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汗谢洪北部战场,亚辛在装甲指挥车内用通讯器和易普拉欣通话。
“易普拉欣,你那边怎么样?还能坚持吗?”亚辛说道
“旅长,昨天白天到夜间。部队伤亡了40人,目前在坚持个两三天不成问题。不过弹药消耗的有些快,我需要旅级炮兵支援和两天内运输或者空投一些补给弹药。”易普拉欣轻松的说道。
亚辛挂断了通讯,脸色凝重的看向了地图。目前政府军在伊德利普省形势非常严峻,可以说41旅的是政府军仅有的机动兵力。在汗谢洪被胜利阵线反击溃败的部队在后方进入了重新休整阶段,在半个月内是没有办法投入战斗的。
在伊德利普省的战斗中不但要考虑和胜利阵线武装作战问题,还要考虑可能随时进入伊德利普省的土耳其第七军问题。
一旦过早的让第七军进入伊德利普省,配合土耳其军队的空地优势和装甲优势,几万胜利阵线和其他武装瞬间会提升一个档次的攻击力。
同时也会弥补土耳其兵力不足的问题。
胜利阵线和土耳其军方双方有很大的互补性。
现在土耳其军队是兵力不足,只有三万人七个旅和一个炮兵团。胜利阵线和其他武装兵力充足有5万人,但是装备不足。
双方过早的合流会导致整个伊德利普省战局彻底崩盘。
亚辛并不准备过早的进行强行突破胜利阵线的防线,或者派出大量的部队在公路沿线的高地上和胜利阵线反复争夺。
打穿胜利阵线防线突破到瓦迪代夫军事基地对于目前局势没有任何意义。毕竟路明的战略是维持政府军在伊德利普的攻势,而不是彻底打垮胜利阵线。
如果顶的太靠前,过度的刺激胜利阵线武装,让胜利阵线武装抽调附近战场部队强行合围41旅就是最糟糕的情况了。
41旅在别的区域可以被合围,但是在伊德利普不行。
如果真发生了41旅在伊德利普省被合围,那么政府军的选择大概率不是救援而是撤退。
政府军会让41旅扛在一线被合围作战,等待路明在北叙利亚调动部队过来救援被合围的41旅。
最后就会变成路明的北叙利亚民兵组织抽调大量部队和土耳其军队及其胜利阵线武装在伊德利普决战,这种战略态势打赢了打输了实际上都是输了。
所以亚辛准备在北部山区和胜利阵线做添油消耗作战,主力部队在汗谢洪北部塔尔阿尔纳尔山附近部署。一旦事情不对立刻向后撤退,坚决不给胜利阵线合围的可能性。
胜利阵线目光早晚会重新回到瓦迪代夫和哈米迪亚军事基地上的,毕竟这才是对胜利阵线最大的威胁。
塔布卡空军基地内,路明在后方火力全开的生产克隆人,一天600人的生产量一直没停下。这个月和上个月生产的克隆人让他组建了空中突击营和地方守备营等部队。另外的生产补充到地方警察部队和补充到各支部队替换那些伤残的克隆人。
路明对伤残的克隆人需求非常大,这些伤残的克隆人派遣到各个城市充当基层干部和中低层政府雇员的效果令人惊喜。
最早执行这种政策的拉卡城已经恢复了一些往日的繁荣,大量公平公正的克隆人对基层的治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实际上这些克隆人都是经过了系统军事技能灌输的士兵,很多军事技能实际上都需要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这些士兵熟练的掌握了一些军事技能的同时也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
伤残克隆人士兵等于有文化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就这个文化素质直接秒杀了那些有部落背景的低层政府雇员。
为了能让这些克隆人尽快的融入北叙利亚社会,路明开放了转业克隆人的薪水。每个月固定的支付一些薪水给克隆人自己支配,发放的薪水主体就是路明发行的北叙利亚粮票等票据。
而这些克隆人在基层的工作同样也对粮票等物资票据的推广发行起到了维持稳定的作用。
双方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政治结构上,路明实际上已经走上了那些超级大部落同样的道路上,克隆人实际上就是忠心的部落成员。这种治理方式也是同样符合北叙利亚国情的。
但是随着伊德利普省土耳其军方露出了明显的出兵意图以后,路明只能先调整生产计划。暂时把重心由经济建设转移到军事作战上。
他准备在10天内先生产一个库尔德旅级单位,准备命名为库尔德风暴第三旅。
这是第一支库尔德正规野战旅级单位,负责阿夫林和伊德利普北方的防守任务。
这支旅级单位路明准备了一个6000人的超大编制。除了5000人的正常机步旅编制以外,路明准备直接在这个旅级单位内配属二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和二个运输直升机大队,装备了28架米24v攻击直升机和28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大队组成一支空中突击山地营。
这支部队和普通的空中突击营的区别就在于对运输直升机的使用上,空中突击营是以武装直升机作为先导开辟登陆场,最后用运输直升机运输步兵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
而这支部队的作用是对旅级作战的战术支援,28架米171运输运输直升机吊装14门Ah4超轻型155榴弹炮和两个炮兵连的士兵。
可以随时组成两个高机动性的山地炮兵连执行各种作战任务。28架米24v武装直升机可以携带一个连的步兵伴随作战,可以执行进攻和保护炮兵连周围的警戒任务。
新增加的空中突击山地营是路明的一次针对阿夫林和伊德利普省北部山区作战的全新尝试。主要就是用于针对土耳其军队建立的,至于效果如何只能看实战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