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都对比着来,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谁是什么样的,自然会有定论的。
你不是想要名声嘛,我给你了啊。
你的生平我都给你介绍得很详细,你 做过的好事儿我是一件不落,全都写出来了。
只不过嘛,这个好事儿对你来说是好事儿,对百姓来说,那可就未必了。
好像有些人,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他们觉得很好啊,我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啊。
但是在百姓看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有些人建议干脆早点儿结婚,这样不说能早点儿生孩子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养活孩子啊。
总不能都扔给父母吧。
父母也有事儿做的啊,没到退休年龄呢,还要上班呢。
而且小朋友也是要花钱的啊,钱哪里来?
这年头,二三十了没存款的都一大堆呢。有些人甚至每个月都要还信用卡呢。
让二十啷当岁的小年轻自己养孩子,没那个实力的好吧。
还有离谱的,竟然想取消抗小日子的宣传。如果说上面那个是蠢这个就是纯纯的坏了。
还有什么品茶合法化,限制外卖小哥电动车速度,取消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将人民币改为中华元。废除简体字。增设中小学生春秋假期。
一个比一个离谱。
最后这个最搞笑,中小学生本来就有寒暑假,其实就是夏冬假。
再加个春秋假,好嘛,一年上四个月学就够了。
春夏交际上一个月,夏秋交际上一个月,秋冬交际上一个月,冬春交际再上一个月。
学生如果不自己花钱去上课外辅导班的话,光学个加减乘除估计都要两三年。
等到十八岁了,二元一次方程都不知道学会了没有呢。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都能有人提出这么多不靠谱的建议。
大明这种消息闭塞的封建王朝,可想而知,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能干出什么事儿了。
就该把他们洋洋得意的成就放出来,让天下人都品鉴一番。
不是爱惜羽毛,喜欢好名声嘛,给你了,你要不要啊。
不过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文人不把百姓当人,他们的声音根本不需要听。
每年都有人被骂傻逼,傻逼还是层出不穷,这玩意儿根本就断绝不了。
朱吾适倒不是非要 弄死他们,他就是想把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揪出来。
让天下人都知道,并不是说读过圣贤书的就一定是好人,聪明人。
顺便还能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
袁爷爷研究了一辈子水稻,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就这都有人黑他呢。
在大明,搞科研更是没什么地位可言。
这对于立志要建立不朽王朝的大明来说,可不是好现象。
虽然朱吾适从现代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科技。
但是吧,理论知识再牛逼,也是需要人去实现的。
而且这些知识又不是不会外泄。
就算再怎么严防死守,也很难保证不外泄的。
时间长了大明怎么保证自己处于领先地位呢,还是要靠一代一代不停地钻研。
如果社会地位太低,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谁愿意干这个工作呢。
朱吾适要把一种思想慢慢地根植进每一个的脑子里。
那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做出了贡献的,才应该被尊重。
读过圣贤书,不代表他就是圣贤。
当官,也不代表他就应该被尊重。
如果这个官当得不好,照样应该被丢臭鸡蛋。
这个报纸办起来,肯定会有很多文人讨厌。
但同时又能激励一批真正的有志之士。
只要你真的牛逼,你的名声真的会传遍大明的。
像海瑞这种人,就算没有朱吾适,他的名声也很大,甚至名垂青史了。
但是太慢了啊。
如果一个人刚做了一件好事儿,马上就能名扬天下,那他会怎么想。
就跟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一样,上了新闻后,记者问他以后见到这样的事儿还会不会做,他们的回答都是还会。
如果不上新闻,他们肯定也还会做,做好事儿也不是为了上新闻的。
但是当你做了一件好事儿,被人知道了,大家都夸赞你,这种感觉,真的很不错啊。
无名英雄很牛逼,但是英雄还是应该被记住的。
所以这个报纸还是很有必要办的。
就叫人物周刊,每期三个人物。
一个官员,一个工匠或者农民,还有一个青年才俊。
官员的话,就是把他的生平写出来,好的坏的,都写。
工匠或者农民,就写他们做出的贡献,当然了如果干过坏事儿,也写上。
青年才俊嘛,就搞个类似玄幻仙侠小说里的那种天榜地榜的东西。
但是排名不分先后,只介绍青年才俊。
过早得让他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是好事儿也是坏事儿。
如果他们能顶住压力,耐得住寂寞,未来成就必然不可限量。
如果顶不住压力,或者过早出名就被迷了眼,这种心智不坚定的,废了也就废了。朱吾适也不觉得有什么好可惜的。
毕竟真等到当了官,面对的诱惑更多。
年轻的时候守不住底线,以后就能守住了吗?
朱吾适见多了年轻时候能守住底线的,真有了权势反而守不住的。
他就没见过那种年轻的时候贪财好色没底线的,真等到当了官之后可以廉洁奉公,为民请命的人。
所以说,对那些能够上报纸的青年才俊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至于信息来源,锦衣卫这个情报部门如今已经渗透进了大明的方方面面。
有朱元璋的财力支持,锦衣卫的情报机构发展得非常迅速。
这一世的锦衣卫,就是单纯的情报机构,没有任何的执法权。
权力过重,不是什么好事儿。
回应天府的路上,朱吾适都在琢磨这些事儿。
等回到应天府的时候,他 已经想得差不多了。
首先就是搞报纸,这个是明面上的事儿。
其次就是促进消费,这个其实是有些难的。
总不能让朱元璋直接在朝堂上说。
“朕知道你们有钱,有些人还非常有钱,但是你们不敢花,其实你们不用怕,放心大胆地花,我不会拿你们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