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华佗临床验方与治疗的相关小故事。
一、玉屏风牵正散
【原料】黄芪一百八十克,白术六十克,防风六十克,制白附子三十克,僵蚕三十克,全蝎三十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共同研磨为细末并搅拌均匀,过120目筛,进行常规灭菌处理后,装瓶备用(也可装成胶囊)。服用时,每次服用十克,每日早晚用温水送服。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主治】具有益气化痰、祛风通络的功效。主要适用于治疗面神经炎,也就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此药方适合正气虚弱、风痰阻络的患者,常见症状为面部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同时伴有身体乏力、易出汗等正气不足的表现。
【验效】在对40例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临床治愈25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到了97.54%。经过对比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仅口服泼尼松、维生素b1,以及肌注维生素b12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
【注意】在服药期间,可配合茎乳突孔附近部热敷,或者给予红外线照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避风,避免风寒再次侵袭。对于角膜暴露的患者,一定要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角膜损伤。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在方中可大补元气,固护肌表,增强正气,抵御外邪。
-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辅助黄芪增强补气健脾之力,以助正气恢复。
-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与黄芪、白术配伍,能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 制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善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为治疗风痰所致面神经炎的要药。
-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能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协助制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
-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可加强方中祛风通络之力,直达病所。
华佗小故事
相传,有一位农夫得了面瘫,嘴巴歪向一边,连吃饭都成问题。华佗见到后,仔细诊断,认为是风邪入侵经络所致。他便开了玉屏风牵正散的方子,让农夫按时服用,同时教他用热毛巾敷在脸部。几天后,农夫的症状明显减轻,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基本痊愈。农夫感激不已,逢人便夸华佗医术高明。
二、复方牵正散
【原料】白附子(制)十克,僵蚕十克,蜈蚣三条,夏枯草三十克,川芎十克, 葛根十五克,羌活十克,赤芍十五克,白芷六克,地龙十五克。
【制法】每日一剂,将药物加水煎煮,分3次在饭后半小时温服。连续服用20天,同时配合针刺治疗。
【主治】能化痰止疼、活血通经,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适合体内有痰瘀阻滞,且伴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如耳后乳突部压痛、面部疼痛等。
【验效】当患者耳后乳突部压痛症状消失后,可去掉药方中的夏枯草并加入黄芪;对于体虚型患者,表现为四肢不温、面部无汗的情况,可加入桂枝;若耳后疼痛及头痛显着,则加全蝎。在对58例患者的治疗中,痊愈47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5%,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注意】服药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针刺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药物特点及功效】
- 白附子(制):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可祛风痰、定惊搐、止痛、解毒散结,为方中治疗面神经炎的关键药物,针对风痰阻滞经络。
-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协助白附子增强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之效。
-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其通络止痛之力较强,可迅速缓解面部疼痛。
-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可清泻肝胆之火,缓解因火热上炎导致的耳后乳突部压痛。
-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活血化瘀,通畅面部经络气血,减轻疼痛。
-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可舒缓面部肌肉拘挛,通经活络。
-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于祛除肌表经络之风寒湿邪,缓解疼痛。
-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能凉血化瘀,辅助改善面部气血瘀滞的状态。
-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祛风止痛,尤其对前额及眉棱骨疼痛有较好疗效。
-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能通利经络,辅助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华佗小故事
曾经有个书生,因长期伏案读书,加上受了风寒,得了面神经炎。脸部疼痛难忍,嘴巴也歪了。华佗诊断后,给他开了复方牵正散,并配合针刺治疗。书生起初还有些怀疑,没想到服用几天后,疼痛减轻了不少。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面部恢复了正常。书生对华佗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也开始研究医学知识。
三、补阳还五汤
【原料】 黄芪三十克,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十克。
【制法】 每日一剂,将药物加水煎煮后服用,以1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 具有补气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适用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经络的患者,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肢体乏力、面部麻木等。
【验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急性期加泽兰、益母草;兼见风寒者去掉地龙,加秦艽、羌活、 白芥子;兼见风热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咽喉红肿加玄参、板蓝根;恢复期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挟痰湿者加二陈汤;挟痰热者加枳实、竹茹、黄芩;病久不愈者加全蝎、蜈蚣。对6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治愈32例,好转27例,无效3例。
【注意】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为臣药。
-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助当归活血化瘀。
-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可破血逐瘀。
-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与桃仁相须为用,增强活血化瘀功效。
-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通经活络,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
华佗小故事
有位老人,患面神经炎已久,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华佗为他诊断后,认为是气血亏虚,经络不通所致。于是开了补阳还五汤的方子,并根据老人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老人坚持服用几个疗程后,面部逐渐恢复正常。老人感慨地说,华佗的医术就像神仙下凡,救了他的命。
四、牵正膏
【原料】 马钱子六十克,白附子、猪牙皂各八十克,樟脑十五克。
【制法】把以上药物粉碎成极细末,过100目筛,用蓖麻子油调制成稠膏状,放置在油膏缸中备用。先将透气医用胶带或医用胶布剪成直径约2cm的圆形。取上药约绿豆大小,置于胶布中央,将药堆成圆形,敷贴在腧穴上。取穴主要包括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大迎、牵正、完骨等穴,一般选择八个腧穴进行敷贴。每天上午敷贴1次,次日上午更换。以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使用1~2疗程可获效。
【主治】能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适合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导致面部经络不通的患者,表现为面部麻木、疼痛、怕风等症状。
【验效】 对94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痊愈77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例。
【注意】 敷贴过程中,如果出现微痒、微痛感,这是“得气”现象,属于正常情况,无须揭去药膏或中断治疗。贴药后若腧穴处微红,也不需要特殊处理,下次治疗时适当偏离微红部位贴药即可。但如果出现严重的瘙痒、红肿、疼痛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通络止痛、散结消肿,其性走窜,能通经络、消壅滞,为治疗风湿痹痛、麻木瘫痪之要药。
- 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祛风痰、定惊搐、止痛、解毒散结,可祛面部经络之风痰,通利经络。
- 猪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祛痰开窍、散结消肿,可助白附子祛痰通络,同时能散结消肿。
- 樟脑:味辛,性温,有毒,归心、脾经。通关窍、利滞气、消肿止痛、杀虫止痒,可促进药物渗透,增强温通经络、止痛的效果。
华佗小故事
有个渔夫,长期在水边劳作,受了寒湿,得了面神经炎。脸部又麻又痛,嘴巴也歪了。华佗得知后,为他调制了牵正膏,并教他如何敷贴。渔夫按照华佗的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面部症状明显改善。渔夫为了感谢华佗,送了好多自己捕的鱼,华佗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然后又把鱼分给了周围的穷人。
五、葛根汤
【原料】葛根三十克,麻黄、甘草各十克,桂枝二十克,生姜五克,芍药二十克,大枣5枚。
【制法】每日早晚各煎服一次,以6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具有解表和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适合外感风寒,导致面部经络不畅的患者,常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面部肌肉拘挛等。
【验效】对143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痊愈84例,显效21例,有效2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8%,显效率为73.42%。与使用泼尼松、阿司匹林、甲基硫酸新斯的明、维生素b12等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无差异。
【注意】服用葛根汤后,可能会微微出汗,这是正常现象,不要立即吹风或洗澡。如果出汗过多,可适当减少麻黄的用量。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药物特点及功效】
-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能解肌发表,舒缓项背及面部肌肉拘挛。
-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开腠理,透毛窍,发汗以散风寒之邪。
-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既能缓和麻黄、桂枝的发汗之力,又能益气和中。
-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与麻黄配伍,增强发汗解表之力,且能温通经络。
-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协助麻黄、桂枝发散风寒。
-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缓急止痛。
-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能补益脾胃,助甘草益气和中,且调和药性。
华佗小故事
有一年冬天,村里很多人得了面神经炎,症状相似,都是受了风寒所致。华佗根据这种情况,开出了葛根汤的方子,让大家服用。村民们按照华佗的嘱咐服药后,大部分人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其中有个年轻人,起初不太相信中药的效果,喝了几天就不想喝了。结果病情反复,华佗知道后,耐心地劝导他,让他继续服用。年轻人听了华佗的话,坚持服完一个疗程,最终痊愈了。从此,他对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
六、清面饮
【原料】 银花、连翘各十二克,丹皮十克,玄参十五克,板蓝根三十克,山豆根六克,生地十二克,黄芩六克,生石膏二十克,栀子十克,蒲公英十五克,天花粉十克,赤芍十克,生甘草六克。
【制法】 加水煎煮后,分2次服用。
【主治】 能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炎且外感风热的患者。症见咽部红肿疼痛,乳突部压痛,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适合体内有风热之邪,侵犯面部经络的患者。
【验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若小便黄、大便干,可加竹叶、牛蒡子、大黄;病程超过2周或年龄超过55岁,加黄芪、蝉衣、当归;舌质暗,舌下脉络瘀滞,加水蛭、红花;舌苔腻加杏仁、草蔻仁、生苡仁。对67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痊愈29例,显效24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03%。疗程最短6天,最长28天,平均17天。
【注意】服药期间,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热邪。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可清解风热之邪。
- 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与银花相须为用,增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力。
- 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可清血分伏火,凉血散瘀。
-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能清热滋阴,解毒散结。
-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可清解肺胃热毒,利咽消肿。
- 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善治咽喉肿痛。
- 生地: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能清热凉血,滋养阴液。
-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可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
- 生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能清泻肺胃实热。
-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
【药物特点及功效】
-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可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能清解胃热,兼可利湿。
- 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可清热生津,缓解因热盛伤津所致的不适。
-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能凉血活血,改善面部因热邪所致的气血瘀滞。
- 生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既能清热解毒,又能调和方中诸药的药性。
华佗小故事
曾经有个年轻的书生,即将参加重要的考试,日夜苦读,身体劳累,加之天气炎热,外感风热,患上了面神经炎。他不仅面部歪斜,而且咽部红肿疼痛难忍,吞咽困难,这让他心急如焚,担心影响考试。华佗被请来看病后,仔细诊断,开出了清面饮的药方。书生起初有些犹豫,怕喝了药会有不良反应影响考试状态。华佗耐心地安慰他,解释这药方是专门针对他这种外感风热导致的病症,喝了不仅能治病,还能让他精神更好地应对考试。书生半信半疑地开始服药,没想到喝了几剂后,咽部疼痛明显减轻,面部的症状也有所缓解。他按照华佗的嘱咐坚持服药,在考试前基本痊愈,顺利完成了考试。考试结束后,书生带着厚礼前来感谢华佗,华佗却婉言谢绝,只希望他以后能多关注身体,不要过度劳累。书生深受感动,此后也常常向人讲述华佗的医术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