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和接着道“是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传闻,你祖父才让我们不要透露家中藏有青铜镜的消息。知道我们家藏有这青铜镜这件事你两个姐姐都不知道。”
“爹,我知道了。”
张仲和思虑了一会道:“九儿啊青铜镜对你来说有感觉,这可万不能说。”
“哈哈……哈哈哈……,爹这可要笑死孩儿了,这些传说真是荒诞至极,难道还会有比这更夸张的说法吗?找到财宝?”张锡九对这些诡异的传说显然并不相信,但随即想到,他父亲前世的死,可能就是这传闻造成的。
“九儿,不可儿戏,我说的你可记下。”
“爹,孩儿晓得了。”
“九儿,不管外界如何议论,你绝不能泄露我们家藏有这枚铜镜的秘密。”张仲和严肃地叮嘱着。
“爹,你放心,孩儿明白的。虽然我不信那些传言,但世上总有人信以为真。我绝不会泄露半句的。”张锡九也认真的道。
张仲和看着一点不信的张锡九,也没法子,只能慢慢找到那几只铜镜才行,接着他对张锡九道:“九儿,这青铜镜将来是要交给你保管的。你先拿去看看。”
张锡九看了看他爹的神态,他也奇怪这青铜镜对他怎么有那种感觉,于是点点头“爹,这两天我先看看,我去省城时,还是放你那暗格中。”
“好”
“两人又说了会话,张锡九就拿着青铜镜离开了书房,回到了自己的院子。
张仲和目送儿子离去,再次陷入了沉思。从儿子的叙述中,他得知了另外两枚青铜镜的下落。
并思考着另两只会在哪里?那两个人现在在何处,他百思不得其解……
此时,张锡九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坐在桌边,拿出青铜镜,同样陷入了沉思。
这青铜镜真的如父亲所说,在江湖中有着那些传闻吗?前世的自己并未听说过啊。
他又一想,如果真有其事,那么上次钱掌柜家的青铜镜遭遇山匪抢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么看来,他们家的青铜镜可能还会带来危险。
张锡九看着手中的青铜镜,想着父亲前世那蹊跷的死因,自己又是如何死去的?现在种种迹象表明有可能都与这神秘的青铜镜有关?……
张锡九环顾四周,一切都如往常一般。他意识到自己重生以来,许多事情都已发生了改变。
今日,他父亲告诉了他青铜镜的秘密,前世他到死也没见过家中这青铜镜,也没听他父亲说过。
既然轨迹改了,老天爷让自己重生了,那么他决不会让前世悲剧重演,他现在就从青铜镜入手,尽快找出前世杀他父亲的凶手,还有杀害自己的那些黑衣人的幕后之人。
他思虑着该如何开始查这青铜镜。看来,一切都得从钱掌柜那里着手。他必须想出一个好的方法。
他陷入了沉思,思索着如何行动……
午后,
张仲和像往常一样前往淮城的漕运衙门。临行前,他心中挂念着张锡九,便顺道去他的院落查看。看到张锡九并未外出与那些酒肉朋友相聚,而是在房中专心读书,张仲和心中涌起一股欣慰,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悄然离开。
夜幕低垂,天际的最后一抹余晖渐渐被黑暗吞噬。张仲和结束了一天在漕运衙门的工作,踏着夜色返回家中。一进门,来到院中,他便看到张锡九在院中挥舞着长剑,剑光如水,剑气如虹。张仲和心中一动,想要试探儿子所说的剑法是否真的有所精进,于是他也拿起剑,与张锡九交手起来。
剑影交错,几个回合间,张锡九便以一式精妙的招试,轻松击败了张仲和。张仲和惊异地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不可思议:“九儿,你的剑法……竟然已经达到了如此境界!”
“爹,这是师傅留给我的剑法秘籍,我已将其融会贯通。”张锡九回答。
其实他这一身剑法是前世,他师傅教的。前世父亲去世后,他更加刻苦练习,将那本剑法秘籍翻阅至烂熟于心,如今已能运用自如。
……
晚膳时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边吃边聊。
这时,张母的目光落在日渐成熟的张锡九身上,想了想说:“九儿,你也到了适婚的年纪,是时候考虑娶妻了。”
“是啊,程大人也提过几次,他家的女儿与九儿年纪相仿,九儿你觉得如何?”张仲和也附和道。
“爹、娘,孩儿还年轻,未满二十,现在还不是成家的时候。”张锡九回答,心中却知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婚姻之事暂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九儿啊,你看王大人的儿子和你年纪相仿,都已经成家,甚至有了孩子,你怎么还觉得自己小呢?”张母语重心长地说道。
“爹、娘孩儿刚刚去省城,还想干一番事业呢,等孩儿到了二十岁,再考虑成家的事,您看可好?”张锡九耐心地解释。
见父母沉默不语,张锡九转向母亲,用期盼的眼神请求:“娘,您就答应孩儿吧。”
张母看到儿子那充满期待的目光,转向张仲和商量:“他爹,我觉得九儿说得也有道理,不如就给他两年时间,让他去闯一闯。”
张锡九看着自己的母亲,开心的笑了。
张仲和最终也松了口:“好吧,好吧,就依你们母子。”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
晚膳过后,佣人们收拾干净了餐桌,端上了茶水。三人又围坐在客厅中,继续闲聊着。
张母又提起了另一件事:“九儿,你一个人在省城也不方便,也没个人照顾你,还是让二娃子跟着你去吧。”
张锡九回想起前世二娃子一直忠心耿耿地陪伴在他身边,想到这些,他点头同意,并问道:“这次回来我怎么没见到二娃子?”
“二娃子请了几天假,明天就回来了。”张母微笑着回答。
张仲和沉吟片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九儿,你要是打算长期在省城发展,不如在那里买一处宅子。你一个人在外,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总是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