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论痹
痹症是由于风寒暑湿等邪气侵入到人体的脏腑所引起的疾病。如果邪气侵入到六腑,病情相对较轻,比较容易治疗;要是侵入到五脏,病情就会很深,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以及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等不同类型。一般来说,风寒暑湿这些邪气,如果侵入心脏,就叫做血痹;侵入脾脏,叫做肉痹;侵入肝脏,叫做筋痹;侵入肺脏,叫做气痹;侵入胃腑,叫做骨痹。虽然都是感受了邪气而发病,但治疗方法却不一样。“痹”的意思就是闭阻,是说五脏六腑受到邪气的侵袭,体内的真气被扰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身体出现麻木、疼痛等各种不舒服的症状。而且痹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有的会出现疼痛、瘙痒,有的会有尿频、尿急,有的身体松弛无力无法支撑,有的肢体蜷缩不能伸展,有的行走站立困难,有的说话不流利,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弯曲,有的口眼歪斜,有的手脚偏向一侧,有的能走路但不说话,有的根本不能走路,有的左边身体萎缩,有的右边身体气血阻滞,有的上半身与下半身气血不通,有的两只手疼痛,有的一发病就死亡,有的感染邪气后还能存活一段时间,有的气喘胸闷睡不着觉,有的昏迷不醒。这些各种各样的症状,都是由痹症引起的。
三十三、论气痹
气痹是因为过度忧愁、思虑、喜怒等情绪,导致气在身体上部郁结。时间长了不消散,就会伤害到肺脏。肺脏受到伤害后,人体的正气就会逐渐衰弱,而邪气就会越来越旺盛。气如果停留在身体上部,就会导致胸腹部位气血不通,使人不能吃东西;如果下注到下肢,就会使脚部肿胀沉重,无法行走;如果侵袭到左边,就会导致左边身体偏瘫;如果冲击到右边,就会使右边身体麻木不仁;如果影响到舌头,就会使人不能说话;如果影响到肠道,就会使人小便困难。气如果壅塞不消散就会产生疼痛,如果流动但不聚集就会感觉麻木。如果人体的正经已经受损,治疗就比较困难;如果邪气还没有太盛,就比较容易痊愈。气痹的脉象表现为右手寸口部位的脉象沉而迟涩。对于气痹,最好的方法是调节忧愁思虑的情绪来养护正气,谨慎控制愤怒来保全真气。
三十四、论血痹
血痹是由于饮食过量,体内有过多的热,或者受到寒邪阻碍了经络,又或者湿邪侵犯了人体的营卫之气,从而导致血液运行不畅,产生了各种问题。这样就使得血液不能滋养身体外部,气也不能养护身体内部,身体内外的营养和护卫功能都丧失了,身体会逐渐消瘦。比如左边身体先出现干枯,那么右边身体就不能得到滋养;右边身体先干枯,左边身体就不能伸展;上部身体先干枯,就不能控制下部身体;下部身体先干枯,就不能制约上部身体;中间身体先干枯,上下部身体就不能通畅交流。各种各样的症状,都是因为血液失去了正常的滋养功能导致的。血痹的脉象表现为左手寸口部位的脉象打结,不流利,甚至有间断的情况。
三十五、论肉痹
肉痹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经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引起的。脾脏是主管肌肉的,食物是气的来源,如果饮食不节,就会使肌肉得不到营养,皮肤没有光泽,皮肤的纹理也会变得疏松。这样一来,风寒暑湿等邪气就很容易侵入人体,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肉痹。肉痹的症状是一开始还能正常吃东西,但身体却不能充实饱满,四肢软弱无力,不能收持。肉痹患者的右关脉,无论是按还是举,都感觉没有力气,而且脉象往来艰涩。对于肉痹,应该通过节制饮食来调节脏腑功能,保持规律的生活起居来使脾脏安宁,然后根据经络的情况进行补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十六、论筋痹
筋痹是因为经常毫无节制地发怒喊叫,走路又急又快,或者受到了一些不好的邪气伤害了肝脏,导致肝脏失去了正常的气机。这样一来,寒热之邪就会侵入人体,长时间不消散,流入到筋脉聚集的地方,就会使人的筋脉紧张,不能放松舒展,所以叫做筋痹。对于筋痹,应该通过活血化瘀来滋补肝脏,通过温养气机来滋养肾脏。然后再服用一些合适的药物,进行合理的治疗,病情就会自然痊愈。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筋痹的脉象表现为左关部位的脉象弦急而数,无论浮取还是沉取都有力。
三十七、论骨痹
骨痹是由于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不注意节制,从而伤害了肾脏。肾脏受损后,体内的气就会消耗,不能正常地约束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导致上、中、下三焦的气机都紊乱了,堵塞不通。饮食消化后产生的糟粕不能正常排出,人体的精气也日益衰竭,邪气就会趁机侵入人体。邪气向上冲击到心和舌,就会出现不能说话的症状;侵犯到脾胃,就会出现身体不充实的症状;向下流到腰膝部位,就会出现下肢不能活动的症状;向旁边攻击四肢,就会使四肢麻木不仁。如果体内有寒邪,脉象就会迟缓;有热邪,脉象就会数;有风邪,脉象就会浮;有湿邪,脉象就会濡;有虚证,脉象就会滑。骨痹的症状多种多样,需要仔细地辨别清楚。
三十八、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如果有人得了中风偏枯这种病,会出现脉象数,面部皮肤干燥发黑,手脚不能正常活动,说话也不流利的症状。那么该怎么治疗呢?如果病邪在身体上部,就用催吐的方法,把体内的痰涎吐出来;如果病邪在身体中部,就用泻下的方法,打通堵塞的经络;如果病邪在身体下部,就用补益的方法,补充身体所缺乏的气血等。如果病邪在体表,就用发汗的方法,使邪气随着汗液排出;用温热的方法,驱除体内的湿气;用按摩的方法,消散体内的气滞;用热敷的方法,帮助身体补充阳气。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脉象浮,就用发汗的方法;脉象滑,就用催吐的方法;脉象伏而涩,就用泻下的方法;脉象紧,就用温热的方法;脉象迟,就用热敷的方法;脉象闭,就用按摩的方法。总之,要仔细观察病情是否适合这些方法,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来治疗所有的中风偏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