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内夕阳随风摇曳,我在小李子的簇拥下转身,迈出了商议西洋医术的养心殿暖阁。一众太监宫女瞬间围拢过来,动作整齐且悄无声息。
走在回寝殿太极宫的宫道上,微风拂过,两旁宫墙映着夕阳投下斑驳的影子。太监们手提金香炉,阳光随着脚步轻轻晃动。溥仪眉头紧锁,脑海里反复思量着推行西医入宫的计划,不自觉地用手敲了敲鸾架轿撵,太监也加快了几分步伐。
一踏入太极宫的宫门,等候多时的宫女们立刻迎上来,动作轻柔地帮我卸下狐皮披风。寝殿内,烛火通明,香炉中袅袅升起的沉水香,让气氛显得格外静谧。我在雕花拔步床沿缓缓坐下,目光扫过殿内忙碌的太监宫女,沉声道:“去,把小李子叫来。”
不一会儿,小李子弓着身子,一路小跑进来,“扑通”一声跪在我面前,额头几乎贴到了地面,颤声道:“奴才给皇上请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微微抬了抬手,问道:“皇额娘此刻在做什么?”小李子小心翼翼地抬起头,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回道:“回禀皇上,听李总管说太后娘娘用膳后歇了一阵,这会儿正在钟粹宫看些书画解闷呢。”
溥仪听完,轻轻点了点头,挥手示意小李子退下。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被夕阳笼罩的宫宇,心中琢磨着该如何向太后开口,推动宫廷医疗的革新,引进洋医生的西洋医术。
暮色仍未散尽,月亮的光辉却已迫不及待地洒向紫禁城,给这片古老的宫墙镀上了一层金边。我在御膳房的朱漆宫门前停下,负责值守的太监们见状,吓得浑身一激灵,“哗啦”一声齐刷刷跪地,额头紧贴冰凉的青石板。“都起来吧。”我摆了摆手,径直迈进御膳房。
膳房内,炉火正旺,铜锅里的水烧得咕噜作响,热气裹挟着食物的香气弥漫开来。御厨们听闻皇上驾到,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诚惶诚恐地行礼。“起来吧,今日我要做一份药膳米粥,你们打下手。”溥仪扫视一圈,目光落在案板上的食材,开口说道。心里想着我一个现代人。到了这里这么久,终于能够亲自下厨做一次饭。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我走到灶台边,拿起一旁备好的糯米,倒入已经沸腾的水中。他一边搅着粥,一边转头吩咐:“去把我前日向太医问询的滋补药材取来。”不一会儿,小太监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匆匆返回。
我打开木盒,从中挑出茯苓、枸杞、薏仁等几味药材,动作娴熟地放入锅中。一旁的御厨忍不住劝道:“皇上万金之躯,这些粗活理应让奴才们来做……”我眉头一皱,打断道:“朕此举,一来是为皇额娘调理身体,二来这药膳关乎医术药理,多做多学,方能心中有数。”语气十分不善地说道。
粥在锅里翻滚,香气愈发浓郁。我站在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火候,时不时调整火力。约莫一炷香的时间,看了看怀表,一锅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药膳米粥大功告成。我亲自将粥盛进雕花瓷碗,又仔细检查一遍,才满意地点点头。我打算借这碗粥,拉近与隆裕皇太后的距离,为推行西医入宫计划寻找契机。
玉盘缓缓攀升,为紫禁城琉璃瓦镀上一层耀眼的银辉。我让小李子捧着那碗精心熬制的药膳米粥装入精美的食盒,在一众太监宫女的簇拥下,沿着汉白玉雕砌的宫道,朝着钟粹宫走去。月光洒在我身上,却未能驱散我眉眼间的忧虑——西医入宫的事悬而未决,这碗药膳粥是他打破僵局的第一步。
一行人脚步声沙沙,在寂静的宫墙间回荡。引路的小太监不时回头张望,确定行进路线;宫女们则屏气敛息,目光低垂。小李子双手拿着食盒。
未到钟粹宫,守门的太监远远瞧见溥仪,忙扯着嗓子高喊:“皇上驾到!”刹那间,钟粹宫的宫门大开,一众太监宫女鱼贯而出,齐刷刷跪地迎接。到了钟粹宫门口。我下了轿辇步伐稳健,手中接过小李子提着的雕花食盒,走的稳稳当当,粥香随着微风飘散开来。我迈进宫门,径直走向正殿。
进入殿内,我看见皇太后正坐在雕花拔步床上,翻阅着一本古籍。听闻通报,她放下书册,脸上露出一抹笑意。我快走几步,在太后身前恭敬跪下,双手将药膳举过头顶:“儿臣给皇额娘请安。这是儿臣今晚亲自熬制的药膳米粥,茯苓、枸杞、薏仁皆是滋补好物,还望皇额娘品尝。”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笑意更浓,伸手接过瓷碗:“难得你有这份孝心。”心中想着皇帝哪有下厨房的。且不说皇帝怎么懂得制作,不过是吩咐御厨做膳食。皇帝在旁边盯着罢了。说罢,轻轻舀起一勺粥,放入口中细品。粥香在唇齿间散开,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味道不错,你有心了。”
我见皇额娘这样说,微微松了口气,面上却仍带着几分恳切:“儿臣听闻皇额娘近来操劳,特意向太医请教了这药膳的做法。儿臣想着,若能让皇额娘身体康健,儿臣做什么都值得。” 太后微微颔首,目光慈爱地看着溥仪,两人的交谈在袅袅粥香中徐徐展开 。
太后轻抿一口粥,暖意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她将瓷碗放在一旁雕花矮几上,抬手揉了揉太阳穴,微微叹息道:“的确,近日来本宫整理账册和皇室资产,觉得有些疲累,精力不胜从前。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翻来覆去地看,眼睛也花了,脑袋也昏沉得厉害。”
说着,隆裕皇太后目光落在溥仪身上,眼中满是欣慰:“倒是你,不仅知晓关心本宫,还亲自下厨熬粥,这份心思实在难得。以往总觉得你还是个孩子,如今看来,也懂得体贴人了。”
殿内,鎏金香炉中檀香袅袅升腾,与粥香交织在一起。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皇太后略显疲惫的脸上。她伸手轻轻拍了拍溥仪的手背,又道:“你这粥来得正好,喝上一碗,整个人都舒坦多了。想来是你这份孝心起了作用,连带着精神都好了几分。”
我听皇额娘这么说,心中一动,忙趁机说道:“皇额娘操劳皇室事务,太医院的太医虽说医术精湛,但儿臣听闻西洋医术在调理身体、缓解疲劳方面也颇有独到之处。儿臣想着,若能请西洋医师入宫,为皇额娘定期调养,想必能让皇额娘身体愈发康健。”
太后微微挑眉,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西洋医术……虽说听闻过一些,可终究是外来之物,不知靠不靠谱。” 太后语气虽未松动,但眼中已有了几分思索之色,一时间,殿内气氛微妙地变化着 。
我微微欠身,双手不自觉地攥紧,目光中满是关切与诚恳:“皇额娘,儿臣深知西洋医术源自外邦,其门道和效用,咱们还未能完全摸透。但看到您为了皇室资产、账目整日操劳,批阅账册直至深夜,儿臣心疼极了,心中满是愧疚。身为儿子,不仅无法为您分担政务,连让您身体好转这点事,都难以做到。”
殿外微风拂动宫帘,光影在地面摇曳。我顿了顿,抬眼望向太后,继续说道:“儿臣第一时间就去询问了太医院的太医,可他们也只是说,您这是过度劳累导致,只能多休息、慢慢调养。儿臣心想,这远远不够。若能找到更好的法子,让您少受些罪,体能够舒坦些。哪怕只有一丝可能,儿臣都想去试试。这才将目光投向西洋医术,想着没准它真能有独特的办法,帮皇额娘缓解疲劳,恢复精神。”
说完,溥仪双膝跪地,郑重道:“皇额娘,儿臣恳请您给西洋医术一个机会,也给儿臣一个能真正为您分忧的机会。”太后凝视着溥仪,手中的茶盏在光影下泛起微光,殿内一时间只剩香炉中香料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声响 。
我跪在地上,身姿却挺得笔直,眼中满是坚定。微微仰头,目光直视太后,言辞恳切:“皇额娘,儿臣清楚西洋医术来路不明,贸然采用,实在不妥。因此,儿臣吩咐内务府大臣,暗中对西洋医馆展开调查。”
此时,殿内鎏金烛台的烛火轻轻晃动,映得溥仪的身影有些闪烁。我继续说道:“内务府大臣带着精通医术的太医,走访京城中多家西洋医馆。不仅借阅他们的医案记录,还观察西洋医师们的治疗过程,甚至找来一些病患,了解康复情况。经过反复检验,他们发现西洋医术在缓解疲劳、调理身体方面,确有独特之处。”
我微微皱眉,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有位西洋医师,运用独特的疗方法,配合特制药剂,让不少因劳累致病的患者恢复精神。儿臣反复斟酌,确认稳妥后,才敢来向皇额娘启奏。” 说完,溥仪伏地不起,静候太后定夺,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唯有香炉里的檀香,依旧悠悠飘散 。
我伏地片刻,缓缓抬起手,从袖中取出一份叠得整整齐齐的奏折。奏折用明黄封皮包裹,在烛火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他双手将奏折高高举过头顶,手臂微微颤抖,那模样仿佛托着的是整个大清皇室的未来。
“皇额娘,这便是内务府大臣呈上的奏折,里面详细记录了调查西洋医馆的经过与结果。”我的声音平稳,却难掩内里的期待,“儿臣担心口述有所遗漏,还望皇额娘御览。”
殿内,鎏金香炉里升起的袅袅青烟,从溥仪身侧飘过。隆裕皇太后伸手接过奏折,指尖轻轻摩挲着封皮,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我跪在地上,目光始终紧紧盯着太后,大气都不敢出。烛台上的火苗猛地跳动了一下,在墙壁上投下一阵晃动的阴影。
一时间,殿内只有太后翻阅奏折时纸张翻动的簌簌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这份奏折承载着我推行西医入宫的希望,关乎太后的康健,更关系到宫廷医疗革新能否迈出关键一步,能够维护以后宫廷众人的身体健康。终于,皇太后的目光从奏折上移开,我的心猛地一紧,静静等候皇太后的谕示 。
隆裕皇太后指尖摩挲过奏折明黄封皮,缓缓展开内里密密麻麻的字迹。烛火在青铜烛台上不安跳动,将奏折上的文字照得忽明忽暗。开篇是内务府大臣的详细陈奏,上面记载着他们走访的三家西洋医馆,以及从中挑选出的两位西洋医师。
第一位医师名叫威廉,身形高大,金发碧眼。内务府大臣马佳绍英特意安排了三位因不同劳累致病的好友家的下人前去求诊。隆裕皇太后目光扫过文字,读到乔治在诊断时,借助听诊器倾听病人心肺,又用细长的玻璃管抽取病人指尖血液进行观察。用药时,他开出一种名为“洋参精”的药剂,搭配每日两次的背部按摩。不出半月,三位官员纷纷称精神大为好转,睡眠质量显着提升。
第二位医师是个名叫皮埃尔的医师,他从前接诊过五位常年失眠、食欲不振的病患。皮埃尔先是仔细询问了病人的日常作息,随后采用一种名为“芳香疗法”的治疗手段,让病人嗅闻特制的香瓶,并辅以头部穴位按摩。在饮食方面,他给出了低糖、多蔬果的饮食建议。经过一个月的调理,病患们不仅睡眠恢复正常,食欲也明显改善。
隆裕皇太后抬眼望向跪在地上的溥仪,烛火映得他面庞愈发坚毅。她想起这些年来,溥仪时常出入太医院,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与太医们商讨如何改善自己的膳食。如今,为了让自己身体好转,竟不辞辛劳,派人调查西洋医术。
一股暖意涌上隆裕太后心头,眼眶微微湿润。她轻轻放下奏折,声音带着几分感慨:“皇帝,你能为哀家如此费心,哀家心甚慰之。你确实长大了,懂得为哀家着想了。”
隆裕太后指尖轻轻叩击着雕花扶手,烛火勾勒出她微微蹙起的眉头。尽管心中被溥仪的孝心所触动,但多年身处宫廷权力中心,她深谙其中的复杂门道与各方势力的纠葛。
“皇帝,”太后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与生俱来的威严,“你的这份孝心,哀家铭记于心。可宫廷之内,万事都得遵循礼制规矩,一步都容不得差错。”她伸手轻抚衣摆,目光越过溥仪,望向殿外深沉的夜色,“若是贸然将西洋医生引入皇宫,不出半日,这消息便会传遍紫禁城的每个角落。那些恪守祖制的遗老贵胄,定会视此举为离经叛道,掀起轩然大波。”
隆裕皇太后起身,微微弯腰将我扶起。
太后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他们说不定会联名上书,指责我们违背祖宗成法,动摇皇室根基。届时,不仅你推行西洋医术的计划会受阻,咱们母子俩也会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处境艰难。”说着,皇太后拿起茶盏,却并未饮下,只是凝视着杯中微微荡漾的茶水,“凡事需从长计议,切不可操之过急,得寻一个既能让西洋医术为我所用,又能堵住悠悠众口的万全之策。”
我恭敬的站在一旁,认真聆听太后的每一句话,烛火在我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隆裕皇太后微微叹息,语气缓和了几分:“哀家并非反对引入西洋医术,只是这宫廷局势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微微抬头,烛火在他眼眸中跳跃,映照出思索的神色。我双手交叠在身前,语调虽沉稳,却难掩内心的急切:“皇额娘,经您一番剖析,儿臣才知此事推行起来阻力如此之大。但细想之下,那些遗老贵胄之所以强烈反对,一是对西洋医术这类新鲜事物缺乏了解,心生恐惧;二是因祖上传下的家法礼制束缚,让他们本能抗拒改变。”
我微皱着眉,身子向前挪动几分:“西洋医术在诊断和治疗上有独到之处,能为宫廷医疗带来新的生机。但众人仅凭固有观念,便将其拒之门外。就如几百年前,西洋钟表初入宫廷,也曾遭人质疑,可如今不也成了宫中不可或缺之物?”
我咬了咬下唇,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儿臣以为,若要打破这僵局,需先让众人了解西洋医术,消除他们的恐惧。儿臣以为可以安排内务府挑选可靠之人,将西洋医馆的成功医案整理成册,让他们知晓西洋医术的妙处。同时,再从太医院选出几位医术精湛的太医,与西洋医师相互交流、切磋,摸索出一套符合宫廷礼制的医疗流程。如此一来,既能堵住悠悠众口,又能让西洋医术顺利在宫中推行。”
言罢,溥仪重新伏地,静静等候隆裕皇太后定夺,殿内的檀香在我的身侧缭绕,烛火“噼啪”轻响,似在为这场关乎宫廷医疗变革的讨论添上注脚 。
我是越说越激动,声音微微发颤,猛地抬起头来,目光灼灼:“皇额娘,儿臣又有一想法!不若安排几位西洋医生,在神武门附近设立医馆,专为宫女太监看诊。但严禁他们踏入内庭一步,如此一来,既避免冲撞宫廷礼制,又能打消众人疑虑。”
我双手不自觉地握紧,语气中带着几分兴奋:“皇额娘您也知道,太医院的太医平日事务繁忙,很少顾及宫女太监的病痛。咱们借此机会,让西洋医生为他们诊治,既能彰显皇家恩泽收拢人心,又能让众人直观感受到西洋医术的疗效。”
我微微挺直身子,手指在空中比划着:“届时,前来围观的人必定不少。众人既能亲眼看到西洋医生如何诊断、用药,又能对比中医和西医的差异。那些接受治疗的宫女太监,对自身身体变化最为清楚,他们的亲身感受,比任何说辞都更有说服力。”
说着,我再次躬身伏地,声音坚定:“儿臣相信,只要大家了解了西洋医术,反对的声音自然会平息,日后再引入宫中,便容易得多。”殿内烛火摇曳,将溥仪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袅袅檀香中,这场关于宫廷医疗革新的谋划,正悄然推进 。
我的脖颈微微扬起,眼眸里跳跃着自信的光焰,言语间满是热忱:“皇额娘,此事既能堵住悠悠众口,又不悖皇家礼制。倘若西洋医术真能药到病除,众人定会慢慢改变对它的偏见,适应这一新事物。”
我微微攥紧拳头,语气愈发笃定:“宫女太监们在宫中地位低微,平日里伤病常得不到妥善医治。如今咱们派西洋医生为他们诊治,解决他们的病痛,他们定会对皇家感恩戴德,往后行事也会更加忠心耿耿。”
我稍稍挪动身子,声音不自觉提高:“而且,此事一旦传开,外界也会盛赞皇室心系人民,让我们在外界的形象和从前进行区分,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皇室宽厚仁德的形象。等到大家都认可了西洋医术,咱们再循序渐进,将其引入宫廷,为皇室所用,岂不水到渠成?”
言毕,我将额头轻触地面,殿内鎏金香炉飘出的檀香萦绕身侧,烛火在墙壁上投射出我坚毅的轮廓。在这静谧的宫殿里,我满心期待着太后首肯,推动宫廷医疗变革的巨轮缓缓前行 。
隆裕太后靠在雕花拔步床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眉眼低垂,陷入沉思。烛火在青铜烛台上不安地跳跃,将她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良久,太后抬眸,目光落在伏地的溥仪身上,神色舒缓了几分,轻声说道:“皇帝,你这番谋划,倒是深思熟虑。只在神武门口设诊所,让宫女太监依次前去诊治,既不违背宫规,还能彰显皇家恩泽,收拢人心。”
太后微微颔首,伸手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就依你所言去办。不过,此事关乎皇家颜面,务必要安排妥当。挑选西洋医生时,务必谨慎,确保他们医术精湛、品行端正。”她放下茶盏,目光愈发深邃:“内务府那边,你也要盯紧了,从诊所筹备到日常运营,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若有人借此事生事,严惩不贷。”
我听太后这么说就知道这事儿妥了,心中一喜,重重叩首:“儿臣遵旨!”隆裕皇太后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去吧,好好筹备,莫要让哀家失望。”
殿外,月色如水,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面上。隆裕皇太后望着溥仪离去的背影,微微叹息,心中默默期许这场革新能顺遂进行,为皇室带来新的生机。檀香袅袅,烛火摇曳,钟粹宫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