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阴阳痞格
在中医理论当中,存在着痞与格这样两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痞,即指阳气本应自下而上行走,但却无法顺畅下行;同样,阴气理应自上而下流动,若其无法顺利上行,这一状况亦被称为痞。而格,则特指阴气向下行进受阻无法上升,或者阴气原本应向上移动但却难以下行。简而言之,痞格现象意味着阴阳二气不能够按照常规路径上下通行、彼此和谐协作。
于人体处于健康的生理状态之下,阳气通常呈现出由下至上的运行态势,以此来温暖并养护人体上部的组织以及各类器官。与此同时,阴气则是以从上至下的方向运行,负责滋润人体下部的组织及相关器官。然而,一旦阴阳之气的运转遭遇阻碍,痞格的情形便有可能应运而生。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毫无节制,或是个人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且失调的状态等等诸多因素,都极有可能致使脾胃的功能遭受损害。要知道,脾胃在人体之中充当着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角色,一旦脾胃的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势必会对阴阳之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进而诱发痞格之症。
2. 阴阳痞格引发的病症:当阳气向上冲跑到上部,就会使脾肺好像被火烧一样,从而生疽病,疽病的颜色是黄红色的,这都是因为阳气太过旺盛(阳极)导致的。而当阴气向下走聚积在下部,就会使肾肝像被冰冻了一样,引发厥病,厥病的颜色是青黑色的,这都是阴气过盛(阴极)导致的。这些病症都是由于阴阳痞格、不能正常交通而产生的。阳气上冲导致脾肺生疽病,是因为阳气过盛,化为热毒,热毒蕴结在脾肺,导致气血凝滞,形成痈疽。痈疽的颜色黄红,是因为热毒熏蒸,气血瘀滞所致。而阴气下聚导致肾肝生厥病,是因为阴寒之气过盛,损伤了肾肝的阳气,使肾肝的功能受到抑制,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厥冷的症状。厥病的颜色青黑,是因为阴寒内盛,气血凝滞,不能正常温养肌肤所致。
3. 治疗原则:当人体出现由于阳气过盛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即所谓的阳燔)时,我们应当采用水性寒凉的药物予以治疗。这些寒性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过旺的阳气,从而达到清热泻火的功效,进而将体内多余的阳气清除干净,使得阴阳重新回归到平衡的状态。比如说,像黄连、黄芩这类常见的中药材,它们具备着清热燥湿以及泻火解毒的显着作用,因此常常被应用于对因阳燔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的医治之中。
然而,如果是阴气过盛从而引发了厥病(也就是常说的阳厥),那么此时则需运用温热助阳的药物来进行调治。其用药的目的在于通过温通经络和散寒止痛的方式,激发起人体内潜藏的阳气,并驱散那些盘踞在体内的阴寒邪气。举例而言,诸如附子、干姜之类的药材,拥有着回阳救逆与散寒止痛的强大药效,故而可以用来应对由阳厥所引起的各类疾病症状。这种根据病情的不同性质分别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相互调节、相辅相成以维持身体平衡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