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论上下不宁
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各个脏腑之间犹如一张错综复杂却又紧密相连的大网,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脾这个重要的脏器。一旦脾生病了,整个身体便可能陷入一种“上下不宁”的混乱状态。那么,为何会这样形容呢?这里面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中医理论和脏腑关系学知识。
在脏腑的微妙关系中,脾的上方有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心宛如脾的“母亲”一般。心主血脉,与血液密切相关,而血在中医理论中被归属于阴性物质。另一方面,脾的下方则是肺脏,肺可以视作脾的“孩子”。肺主气,其功能与气息的运行息息相关,而气在中医观念里属于阳性物质。
这种如同家庭般的脏腑关系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当脾生病时,由于它与心、肺之间的特殊关联,很容易导致气血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脾虚可能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心血,从而使得心脏的供血不足,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同时,肺气也可能因脾虚而受到牵连,导致呼吸不畅、气短乏力等问题。因此,可以形象地说,脾一病,便好似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上有心母为之担忧,下有肺子受其牵累,整个局面自然就变得“上下不宁”起来。
当脾出现问题的时候,上面的心这个“母”就会不安宁。心不宁了,身体里的阴就会不足,阴不足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同时,脾病了下面的肺这个“子”也会不安宁。肺不宁了,身体里的阳就会不足,阳不足就会发冷。所以啊,脾要是生病了,身体里的血气都会不安宁。血气不宁就会出现一会儿发热一会儿发冷,来回交替,没有停歇的时候,这病的样子就跟疟疾差不多。
这里面的原理呢,是因为脾属土,心属火,肺属金。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火生土,土生金,所以说脾上面有心这个“母”,下面有肺这个“子”,脾在中间,一旦脾生病就会出现刚才说的那些情况。其他脏腑的上下关系,也都可以按照这个道理来理解。
十、论脉要
脉就像是气血的“前锋”,它能反映出气血的状况。要是气血很充足,那脉就会很旺盛;要是气血衰弱了,脉也会跟着衰弱。要是气血热,脉跳得就会快,也就是脉数;要是气血寒,脉跳得就会慢,也就是脉迟。要是气血微弱,脉就会显得很弱;要是气血平和,脉就会比较舒缓。
另外,高个子的人,一般脉也会长一些;矮个子的人,脉相对短一些。脾气急的人,脉跳得也会急;脾气缓的人,脉跳得就会缓。要是和这些情况相反,那身体可能就出问题了,要是符合这些情况,那说明身体状态还比较正常。
还有啊,一般来说,脉数表示有热,脉迟表示有寒,脉紧说明身体有疼痛的地方,脉浮表示可能有风邪,脉滑可能意味着身体虚,脉伏表示可能有积聚的东西,脉长说明身体里有实邪,脉短也表示虚。而且,脉短、涩、沉、迟、伏这些都属于阴脉;脉数、滑、长、浮、紧这些都属于阳脉。要是阴证出现阴脉,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阳证出现阳脉也是比较顺的,要是违反了这个规律,那病情可能就不太好。我们可以根据经脉的情况来判断具体的病症。比如说,数脉出现在左寸的位置,如果脉是浮的,那就说明热邪进入了小肠;如果脉是沉的,那就说明热邪进入了心脏,其他的情况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推断。
十一、论五色脉
我们的面部颜色和脉象之间也有很重要的关系。要是脸上发青,同时右边关脉没有了,这说明脾可能快不行了,是因为肝木克制了脾土;要是脸上发红,右边寸脉没有了,那是肺快不行了,是心火克制了肺金;要是脸上发白,左边关脉没有了,这是肝快不行了,是肺金克制了肝木;要是脸上发黄,左边尺脉没有了,这是肾出问题了,是脾土克制了肾水;要是脸上发黑,左边寸脉没有了,这是心快不行了,是肾水克制了心火。出现这五种“绝”的情况,人就很危险,可能会死。一般来说,出现五绝当时就可能会死,如果不是在那个关键的时候,半年之内也可能会去世。不过呢,要是脸上虽然出现了这五种颜色,但是对应的脉象没有出现“绝”的情况,那就说明这人还不至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