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愤怒的时候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但到头来后悔者不计其数。
有长孙氏在,确实让李世民少做了些错误的决定。
“贞观十年,病重,逝世前仍劝太宗‘亲君子、远小人’,并请求薄葬。”赵定安道,“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个各种意义上的‘娇妻’;也有人觉得她很会伪装,为了达到儒家所言的贤德,舍弃家族、舍弃快乐、舍弃自尊,但是主播觉得,临死之前还在关心国事,对君王进行劝诫,就已经不是刻板印象上的贤德了。”
“我们回看她短短三十六年的人生,其实挺容易发现,她是个很意料之外的人。”他继续道,“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她的行为有时和她的标签不符合。”
赵定安千度了一下,搜到了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普遍认为作于贞观年间,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个陷入蜜罐的女人形象。这种风流自信、活泼明媚的诗,所描述场景,所用措辞,和印象中的古代传统贤德女性确实不一样吧?”
[这是她作的诗啊,有点东西。]
[上苑是上林苑?就描述春景,毫无奢华铺陈,倒是符合她节俭贤德的形象。]
[这么一看,两个人的感情真的不错。]
“要说两人感情不错,绕不开他俩生孩子的事情。”赵定安有些揶揄,“长孙皇后18岁生下长子,36岁病逝,一共生了三儿四女。按照主流说法,武德二年生李承乾,三年生李丽质,四年生李泰,贞观元年生李婉,二年生李治,五年生李明达,八年生李淑。”
“除了武德年间后期,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斗争激烈,她要进宫侍奉李渊,同时估计还要笼络秦王府的门客,所以停止了生育,前期可以说一年一个,这种生育频率放到现代也匪夷所思。”
[武德前期李世民还要在外打仗,常年在外还能一年一个,不知道该说她厉害还是李世民厉害......]
[这也能体现两人相爱?]
[为啥不能,喜欢一个人就想和ta生孩子,这个想法古代很正常啊,况且古代子嗣是很重要的。]
[爱情可能虚无缥缈,但是爱人+亲人+战友,情感复杂了也难以割舍了。]
“作为夫妻呢,他俩和刘邦吕雉又是另一种同步的感觉。”赵定安反复措辞道,“以我个人看法,刘邦和吕雉虽然也同步,但作为夫妻他俩是病态的,李世民和长孙氏反倒是和谐的关系。”
[虽然算政治联姻,但是婚后反倒有了感情,在古代很不错了。]
[可惜孩子生多了,硬生生拖垮了身体。]
赵定安接过话道:“这就是古代的各方面局限性。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重农抑商,说缺钱就去行商啊,但是古代的科技水平不行,农作物产量低,人口存活率也低,饭都吃不饱去搞钱完全本末倒置嘛。”
“所以世民啊,如果你希望你的老婆能长长久久陪伴你,让她少生点吧,至少身体调理好再生啊。”
对不起李治,对不起李明达,对不起李淑,活人还是没有未出现的人重要啊。
历史上长孙氏的早逝,算是李世民的心病,赵定安也想看看,这位千古第一贤后要是能康健地活着,到时候的李唐王朝又会有怎样的风景。
但随即想到,李世民都有系统这个外挂了,那“只有一个大唐”不是轻轻松松吗?
别说李世民了,那些有系统的哪个不是这样?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啊,作为父母,她和李世民这对夫妻也挺别致的。”
赵定安继续道:“我先前讲李承乾,提到有人觉得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和李世民失去了沟通渠道,因而有人觉得她是个溺爱孩子的形象。”
[难道不是吗,不溺爱孩子怎么会死了之后儿子和老公说不上话了。]
[害,还是那句话,太子和皇帝代不了普通人啊,而且两个人都拧巴。]
她溺爱孩子?
长孙皇后垂下眼睑,看着一脸天真的李承乾,下意识问道:“今日课业还有多久完成?”
“回母后的话,还有一卷。”
“观音婢,倒也不必如此着急,承乾他......”
李世民下意识想“反驳”,但赵定安的话让他闭了嘴。
“但事实上,溺爱孩子的反倒是李世民。”
“旧唐书记载:‘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说你是太子,应该担心的是德行未立、名声不显,何必担忧器物不足。”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常令太子承乾游观习射,太子因奢侈过度,每有谏者,太宗必曰:我儿子虽在内宫,何异民间?此小儿常自骄纵,朕岂可复约束之?”’,太宗常让太子外出游猎,太子奢侈过度,有人劝谏时,太宗却说:我儿子虽在宫中,但与民间孩子有何区别?他本就骄纵,我何必约束他?”
“长孙氏主张以德为本,反对物质上的溺爱,而李世民则不然,资治通鉴里说,‘上以承乾多过失,敕令撰《政典》以赐之,而宠溺如故。’虽知太子有过失,命人编《政典》教导他,但仍一味溺爱。”
[我想起来主播之前说李承乾牵扯进左案,李世民也是找人给他背锅,超溺爱了。]
[长孙皇后反倒是严母形象,不过感觉挺正常的,和她本人的人设就很符合。]
“在这里我们补充一下,李承乾的悲剧也有父母教育观念矛盾的影响。”赵定安道,“一方面,世民陛下意识到太子的问题,甚至专门编书劝诫;另一方面,他又以‘父子一体’为由纵容太子,甚至在物质上无限满足。但又无法平衡,或是说正视太子,资治通鉴里说,‘以泰好文学,宠异之,月给逾于太子。’。这种慈父多败儿的模式,对李承乾的成长影响还是挺大的。”
“当然了,不止李承乾李泰的教育,其他子女也是,长乐公主出嫁时,长孙氏反对他要求嫁妆翻倍,坚持按制度办事。临终前,她还在叮嘱丈夫,要让孩子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