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新组建的两个库尔德装甲旅抵达了摩苏尔南部地区。
萨拉丁的库尔德风暴旅,迅速抢占了埃尔比勒北部山区的重镇迪亚奈。并且在迪亚奈构筑大量山地工事。
对于即将发生在伊拉克北部的战役,地面军事部署实际上并不复杂。
整个战役的焦点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摩苏尔和埃尔比勒北面的山区。
伊拉克北部地形一马平川,属于两河平原。只有在摩苏尔和埃尔比勒北面,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山地地形。
埃尔比勒和摩苏尔实际上都是很难防守的城市。无论进攻还是防守方,都需要解决城市北方山区的高地问题。
进攻方拿不下北面高地和山地区域,就是占领了埃尔比勒也不消停。
对方可以直接把远程火炮架设在北方高地。
况且进攻方还要顶着大口径火炮进行巷战,这个伤亡是谁都愿意承受的。
在萨达姆时代,这个区域就修建了大量山体工事。
工事的意义就是为了防守埃尔比勒。
而埃尔比勒是伊拉克北方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
萨达姆对于埃尔比勒北方高地的防守,是非常狠的。
他根本就没修建苏莱曼尼亚到北方高地的公路,唯一通往北方高地的路。就位于埃尔比勒城。
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占领埃尔比勒城没意义,占领了守不住。但是不占领的情况下,没有通往高地的道路。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是通过空降部队占领了北方山区高地。
当时美军看中库尔德人的作用,就是因为可以帮助美军夺取北部山区。
如果不是库尔德人的帮助,虽然美军可以速通伊拉克南部和中部,但是对于伊拉克北部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当时美军在库尔德区域设立禁飞区,实际上就是为了山地作战。
在山地作战中,机动性是最核心的力量,直升机成为了山地战中的绝对王者。
所以这个区域内,制空权的争夺也是最激烈的。
这里的制空权决定了山地作战的胜败。
同样摩苏尔也是如此,而且摩苏尔的问题要更严重一些。
摩苏尔北面可是有大坝的。美军在没有完全控制摩苏尔大坝以前,他的地面部队是不敢在摩苏尔展开大规模巷战的。
IS武装在摩苏尔造成几万政府军的溃败,有一个很大因素就是美军第十山地师下属营级部队,不打招呼的撤退。造成了北方山区一部分被控制。
这才是导致摩苏尔大溃败的因素,IS武装在数天内组织了多起,迫击炮对大坝的射击,同时用自爆卡车对大坝试图进行攻击。
虽然IS武装的攻势失败了,但是这给摩苏尔守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最终几万政府军因为多种原因,被700名IS武装击败。
所以这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攻防,巷战反而是次要的。
主要都集中在北部山区控制权的争夺上。
总结一句话就是谁拿下了北部山区,谁就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在南线的防守上,实际上也是有一个战略焦点的。这个就是位于基尔库克北部的阿勒通普库里市。
这个城市位于美军向北进攻的节点上,扼守咽喉要道。
基尔库克到埃尔比勒的2号公路和来自于苏莱曼尼亚的公路汇集点就在这里。
在南部地区的作战,完全是无遮无挡。只能靠着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
库尔德武装只要控制了这座小城,直接掐断了美军快速突破的可能性。
看似平原地带可以多条路径进攻,但是在没有拿下这个城市以前,美军的步兵师是不敢绕过去直扑埃尔比勒城的。
毕竟北线没决出胜负以前,拿下埃尔比勒也没意义。
而且绕过阿勒通普库里市的后遗症是后勤补给线被切断,这在战术上就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南线另外一个战略要点,正常是位于埃尔比勒南部70公里的迪拜盖。
这个是埃尔比勒的南部门户城市。
但是由于路明防守要点实际上是盖亚拉空军基地,所以再把迪拜盖当做门户防守就不合适了。
两者之间距离不过十几公里。真被对方打到迪拜盖,只要对方部署一个连的自行火炮,那么盖亚拉空军基地就已经报废了。
防守盖亚拉空军基地,战线必须向前推进。
至少要为盖亚拉空军基地,打出80公里的战略纵深。
所以库尔德风暴旅第二旅直接把防线推进到了基尔库克西北部的拜哈桑市。
对于库尔德武装迅速抢占各大战略要地,美军实际上非常无奈。
虽然在基尔库克第三师和第四师都有一部分旅级战斗队先期抵达了。但是他们是快速部署过来的,很多补给工作还没有做完。
他们没办法大规模出击和库尔德武装争夺拜哈桑的控制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看对方轻松击溃IS武装,彻底控制拜哈桑。
至此,库尔德武装首先完成了战役部署任务,抢占了多处战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