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验效如下:
一、钩藤煎
(一)原料
钩藤30克
- 特点: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针对高血压病发挥清热平肝以降压的作用。
(二)制法
煎剂。每日1剂,加水1000毫升,煎煮10分钟;早晚2次分服。
- 注意:钩藤煎煮时间以10分钟为宜,超过20分钟,降压效果明显下降。这是因为钩藤中的有效成分可能对高温长时间煎煮较为敏感,长时间煎煮可能导致其有效成分分解或挥发,从而降低降压效果。
(三)主治
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治疗高血压病。
(四)验效
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175例,涵盖痰湿壅盛型38例,阴虚阳亢型46例,阴阳两虚型70例,肝火亢盛型21例。对各型高血压均有疗效,血压下降平均值为:收缩压4.32千帕,舒张压3.2 - 1.06千帕。其中以肝火亢盛型疗效最高,降压疗效出现时间为2 - 4周,且病程短者疗效较好。这表明钩藤煎对于不同证型高血压虽都有作用,但对肝火亢盛这种与钩藤清热平肝功效较为契合的证型效果更为突出,同时也提示病程长短对药物疗效有一定影响。
二、清降汤
(一)原料
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
- 特点: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在此方中取其清泻肺火、肃降肺气之功,以助清肝降火;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可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与桑白皮协同发挥清肝降火、滋阴凉血之效,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属肝阳或痰火上扰者。
(二)制法
每日1剂,浸泡30分钟,水煎30分钟左右,煎3次,取汁混合,每日上午8时、下午3时、晚上8时各服1次。20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
- 浸泡与多次煎煮的意义:浸泡30分钟可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多次煎煮并混合取汁,能更全面地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保证药物疗效。
(三)主治
清肝降火,滋阴凉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属肝阳或痰火上扰者。
(四)验效
本方用于阴虚阳亢或痰火生风之高血压病,症状可见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腻,脉弦等。针对不同症状有相应加减:阴虚口干者加生地、玄参;头昏头痛甚者加天麻、钩藤;手指发麻加川芎、丹皮;血脂高者加生山楂、泽泻、竹沥、半夏。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桑白皮和地骨皮的用量可加至50克。这种随症加减的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灵活调整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莱菔子浸膏
(一)原料
莱菔子
- 特点: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在本方中,其通过独特的炮制工艺制成浸膏用于降压,可能与其降气作用改善气机、调节血压有关。
(二)制法
水蒸过滤,浓缩成浸膏,干燥粉碎过筛,加50%乙醇制成软材料,搓成颗粒,干燥,加0.5%硬脂酸镁混合打片,每片重0.3克,含生药6克。每次口服5片,每日3次,疗程1个月。
- 制剂工艺意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制剂工艺,将莱菔子制成便于服用的片剂,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患者的依从性。确定的服用剂量和疗程,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规范。
(三)主治
降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四)验效
共治疗II期原发性高血压病120例,显效56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降压幅度为:治疗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值分别为23.169千帕、14.364千帕,治疗后分别为19.697千帕、12.502千帕,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 < 0.01)。随着降压作用的出现,心电图有明显改善,胆固醇也有明显下降。这不仅表明莱菔子浸膏对II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还提示其对高血压相关的心脏功能及血脂代谢也有积极影响。
四、复方槐花降压汤
(一)原料
槐花25克,桑寄生25克,川芎15克,地龙15克
- 特点: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针对高血压病发挥清肝作用;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可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在此方中协助滋养肝肾以潜阳;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活血以通利血脉;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效,通络以改善气血运行。四药合用,共奏清肝活血、养阴潜阳之功。
(二)制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三)主治
清肝活血,养阴潜阳。用于肝热血瘀、肝肾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患者。
(四)验效
用于高血压患者150例,治疗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81例,好转5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3%。显示出该方对于特定证型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五、罗布麻叶
(一)原料
罗布麻叶3 - 6克(1日量)
- 特点:罗布麻叶味甘、苦,性凉,归肝经,具有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的功效,可直接作用于肝脏以平抑肝阳,从而降低血压,通过开水冲泡当茶饮的方式,方便患者长期服用。
(二)制法
每日用开水冲泡,当茶喝。服用2个月至半年。
- 服用方式优势:开水冲泡当茶饮,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适合长期服用以持续发挥降压作用。
(三)主治
降血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四)验效
共治疗高血压病169例,显效55例,占32.55%,有效64例,占37.9%,无效50例,占29.6%。总有效率为70.4%。表明罗布麻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六、加减镇肝熄风汤
(一)原料
怀牛膝30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生白芍、京玄参、天冬各15克,川楝子6克,夏枯草15克,钩藤(后下)15 - 30克,何首乌、夜交藤各15克
- 特点:怀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在方中引导上亢之气血下行;生代赭石味苦,性寒,归肝、心、胃、肺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协助牛膝平肝降压;生龙骨、生牡蛎味甘、涩,性平,归心、肝、肾经,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增强平肝潜阳之力;生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京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与白芍、玄参等滋阴之品共同滋养肝肾之阴,以制阳亢;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疏泄肝郁以助平肝;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加强清肝之力;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滋养肝肾;夜交藤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安神以缓肝之急。诸药合用,共奏清肝熄风、镇静降压之功。
(二)制法
水煎剂。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 多次水煎意义:多次水煎能更充分地提取不同药材中各类有效成分,确保药物的综合疗效。
(三)主治
清肝熄风,镇静降压。主治高血压病肝风内动。
(四)验效
以本方治疗高血压病44例,结果显效6例(占13.6%);改善8例;血压波动而保持正常者1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5.9%。显示该方对高血压病肝风内动证有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用药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七、二仙汤
(一)原料
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各9克
- 特点:仙茅味辛,性热,有毒,归肾、肝、脾经,温肾壮阳、祛寒除湿;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温,归肾、肝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三药温肾阳、补肾精;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养血以助阴阳调和;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二者泻肾火,使补阳而不助火。全方共奏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之功。
(二)制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4周为1疗程。
(三)主治
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治高血压病冲任不调型及阴虚阳亢型,也用于更年期综合症。
(四)验效
用于治疗高血压病356例,有效率为74.59%。用于治疗妇女(非更年期)冲任不调型高血压病26例,总有效率80.76%。表明二仙汤对特定证型高血压病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妇女冲任不调型高血压病效果更为显着。
八、益心健脑汤
(一)原料
黄芪30 - 60克,葛根15 - 30克,丹参20 - 40克,川芎6 - 12克,生山楂9 - 15克,桑寄生15 - 30克
- 特点: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在方中为君药,大补元气,气行则血行;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其升阳通经活络之功,助气血运行;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活血化瘀以通心脉;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助丹参活血行气;生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既助脾胃运化,又活血化瘀;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滋养肝肾,使气血生化有源。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益心健脑之功。
(二)制法
每日1剂,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2次,取汁约300 - 400毫升,分2 - 3次温服。
- 浸泡与煎服注意事项:浸泡30分钟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控制煎取汁量和分服次数,保证药物浓度和疗效的稳定。
(三)主治
补气活血,益心健脑。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亦用于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及心律失常等。
(四)验效
如见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先煎2小时);见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者,加麦冬、生首乌;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参、五味子;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延胡索。本方治疗冠心病336例,取得显着疗效,其中心绞痛显效率53%,总有效率87%,心电图显效率30%,总有效率63%,对高血压显效率53%,总有效率94%。体现了该方随症加减的灵活性以及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良好疗效。
九、益肾降压汤
(一)原料
生黄芪30 - 45克,黄精15 - 30克,女贞子15 - 30克,淫羊藿15 - 30克,杜仲15 - 30克,怀牛膝12 - 20克,泽泻15 - 30克,桑寄生15 - 30克
- 特点:生黄芪补气升阳,为君药,推动气血运行;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与黄芪协同补气;女贞子滋补肝肾,明目乌发;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桑寄生亦补肝肾、强筋骨,此四药共助补肾气;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协助降血压;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可防补药之滋腻,且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一定降压作用。诸药配伍,共奏补益肾气、调整阴阳之功。
(二)制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据病情调整剂量,连服7 - 8周。
- 疗程与剂量调整依据: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确定7 - 8周的疗程,保证药物对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下虚者的持续治疗作用。
(三)主治
补益肾气,调整阴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
(四)验效
本方用于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下虚者66例,结果治愈42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9%。显示该方对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下虚者有较高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十、臭梧桐地龙合剂
(一)原料
臭梧桐30克,地龙15克
- 特点:臭梧桐味辛、苦,性寒,归肝经,能祛风湿、通经络、平肝,针对高血压病发挥平肝降压作用;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协助臭梧桐镇静降压、平肝息风、活血,二者配合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二)制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口服。
(三)主治
镇静降压,平肝息风,活血。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病。
(四)验效
该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 300 例患者中,总有效率达到了 81.3%。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服用 1 - 2 周后便会开始出现降压效果,且有效率会随着服药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3期高血压患者,其疗效相对较差。此外,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肠胃道反应,但只需稍加处理,这些反应便可消失。这表明该合剂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治疗 lll 期高血压时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并且可能会引发轻微的胃肠道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