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 年 3 月,早春的气息尚未完全驱散严寒,远东大地却依旧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沙俄与清帝国的这场残酷战争,已然持续数月有余,双方在广袤的边境线上展开了殊死搏斗。
清帝国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意志。尽管长期以来面临内忧外患,国力有所损耗,但面对沙俄赤裸裸的领土觊觎,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各地的清军将士纷纷奔赴前线,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与装备精良的沙俄军队展开了激烈交锋。
在东北边境的白山黑水间,清军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地设置防线,与沙俄的骑兵和步兵进行周旋。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松花江边打响,沙俄军队企图强渡松花江,进而深入清帝国腹地。清军早有防备,在江边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枪炮齐发,给渡河的沙俄军队以迎头痛击。江面顿时硝烟弥漫,江水被鲜血染红。沙俄军队虽凭借先进的火器一度占据优势,但清军的顽强抵抗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西北边疆,沙漠与戈壁的恶劣环境并没有阻挡清军扞卫国土的脚步。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抗俄队伍中来。他们与清军并肩作战,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不断骚扰沙俄军队的补给线。在一次突袭中,一支由哈萨克族勇士和清军组成的联军,趁着夜色潜入沙俄军队的一处补给营地,烧毁了大量的粮草和弹药,极大地削弱了沙俄军队的战斗力。
而沙俄方面,自恃军事装备先进,妄图凭借强大的武力迅速征服清帝国,实现其领土扩张的野心。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精锐部队,配备了当时先进的火枪、火炮等武器。然而,清帝国的顽强抵抗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持续的战斗中,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截至 3 月 17 日,根据泽许王国驻俄罗斯帝国大使和泽许王国驻华大使传递的详细情报,沙俄军队在战斗中死亡人数达到了 18,962 人,清帝国的死亡人数则为 24,366 人。无数家庭因此破碎,无数生命消逝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之中。
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提前发布了葛底斯堡演说。这一演说不仅仅是对美国国内南北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缅怀,更向世界传递了美国对于自由、平等和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这一消息传到欧洲和亚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泽许王国,国王林泽许密切关注着沙俄与清帝国战争的进展。他深知这场战争若持续下去,不仅会给远东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可能影响到整个国际格局的稳定。林泽许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沙俄与清帝国的战争已陷入僵局,若不加以调解,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维护和平。”
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其中一位谋士建议:“陛下,我们之前与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如今可以联合三国之力,共同出面调解这场战争。一方面展示我们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威望。”
林泽许点头称是,随即下令派遣使者分别前往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商讨联合调解事宜。在维也纳,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听取了泽许王国使者的提议后,沉思片刻说道:“沙俄在东欧的扩张本就令我们担忧,如今在远东挑起战争,若能借此机会调解,既能缓和局势,也符合我们的利益。我同意联合调解。”
在巴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也表示支持:“法国一直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此次联合调解,我们责无旁贷。”
很快,三国达成一致,决定共同向沙俄和清帝国发出调解邀请。泽许王国的使者再次奔波于圣彼得堡和北京之间,向双方传达了三国的调解意愿。
在圣彼得堡,沙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对调解邀请,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战争的僵持让他意识到继续打下去未必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且国内也面临着一定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轻易放弃对清帝国领土的野心。他召集大臣们商议:“泽许王国等三国的调解,我们是否要接受?”
一位主战派大臣强硬地说:“陛下,我们不能轻易妥协。清帝国已经伤亡惨重,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就能实现领土扩张的目标。”
然而,一位较为明智的大臣则反驳道:“陛下,战争至今,我们也损失巨大。且国际舆论对我们不利,如果拒绝调解,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如先接受调解,再从长计议。”
亚历山大二世陷入了沉思,权衡利弊之后,他决定暂且接受调解邀请。
在北京,清帝国朝廷也在讨论调解之事。咸丰皇帝疲惫地看着大臣们:“如今战争胶着,我们伤亡不小。泽许王国等三国的调解,不知是福是祸?”
一位大臣进言:“陛下,战争久拖不决,对我朝不利。若能通过调解结束战争,保住国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且泽许王国此前与我国有过接触,表现出一定的善意。”
咸丰皇帝思索良久,最终决定接受调解。
就这样,在泽许王国、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斡旋下,沙俄与清帝国同意坐到谈判桌前。一场关乎远东地区命运的和平谈判即将拉开帷幕,而整个世界都在拭目以待,期待着这场战争能够早日画上句号,迎来久违的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