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古代的重量单位】
按照古代重量单位 1 斤 = 16 两,1 两 = 10 钱,1 钱 = 10 分,1 斤约等于 500 克,进行换算后,1 分约为 0.3125 克,1 两约为 31.25 克:
已知1斤约等于500克,且1斤 = 16两 ,那么1两的重量就是500÷16 = 31.25克。
又因为1两 = 10钱,1钱 = 10分,所以1两 = 100分,由此可得1分的重量为500÷(16x10x10) = 0.3125克 。
这种换算兼顾了现在与过去。
从“现在”角度看,以“1斤约等于500克”为基础,500克是现代公制中对于“斤”的定义,这是当下国际通用度量衡体系下的规定。
从“过去”角度出发,采用“1斤 = 16两,1两 = 10钱,1钱 = 10分”的进制关系,这是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重量单位换算方式。古代不同时期1斤的实际重量虽有波动,但为方便古今对照和中医药等领域应用古方,现代统一以1斤约500克来换算古代各重量单位。如此,就搭建起了古今重量单位沟通的桥梁,既尊重古代度量衡传统,又契合现代通用计量标准。
这种基于现代公制与传统16两制的换算,在研究古代文献、方剂剂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智慧。
好的,我明白了。那我将整体内容中相关部分都进行修改,以下是包含这处修改且重量单位已换算好的全文:
三十九、华佗治伤寒百合病神方
百合病,从中医理论来讲,是一种无固定经络百脉受病,而整体一宗皆致病的特殊病症。其发病根源多因伤寒、虚劳等严重疾病之后,人体正气未复,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演变成此病症。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且特殊,患者常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比如看似有食欲却又无法正常进食,有困意却难以入眠,有出行的想法但身体不听使唤不能行动,自觉有寒冷之感却又不像真正的寒证,感觉有发热之象却又并非典型的热证。一般的药物难以起到治疗效果,而且一旦用药,病情反而会加重,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患者在日常的行、持、坐、卧等活动中,精神状态不佳,仿佛被神灵所扰,恍惚不定。
药方及用法:
1. 基础药方:
- 百合七枚:“枚”作为量词,此处明确了百合的数量为七个。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在百合病的治疗中,因其能滋养心肺之阴,调节人体的气血和精神状态,故而被用作主药。
- 知母三两:“两”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在现代度量衡中,一两约等于 31.25 克,三两即约 93.75 克。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作用。它与百合相配合,主要针对已经发汗后病情仍未缓解的情况。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泉水将百合浸泡一夜,目的是去除百合本身可能含有的杂质以及一些不利于人体吸收的成分。浸泡后将水倒掉,再取二升泉水(“升”为古代的容积单位,一升约等于现在的 2000 毫升,二升即 4000 毫升),放入百合进行煮制,煮至剩余一升时,去掉药渣,得到百合汁。
- 接着,另取二升泉水,放入三两知母进行煮制,同样煮至剩余一升,得到知母汁。然后将百合汁和知母汁混合在一起,再次煮制,煮至剩余一升半(约 3000 毫升),分两次服用。
2. 不同情况的用药调整:
- 若患者已经经过下法(即使用泻下药治疗)后,病情再次发作,除了按照上述方法浸泡煮制百合七枚外,还需增加滑石三两、代赭一两。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膀胱、肺、胃经,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功效。代赭石味苦,性寒,归肝、心经,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将滑石和代赭石用二升水煮制,煮至剩余一升后,与之前煮好的百合汁混合,再次煮制,直至剩余一升半,然后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
- 若百合病是在经过吐法(即使用催吐药治疗)后复发的,同样先按照基础方法浸泡煮制百合七枚,之后取鸡子黄纳入煮好的百合汁中,搅拌均匀后分两次服用。鸡子黄味甘,性平,归心、肾经,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的功效,可用于调理因吐法导致的体内阴液损伤。
- 若百合病初起,未曾经过发汗、吐、下等治疗,病情仍处于初始状态,治疗方法可依旧按照前面所述,先浸泡煮制百合,然后取一升生地黄汁(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与百合汁相混合,再煮至剩余一升半,温热后分两次服用。如果服用一次后病症有所缓解,就无需再继续服用,此时大便可能会排出一些如恶沫之类的秽物,这是体内病邪排出的表现。
四十、华佗治中风神方
中风,在中医范畴中属于危急重症,若突然发作,患者往往会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甚至有生命之忧。其典型症状包括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或松弛,口眼向一侧歪斜,舌头僵硬不灵活,导致无法正常言语,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神情恍惚、迷乱。
药方及用法:
1. 药材组成及功效:
-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一两”约为 31.25 克。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在方中可起到开启腠理、发散风邪的功效。防己味辛、苦,性寒,归膀胱、肺经,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可帮助去除体内的水湿之邪。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可增强人体正气,抵御病邪。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可清除体内的热毒之邪。桂心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脾、肾、肝、肺经,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可促进气血运行,驱散寒邪。白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可滋养肝血,缓急止痛。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各味药材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在方中可辅助麻黄宣肺平喘。
- 防风一两半:约 46.875 克。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作用,可增强方中祛风的力量。
- 附子一枚: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其性大热,能迅速振奋人体阳气,对于中风后阳气虚衰的情况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一枚即一个完整的附子。
- 生姜五两:约 156.25 克。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可辅助发散风寒,同时调和药性。
2. 煎药方法:先用一斗一升水(约
毫升)煮麻黄,煮至水沸腾三次后,去掉表面的浮沫,这是为了去除麻黄中的一些杂质和刺激性成分,避免引起不良反应。然后将其余的药物放入锅中,继续煮制,直至剩余三升(约 6000 毫升),分三次服用。按照此方法服用,对治疗中风有极其显着的效果。
四十一、华佗治中风口噤神方
中风口噤,指的是患者因中风而出现牙关紧闭、口不能开的症状,严重影响了进食和言语等功能。
药方及用法:
1. 药材组成及功效:
- 淡竹沥一斗:“斗”为古代较大的容积单位,一斗约等于
毫升。淡竹沥是竹子经火烤后流出的汁液,味甘、苦,性寒,归心、肺、肝经,具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作用,对于中风导致的痰热闭阻之症有很好的疗效。
- 防风、葛根、菊花、细辛、芍药、白术、当归、桂心、通草、防己、人参、炙甘草、炮附子、茯苓、玄参各一两: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芍药(此处未明确是白芍还是赤芍,一般认为在调和气血时多用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桂心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尿、通气下乳;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炮附子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炮制后可降低毒性;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 秦艽、生姜各二两: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二两约为 62.5 克。
- 桑寄生三两:约 93.75 克。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作用,可辅助治疗中风后因肝肾不足导致的肢体不利等症状。
2. 煎药与服用:用淡竹沥来煮上述这些药物,煮至剩余四升(约 8000 毫升),分四次服用。在服用期间,需要严格忌口,忌吃海藻、菘菜(即白菜)、猪肉、生菜、生葱、醋、桃、李、雀肉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导致病情加重。
四十二、华佗治中风后面部歪斜神方
中风后面部歪斜,即中风后出现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症状,严重影响面部外观和口腔功能。
药方及用法:取一根长度为五寸(约 11.55 厘米)的苇筒,苇筒是用芦苇茎制成的空心管。将苇筒的一端小心地放入患者的耳孔中,然后用面将苇筒四周与耳孔接触的部位紧密密封,目的是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漏气,影响治疗效果。在苇筒的另一端放入一粒大豆,同时将艾草点燃,让艾草的热量通过苇筒传递到耳孔内,进行艾灸治疗。艾灸的次数为七壮,“壮”是艾灸的计数单位,每燃烧完一个艾炷即为一壮。需要注意的是,患病的是右侧面部就灸右耳,患病的是左侧面部就灸左耳,这样才能起到针对性的治疗作用。
四十三、华佗治中风失音神方
中风失音,是指患者因中风而导致突然不能言语的症状,这对患者的交流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药方及用法:
1. 药材组成及功效:
- 羌活十分:“分”为古代的重量单位,一分约等于 0.3125 克,十分约为 3.125 克。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驱散风邪,疏通经络,为恢复声音创造条件。
- 炙甘草、人参各二分:二分约为 0.625 克。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能调和药性,增强方中药物的协同作用;人参大补元气,可补充因中风导致的人体正气亏虚,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 荆沥、竹沥、生地黄汁各二升:荆沥是荆竹经火烤后流出的汁液,味甘、辛,性温,归心、肝经,有清热化痰、开窍安神的作用;竹沥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生地黄汁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滋养因中风受损的阴液。二升约为 4000 毫升。
- 大附子一枚(炮):炮制后的附子降低了毒性,增强了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振奋人体阳气,改善中风后的阳虚症状。
2. 煎药与服用:将上述药材放入荆沥、竹沥和生地黄汁这三种汁液中,进行煎制,煎至剩余一升六合(约 1600 毫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服用。如果服用后病情没有好转,在四、五天后可再服用一剂,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腹泻,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排出病邪的表现。在服用期间,要严格忌口,忌吃面食、海藻、菘菜、猪肉、冷水、芜荑、鱼、蒜、粘食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