰队。
英国舰队一路乘风破浪,很快抵达中国沿海。他们首先对广东沿海的港口进行封锁和侦察,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英军凭借着先进的战舰和火炮,对沿海的清军炮台发起猛烈攻击。清军虽然奋起抵抗,但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在英军的强大火力下逐渐陷入被动。
沿海的百姓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纷纷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英军的炮火无情地摧毁着村庄和城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随着战争的推进,英国舰队沿着海岸线北上,相继攻击了福建、浙江等地的沿海城市。清军在各地的防线接连告急,许多重要港口和战略要地落入英军之手。
清帝国的统治者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他们急忙调兵遣将,试图挽回败局,但仓促之间组织起来的军队,根本无法与训练有素的英军抗衡。
在国际上,各国对这场战争密切关注。法国、美国等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都在观望局势,试图从中谋取利益。俄罗斯帝国则暗自庆幸,希望这场战争能够进一步削弱清帝国的实力,以便自己在远东地区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在泽许公国,林泽许时刻关注着战争的进展。他一方面为英国的军事行动感到担忧,害怕战争会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多的苦难;另一方面,他也期待着这场战争能够成为清帝国变革的导火索,促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严峻,清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内民怨沸腾,百姓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朝廷的失望情绪不断蔓延。各地的反清势力也趁机活跃起来,企图利用这场战争引发的混乱推翻满清统治。
英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他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远离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困难,加上中国地域广阔,清军的抵抗虽然微弱但却持续不断,这使得英军的推进速度逐渐放缓。
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双方都在为了各自的目标而苦苦支撑。清帝国能否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找到转机,英国的战争目的最终能否实现,整个世界都在拭目以待。而林泽许也深知,这场战争将深刻地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他默默关注着一切,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