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仁走上了舞台,似乎对这热烈的场面有些许不适,轻轻拿过话筒,稍稍停顿了一下:“谢谢,谢谢大家。”他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激动的情绪。
“今天来参加诗会,更多的是因为白舟老师的鼓励,也是想带女儿感受一下元宵的气氛。”
“抽到灯这个题目的时候,确实有点意外,这个字,太常见了。
这个题目啊,可能大家也都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古往今来写灯的诗词,浩如烟海。
所以当时主持人说,要作一首佳作,我心里就想,这恐怕不够。
但也正因为它常见,所以一瞬间,脑子里涌现的画面和情绪就特别多。
元宵节的花灯,书房里的孤灯,离别时的灯影,重逢时的灯火,太多了。”
“可能也是因为溪湖今晚的灯火太美,气氛太好,给了我很多灵感吧。
那些诗句,与其说是我写的,不如说是它们自己从历代关于元宵,关于灯火的记忆里跳了出来,借我的口说了出来。”
“特别是最后一首《青玉案》,看到大家似乎很有共鸣,我也深有感触。”
他看了一眼女儿站立的地方,夏清韵也在她身后,脸上忽明忽暗,不知在想些什么。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打动我们每个人的是,那份在不经意间回首时,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或记忆相遇的瞬间。
这种共通的情感,可能才是诗词真正动人的地方。”
“总之,谢谢评委老师们的认可,特别是沈教授,”他看向沈砚之,眼神诚恳。
“谢谢您的指点和最终的肯定。也谢谢主办方,谢谢现场和屏幕前每一位聆听的朋友。”
“这个奖,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不要忘记文字的力量,不要辜负那些美好的情感。”
他举起奖杯,轻轻示意了一下。
“时间不早了,我女儿还在等我。再次感谢大家。元宵节快乐。”
他便微微鞠躬,转身下台。
……
而在湖心亭中,辛西娅公主放下茶杯,对身旁的江省一方大佬,用流利的中文请求道:
“刘书记,我想在诗会结束后,私下见一见这位祝仁先生。就说,我想亲自向他请教一下关于华夏诗词的问题。”
刘书记微微颔首,点头答应。
辛西娅公主再次将目光投向远处那个站在灯火下,接受众人欢呼的身影,嘴角勾起一抹饶有兴味的微笑。
这个东方国度,果然处处充满了惊喜。
……
后世有一篇雄文《元宵诗会纪盛》详细记载了此事。
夫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然能于七步之内,连赋七章,且章章珠玑,字字琳琅者,古今未之有也。
癸卯上元,江省溪湖之畔,有祝仁者,以惊世之才,震烁诗坛,诚千载之奇观也!
是夜,华灯初上,星月交辉。祝仁立于灯火阑珊处,从容七步,口吐锦绣。
其诗或述市井之繁华,或抒文士之孤怀,或摹盛唐之气象,或写两宋之婉约。
七篇既出,四座皆惊,沈公砚之拍案而起,白叟舟抚掌称绝,林女史泫然泣下。
观者如堵,叹为观止,虽子建复生,太白再世,亦当避席。
《上元竹枝词》,写俗而雅,朴中见巧,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上元夜》,笔力雄健,气象恢弘,铁关金锁之喻,令人神驰。
《正月十五夜》,承初唐遗韵,对仗精工,暗尘明月之句,恍若画境。
《元宵》,理趣盎然,灯月相映,春到人间之思,妙绝人寰。
《江省元夕》,自嘲中见孤高,笑语中藏落寞,长衫何为之间,尽显风骨。
《生查子》,语浅情深,去年今日之叹,使人肠断。
《青玉案》,冠绝古今,一语道破人间至情,遂成千古绝唱。
嗟乎!祝仁之才,岂止七步?其胸中丘壑,笔下波澜,实乃集千年诗魂于一身。
昔曹子建七步成诗,止于一章;谢灵运梦得佳句,不过数联。
而祝仁七步七章,章章迥异,各臻其妙,此非天授之才,孰能为之?
是夜之后,江省纸贵,华夏争传。
异邦公主辛西娅,素矜才学,闻之骇然,亲诣请益。
沈公砚之,向来苛严,竟折节推服。
白叟舟更直言:“此七诗者,当与李杜并耀千秋!”
至于市井百姓,虽不能尽解其妙,亦争诵灯火阑珊之句,以为美谈。
赞曰:
诗道千年几废兴,上元忽见斗牛横。
七步才高惊四座,一灯心苦照三更。
已教沈老输心拜,更引胡姬倒屣迎。
莫道江河日东下,今看文脉又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