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除湿止痒洗剂
【原料及克数】土茯苓三十克、苡仁三十克、白鲜皮三十克、黄柏三十克、地肤子三十克、苦参三十克、五倍子三十克、白矾三十克。
【原料介绍】
-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常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也可用于湿热淋浊,痈肿,瘰疬,疥癣等,在本方中可助于清除体内湿热之邪。
- 苡仁:即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可促进体内水湿代谢,改善湿疹因湿邪引起的症状。
-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等。
-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对于湿疹因湿热导致的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 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可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常用于风疹,湿疹,阴痒,带下等。
-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等。
-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能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可用于治疗湿疹导致的渗出、糜烂等症状。
- 白矾:味酸、涩,性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可帮助缓解湿疹局部的瘙痒症状。
【制法】急性湿疹色潮红热盛者加生地榆三十克;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肥厚,加皂角刺、三棱各三十克。加水约2500毫升,煎成1500毫升药液,待稍温,频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3天用药1剂。
【主治】适合因湿热蕴结导致的湿疹患者,症状可能有局部皮肤潮红、瘙痒、渗出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湿敛疮。
【注意事项】药液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皮肤有破溃、出血者慎用,以免引起疼痛或感染。
【验效】治疗湿疹67例,其中男29例,女38例;年龄13~17岁23 例,18~39岁28例,40~57岁16例。结果:痊愈53例,显效14例。
二、蒿苏艾冰合剂
【原料及克数】黄花蒿一百克,紫苏五十克、艾叶五十克,冰片十克。
【原料介绍】
- 黄花蒿:味辛、苦,性凉,归肝、胆经。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作用,外用可清热凉血,对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 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外用有一定的止痒作用,可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症状。
- 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的功效,常用于皮肤瘙痒等。
- 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外用可消肿止痛,止痒,促进药物吸收。
【制法】冰片研细,余药加水煎取1000毫升药液,加人冰片粉,混匀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半小时,若洗浴半小时则效果更好。另外,每天以此药水外搽患处4~6次。
【主治】适用于阴囊湿疹患者,尤其是因血热导致瘙痒明显的情况。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止痒。
【注意事项】冰片性凉,皮肤敏感者可能会有刺激感,使用时需注意观察。药液避免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
【验效】治疗阴囊湿疹165例,其中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1岁; 病程最长3年,最短1天,10天以内者125例。结果:痊愈161例,好转4 例。疗程3~6天。
三、罗氏湿疹散
【原料及克数】藜芦十克,五倍子十克,枯矾十克,硼砂八克,雄黄八克,黄连六克,冰片二克。
【原料介绍】
- 藜芦:味辛、苦,性寒,有毒,归肺、肝、胃经。有涌吐风痰,杀虫疗疮的作用,外用可治疗疥癣秃疮等,但因其有毒,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能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 枯矾:为白矾经煅制而成,味酸、涩,性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收敛作用更强。
- 硼砂:味甘、咸,性凉,归肺、胃经。外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防腐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等,对湿疹也有一定疗效。
- 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外用可治疗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等,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等,对湿疹的热毒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 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外用可消肿止痛,止痒,促进药物吸收。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200目筛,贮瓶备用。以盐水或浓茶洗净拭干患处,撒上药粉。如疮面干燥者,以菜油调和药粉涂搽患处。
【主治】适用于婴幼儿湿疹,可缓解因热毒湿邪引起的皮肤症状,如红斑、丘疹、瘙痒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注意事项】因方中藜芦、雄黄有毒,使用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儿童误食。药粉避免进入眼睛、口腔等部位。
【验效】治疗婴幼儿湿疹60例,年龄2个月至4岁;病程10-60 天。结果:创面愈合,临床症状消失,且半年内未复发者为痊愈,共49例; 创而基本愈合,临床症状消失,偶有复发,再用本方仍有好转者为有效,共10例;无效1例。
四、复方四皮洗液
【原料及克数】桃树嫩皮一百克,花椒树嫩皮一百克,苦楝树嫩皮九十克,白鲜皮八十克,苦参六十克,葛根六十克,明矾(研细粉)三十克,硫黄(研细粉)三十克。
【原料介绍】
- 桃树嫩皮:有一定的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对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 花椒树嫩皮:味辛,性温,有小毒,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外用可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症状。
- 苦楝树嫩皮: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脾、胃经。能杀虫,疗癣,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等。
-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等。
-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在本方中可能有助于调节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
- 明矾:味酸、涩,性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可帮助缓解湿疹局部的瘙痒症状。
- 硫黄:味酸,性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能解毒杀虫疗疮,可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等,使用时需注意安全。
【制法】上药除明矾、硫黄,加开水2000毫升,煎30分钟后备用,待药液温度降至30c左右加人明矾和硫黄粉,搅匀,片刻即可外洗。每天洗1次,5天1剂,每次用时加热至30c,10天为1疗程。
【主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湿疹患者,尤其是以湿热症状为主的,如皮肤瘙痒、渗出、红斑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收涩止痒。
【注意事项】因方中花椒树嫩皮、苦楝树嫩皮、硫黄有毒,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皮肤破损处接触药液,防止中毒。药液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
【验效】治疗湿疹34例,其中急性湿疹16例,慢性湿疹13例,婴儿湿疹5例。结果:急性湿疹、婴儿湿疹经治疗3至6天全部痊愈;慢性湿疹经治疗6至10天,痊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为97.1%。
五、苦参汤
【原料及克数】苦参五十克,地肤子三十克、蛇床子三十克、白鲜皮三十克,花椒十五克、黄柏十五克、苍术十五克、大黄十五克、野菊花十五克,甘草十克。
【原料介绍】
-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等。
- 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可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常用于风疹,湿疹,阴痒,带下等。
- 蛇床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肾经。能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可用于阴痒,疥癣,湿疹等。
-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等。
- 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外用可缓解瘙痒。
-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对于湿疹因湿热导致的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可帮助去除体内湿气。
-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可清泻体内热毒。
- 野菊花: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肝经。能清热解毒,泻火平肝,可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对湿疹的热毒症状有疗效。
-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方剂中的药物协同发挥作用。
【制法】上药加水武火煎煮至沸,转文火煎15分钟,离火后勿须过滤药汁,先用热气熏蒸病变部位,待药温降低不烫手时,便可坐人盆中,直至药凉为止,每日2~3次,每次坐浴完毕,拭干肛周,再用棉花蘸滑石粉适量敷于局部。
【主治】适用于肛门湿疹患者,尤其是因湿热下注导致的肛门局部瘙痒、潮湿、红肿等症状。主要功效为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注意事项】熏蒸和坐浴时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坐浴后要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滑石粉适量使用,避免堵塞毛孔。
【验效】治疗肛门湿疹214例,其中原发性肛门湿疹103例,继发性肛门湿疹111例。结果:经治疗1周,原发性肛门湿疹全部治愈,继发性肛门湿疹明显改善。
六、没银煎液
【原料及克数】没药五十克,金银花五十克。
【原料介绍】
- 没药:味辛、苦,性平,归心、肝、脾经。能散瘀定痛,消肿生肌,可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等,外用可治疗疮疡肿痛,对湿疹的皮肤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等,对湿疹的热毒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制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700毫升,冷却备用。用6~8层纱布浸取药液,以不滴水为度,平敷于患部,每次30分钟,每日3次。小面积皮损可用棉签蘸液涂擦,手足部病变用药液浸泡。
【主治】适用于皮肤湿疹、皮炎、足癣等患者,尤其是有热毒血瘀症状的,如皮肤红肿、疼痛、瘙痒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散血化瘀。
【注意事项】药液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皮肤。浸泡或湿敷时,若出现皮肤过敏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验效】治疗各种皮肤病192例,其中急性湿疹67例,慢性湿疹急性发作42例,接触性皮炎52例,足癣合并感染26例,其他5例。结果: 184例仅用药1~2天,8例用药5天后即见皮损渗出减少,创面干燥结痂,192例全部治愈。
七、紫归油
【原料及克数】紫草十克,地骨皮十克,丁香十克,当归五克。
【原料介绍】
- 紫草: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能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可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等。
- 地骨皮:味甘、淡,性寒,归肺、肝、肾经。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可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等,外用对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 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外用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湿疹的恢复。
【制法】上药加入250克香油中浸24小时,用陶瓷缸文火培焦去渣备用。每日2~3次,涂擦局部。10天为1疗程。
【主治】适用于皲裂性湿疹患者,尤其是皮肤干燥、粗糙、皲裂伴有瘙痒的情况。主要功效为润燥生肌,止痒。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注意皮肤是否对香油或其中的药物过敏。若用药后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加剧等症状,应停止使用。
【验效】治疗皲裂性湿疹98例,均为女性;病程5个月至16年。皮损以干燥、粗糙、脱屑、皲裂为主,无糜烂、渗出,真菌镜检均阴性。结果: 治愈65例,有效28例,无效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