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临床验方如下:
慢性胃炎
一、半夏泻心汤
【原料】半夏 9 - 15 克,黄芩 6 - 20 克,黄连 2 - 10 克,干姜 3 - 10 克,党参 10 - 20 克,炙甘草 3 - 10 克,大枣 3 - 10 枚。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主治】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疼痛,食欲减少,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验效】胃脘痛重者,加炒白芍、玄胡;胃脘痞闷重者,加木香、川芎;嗳气重者,加柴胡、陈皮;纳差甚者加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便溏重者,加茯苓、苡仁;便秘者,加全瓜蒌;吞酸嘈杂,加吴茱萸、瓦楞子;血瘀者,加丹参、当归。又,李寿山用本方加蒲公英、丹参、白芍为主随症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姚氏用本方去党参加蒲公英、红藤,治疗糜烂性胃炎。
【详细药物介绍 - 半夏】: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在本方剂里,半夏发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重要作用。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胃脘部痞满不舒等症状,半夏能够凭借其特性,有效降逆气、消痞塞。一般用量在 9 - 15 克,主要适用于脾胃痰湿较为严重,且伴有呕吐、胃脘痞闷等症状的患者。但需特别留意,半夏有毒性,使用时务必严格遵循规范炮制,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止使用。
【华佗小故事】:曾经有位村民,长时间被胃脘部痞满疼痛所困扰,还频繁干呕,对食物毫无兴趣。华佗经过仔细诊断,认为是脾胃气机不畅,痰湿阻滞其中。于是,他开出了半夏泻心汤,其中对半夏的用量把握精准。病人家属因听闻半夏有毒而心生担忧,华佗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只要炮制方法得当,药物配伍合理,不仅能充分发挥半夏的药效,还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病人依照药方服药后,症状逐渐减轻,没过多久便恢复了正常饮食。此事让众人对华佗用药的高超技艺愈发钦佩。
二、玉液汤
【原料】生山药 30 克,生黄芪 15 克,知母 18 克,生鸡内金 6 克,葛根 5 克,五味子、天花粉各 10 克。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服。
【主治】益气养阴,主治慢性胃炎,胃阴不足型。症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无力。
【验效】胃脘疼痛较甚者,加白芍 30 克,甘草 6 克;痞胀者,加生山楂 20 克,枳壳 12 克;嘈杂善饥者,加蒲公英(炒炭)、煅瓦楞子(先煎)各 30 克;嘈杂而不欲食者,加麦冬、太子参 10 克;脘中灼热,口干不欲饮,便秘者,加麦冬 10 克,玄参 20 克。治疗 126 例,其中肥厚性胃炎 28 例,胃窦炎 98 例,结果:痊愈 87 例,有效 39 例,治愈率为 69%。87 例痊愈者中,服药 30 - 50 剂而愈者 58 例,服药 50 - 80 剂者 25 例,服药 100 剂者 4 例。
三、加味二陈汤
【原料】陈皮 12 克,半夏 10 克,云苓 12 克,甘草 3 克,紫苏 12 克,枳壳 10 克,白芷 12 克,焦白术 15 克,焦三仙各 10 克。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服。
【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胸膈胀满,胃脘疼痛,食不知味,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滑。
【验效】治疗 30 例,结果:痊愈 19 例,显效 9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
四、加减柴芍六君子汤
【原料】柴胡 5 克,赤芍 15 - 20 克,西党参 20 克,淮山药 12 - 20 克;茯苓 10 - 15 克,陈皮 6 - 10 克,百合 10 - 20 克,川楝子 10 克,三七粉 3 - 6 克,炙甘草
【制法】水煎服,每日 1 剂,14 天为 1 疗程,每 1 个疗程后停药 2 天,共服 4 个疗程后复查。
【主治】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脾虚不运,肝气横逆。症见胃脘胀满疼痛,疼痛引及胁肋,或胀满疼痛每于情绪紧张时发生及加重,纳谷不香,大便不调。
【验效】脾胃虚寒者加黄芪 20 - 30 克,白术 10 克;肝胁不和者加丹皮 10 克,蒲公英 15 克,黄芩 8 - 10 克;脾胃阴虚者加麦冬 12 克,生地 12 克;瘀血阻络者加生蒲黄 10 克,玄胡 8 克,郁金 10 克。治疗 45 例,结果:痊愈 13 例,显效 12 例,好转 13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为 83%。
五、胃友
【原料】黄芪 30 克,肉桂 10 克,吴茱萸 10 克,枳壳 10 克,片姜黄 10 克,川芎 10 克,红花 10 克,桃仁 10 克,丹参 3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甘草 6 克。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服。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者服 50 - 60 剂,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中度肠上皮化生者服 60 - 90 剂,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重度肠上皮化生、腺体不典型增生者服 90 - 120 剂。
【主治】温中补气,活血化瘀。主治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痛胀不适,疼痛固定,遇寒加重,舌淡有紫斑,脉细弱而涩。
【验效】马山用本方治疗 910 例,总有效率为 96.9%。
六、海黄散
【原料】海螺蛸 12 克,熟大黄(后下)12 克,黄芩 10 克,蒲公英 10 克,木香 10 克,橘红 12 克,石菖蒲 10 克,甘草 10 克。
【制法】水煎服。
【主治】清热解毒,制酸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口苦,吞酸嘈杂,舌红苔黄。
【验效】治疗 304 例,其中浅表性胃炎 189 例、萎缩性胃炎 79 例、肥厚性胃炎 36 例,结果:临床治愈 200 例,好转 101 例,无效 1 例。
七、黄连食醋山楂饮
【原料】黄连 500 克,食醋 500ml,山楂片 1000 克,白糖 500 克。
【制法】上药混合,加开水 4000ml,浸泡 7 天,过滤,瓶装。每日 3 次,每次 50ml,饭后服。连续服药 3 - 5 个月。
【主治】清热健胃,甘酸化阴。治疗萎缩性胃炎阴伤郁热证,症见食欲不振,口燥咽干,上腹钝痛,食后饱胀,舌红少津,喜食酸甜之味。
【验效】治疗萎缩性胃炎 24 例,其中 1 例因同时患有坏死型胰腺炎,最终救治无效离世;另外 2 例病情有所改善,转变为浅表性胃炎;其余患者的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均消失,胃液分析也恢复至正常范围,相关症状全部消失。
【华佗相关拓展】:华佗虽身处古代,但他对疾病的观察和治疗思路独特。若他面对此类萎缩性胃炎阴伤郁热证,可能会从整体调理出发,注重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联。他或许会强调饮食与情志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食用一些具有清热养阴功效的食物,同时通过情志疏导,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以促进病情好转。
八、复萎汤
【原料】玉竹 10 克,麦冬 15 克,石斛 12 克,山楂 10 克,蒲公英 15 克。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 3 次,取汁 300ml,1 日 3 次,每次 100ml 口服。同时多饮糖水,以增加胃内酸度。3 个月为 1 疗程。
【主治】养阴清热,健脾和胃。主治萎缩性胃炎。
【验效】肝胃不和者加枳壳、青皮;气滞血瘀者加莪术、延胡索,脾虚血亏者加黄芪、当归、龙眼肉;痰湿交阻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脾胃虚寒者酌加良姜、党参、砂仁。治疗 50 例,治愈 5 例,显效 25 例,好转 17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4%。
九、脘痛舒
【原料】制香附、酒元胡、川楝子、炒白术、郁金各 9 克,广木香、炒枳壳、炙甘草各 6 克,蒲公英、炒白芍各 12 克。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主治】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肝胃气滞,症见胃脘疼痛,每因恼怒而发,发病时胃痛引及两胁,善太息,纳差,脉弦细。
【验效】 治疗 236 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137 例,萎缩性胃炎 99 例,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前者 15 例,后者 38 例。结果: 单纯性浅表性胃炎 122 例中痊愈 91 例,好转 24 例,伴肠化生 15 例中,痊愈 4 例,好转 9 例;单纯萎缩性胃炎中,痊愈 26 例,好转 31 例,伴肠化生 38 例中,痊愈 12 例,好转 18 例:总有效率为 91.1%。
十、黄蒲胃炎汤
【原料】黄芪 30 克,蒲公英 20 克,百合 20 克,乌药 10 克,白芍 20 克,甘草 10 克,丹参 20 克,炒神曲 10 克,炒山楂 10 克,炒麦芽 10 克。
【制法】每日 1 剂,水煎服。
【主治】益气健脾,解毒生肌,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验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80 例,显效 53 例,好转 26 例,无效 1 例。
华佗临床研发相关推测
华佗注重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标本兼治。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他可能会通过观察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以及情志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病情。他或许会研发一些独特的食疗方法辅助药物治疗,比如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炎患者,推荐用生姜、红枣与小米熬制的粥,以温养脾胃。同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虽慢性胃炎多以内科调理为主,但他可能会思考如何通过外部刺激来改善胃部功能,比如尝试用特制的温热药熨敷于胃脘部,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与不适。此外,华佗对药物的炮制和配伍极为讲究,他可能会不断探索不同药物炮制方法对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的影响,力求找到最佳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