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蒙古约定夹击金国的日子,恰似迫近的惊雷,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让人心头的紧张愈发浓烈,声声催紧,搅得各方不得安宁。南宋境内,从临安城的繁华街巷到偏远乡野的宁静村落,乍一看风平浪静,市井间百姓往来如常,小商小贩们在街边吆喝叫卖,孩童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可在这看似祥和的表象之下,暗地里各方势力的角逐已如汹涌暗流,奔突不止。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密探、谋士,正紧锣密鼓地传递消息、谋划布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早已悄然打响。
临安皇宫深处,李炎的书房彻夜灯火通明。昏黄的烛光摇曳,将他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地面上。他时而紧锁眉头,久久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军事地图,地图上用朱笔、墨笔标记着各方军队的部署、行军路线以及战略要地,他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仿佛要将每一处细节都刻入脑海;时而急切地翻阅着探子加急送来的情报,那些情报或薄或厚,纸张因匆忙传递而显得有些褶皱。红衣大炮炮弹的研发生产进度,如悬在他心头的秤砣,每一次进展汇报都重重地牵动着他的神经。若是进度顺利,他的眉头会稍稍舒展;一旦遇到阻碍,他便会陷入沉思,眼神中满是忧虑。金国朝堂的纷争、民生的凋敝,蒙古军队的调动、可汗的心思,桩桩件件,无一不让他殚精竭虑。他深知,南宋的命运正悬于一线,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此时的金国,完颜雍虽拼尽全力整顿朝纲、复兴国力,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处理政务,直至深夜才歇息,无奈金国积重难返,国内局势依旧风雨飘摇,犹如狂风暴雨中的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朝堂之上,主和派与主战派各执一词,争吵声几乎掀翻了宫殿的琉璃瓦。主和派痛心于国力衰微,看着国库空虚、军队疲弱,百姓流离失所,主张割地赔款,换取短暂和平,哪怕这和平只是虚幻的泡影,他们也希望能借此喘息之机,恢复些许元气;主战派则满腔热血,心中燃烧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尊严,力主背水一战,他们坚信只有凭借顽强的抗争,才能扞卫金国的荣耀,让国家重新屹立于乱世之中。两派争执不休,互不相让,今日你弹劾我,明日我指责你,政令难以推行,国家机器在这无休止的内耗中艰难运转,每一项决策都要经过冗长的争论和反复的权衡,效率低下,错失了许多重振国力的良机。
民间经济在战争的重创后萎靡不振,田园荒芜,曾经肥沃的土地如今杂草丛生,无人耕种。农夫们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一处安宁之地。商贾难行,道路上关卡林立,盗匪横行,货物难以运输,商业活动近乎停滞。百姓们在困苦中挣扎,缺衣少食,疾病肆虐。怨言像春日野草般疯长,从街头巷尾到偏远村落,处处都能听到百姓的叹息与抱怨。为稳定民心,完颜雍狠下心来加大赋税减免力度,本想着能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心,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库愈发空虚。军事建设所需的粮草、兵器、军饷,处处捉襟见肘。士兵们吃不饱饭,兵器陈旧不堪,铠甲破损无法修补,军队战斗力难以提升。边境防御愈发薄弱,曾经坚固的城墙出现了裂缝,防御工事无人修缮,难以抵挡外敌的入侵。
蒙古这边,虽与南宋达成夹击协议,可汗却从未放下对南宋的戒心。他表面上依照约定调兵遣将,营帐连绵数里,白色的帐篷如繁星般散布在草原上,军旗烈烈,猎猎作响,上面绣着的图腾在风中肆意舞动,摆出一副全力夹击金国的架势。士兵们在草原上操练,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仿佛要将整个草原都掀翻。暗地里却留了一手,将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隐匿在大漠深处,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是天然的屏障,沙丘起伏,风沙漫天,寻常人难以深入其中。这支部队犹如隐藏在暗处的利刃,以备不时之需。不仅如此,蒙古可汗还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派出密使与金国暗中接触,密使们乔装打扮,避开南宋的眼线,秘密潜入金国境内。他们与金国的高官们在隐秘的场所会面,小心翼翼地试探金国求和的底线。可汗妄图在这场乱世纷争中左右逢源,谋取最大利益,为蒙古换取更多的土地、财宝和牛羊。他的野心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熊熊燃烧,永不满足。
李炎安插在各方的探子,如同敏锐的触角,散布在金国、蒙古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或是扮作商人,在市井间与人交易,看似闲聊家常,实则暗中打听消息;或是伪装成工匠,在军营附近劳作,趁机观察军队的调动和部署。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便迅速将蒙古的小动作传递回来。李炎得知后,心中暗自警惕,明白蒙古不可全然信任。但当下,联合蒙古夹击金国仍是大局,必须维持合作的表象。于是,他一方面亲笔书写书信,言辞恳切地表达南宋对合作的坚定诚意。他斟酌每一个字词,反复修改,力求让书信中的每一句话都能打动蒙古可汗。书信写好后,用蜡封好,盖上南宋的玉玺,快马送往蒙古营帐;另一方面,紧急召集将领,在皇宫的密室中召开军事会议。将领们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围坐在李炎身边。李炎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蒙古的潜在威胁,随后与将领们商讨调整战略部署,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在国内,李炎下令征调大量民夫奔赴边境。烈日高悬,酷热难耐,民夫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边境线上。他们衣衫褴褛,汗流浃背,却依然咬牙坚持。肩扛手抬,用砖石、泥土修筑起坚固的堡垒和深邃的壕沟。他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地搬运着沉重的石块,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一层又一层的防御工事,错落有致,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堡垒上设置了了望塔,士兵们日夜值守,警惕地观察着远方的动静;壕沟里布满了尖刺,让敌人难以跨越。军队也重新编排,精锐部队被部署在要道关隘,如锋利的獠牙,随时准备应对金国的反扑或蒙古的背刺。士兵们日夜操练,磨砺兵器,士气高昂,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
幸运的是,在炮弹供应难题上,李炎的努力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工匠们在工坊里夜以继日地钻研,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工坊内炉火熊熊,火星四溅,弥漫着刺鼻的烟雾和金属的味道。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和工艺,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重新开始。终于,在一次偶然的试验中,成功研制出改良版炮弹。这种炮弹制作工艺简化,原本复杂的工序被优化,原材料获取也更为容易,不再依赖那些稀缺的矿石,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虽说威力较原版略有下降,但在如今的局势下,数量的提升才是关键。李炎大喜过望,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当即下令大规模生产。兵工厂里炉火熊熊,工匠们日夜赶工,三班倒轮流作业,力求在战争爆发前储备足够的炮弹。
约定日期前夕,李炎一身戎装,威风凛凛,亲赴边境军营。点将台上,他身姿挺拔,如同一棵苍松,屹立不倒。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士气高昂的将士们。将士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等待着皇帝的训话。李炎声音洪亮地喊道:“将士们!多年来,我们南宋受尽金国欺凌,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多少家园被战火焚毁,多少亲人在哭声中离世!今日,报仇雪耻的时刻到了!虽说我们承诺限制红衣大炮的使用,但这绝非懦弱!这是我们的仁义之举,是为了减少无辜百姓的伤亡。当战鼓敲响,便是我们扬眉吐气、重振国威之日,让金国知道,南宋的脊梁,永远折不弯!我们要用手中的兵器,扞卫我们的国家,守护我们的百姓,让我们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如烈火点燃了将士们的热血,欢呼声如雷鸣般响起,直冲云霄,响彻整个军营。将士们挥舞着兵器,呐喊着口号,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与此同时,金国也敏锐察觉到宋蒙两方的军事动向。完颜雍紧急召集将领,召开军事会议。昏暗的营帐内,烛火摇曳,将领们面色凝重,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有人提议集中兵力,防守重点区域,以逸待劳,凭借坚固城防抵御联军。他们认为金国如今实力不如从前,坚守城池是最好的选择,等待联军疲惫之时,再寻找机会反击;也有人主张主动出击,趁宋蒙联军尚未集结完毕,打乱其部署,争取先机。他们觉得被动防守只会陷入困境,只有主动进攻,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完颜雍眉头紧锁,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他的脚步声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仿佛踏在金国的命运之上。他权衡着各种方案的利弊,心中犹豫不决。最终,他决定采取折中的策略,一方面在边境重要城池加固防御工事,囤积粮草,准备打持久战。城墙加厚,城门加固,储备足够的粮食和水源,以便在被围困时能够坚守;另一方面派出小股精锐部队,对宋蒙联军进行骚扰袭击,试图延缓联军的进攻节奏,为金国争取更多准备时间。这些精锐部队趁着夜色出动,偷袭联军的粮草辎重,破坏道路桥梁,给联军制造麻烦。
终于,约定的夹击之日来临。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曙光微微照亮了大地。南宋与蒙古的军队如两条钢铁洪流,缓缓向金国边境推进。南宋军队步伐整齐,军旗飘扬,士兵们眼神坚定,充满了斗志;蒙古军队则骑着矫健的战马,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他们挥舞着长刀,气势汹汹。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大地微微震颤,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而颤抖。一场决定三方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每一个士兵都紧绷着神经,握紧手中兵器,他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待着那一声令下。各方都在等待着那个一触即发的时刻,究竟谁能在这场风云变幻的博弈中胜出,是南宋一雪前耻,还是金国绝境反击,亦或是蒙古坐收渔利,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