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华佗治虚损
有些人身体虚弱的时候还进行房事,这是很危险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曾经有个督邮叫顿子献,他得了病,已经有所好转,就去拜访华佗。华佗为他切脉后说:“你身体还很虚弱,还没有恢复,不要做劳累的事情。要是进行房事就会死,临死的时候会吐出几寸长的舌头。”顿子献的妻子听说他病好了,从一百多里外来探望他,当晚两人就同房了。过了三天,顿子献的病就发作了,真的像华佗说的那样。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肾水越不足,相火就越容易妄动,所以身体虚弱的人,往往更喜欢接近女色。一旦这样做了,不是会感觉腰痛得像被刀割,就是会出很多粘汗。对于这种因身体虚弱又行房事而导致的病症,即便是华佗这样的神医也没有办法,神仙也无计可施,人们实在应该以此为鉴,重视身体的调养,在虚弱时避免过度损耗。
十三、华佗治胃管病
督邮徐毅生病了,华佗去看望他。徐毅对华佗说:“昨天让医吏刘租给我针炙胃管,之后就开始咳嗽得厉害,想躺下也不安稳。”华佗说:“针没有刺到胃管,而是误刺到了肝。这样的话,吃东西会一天天减少,五天之后就无法救治了。”后来真的像华佗说的那样。
孙思邈指出,人们一般认为咳嗽是肺部的问题,却不知道肝风煽动,会让肺不舒服,也会导致咳嗽,这就是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木刑金”(肝属木,肺属金,肝影响肺)。人们认为吃不下东西是胃的问题,却不知道肝气下行,会让胃发胀,导致无法进食,这就是“木克土”(肝属木,胃属土)。人们认为睡不着觉是肾的问题,却不知道肝是血海,肝血虚的话,就很难入睡,这就是“木耗水”(肝属木,肾属水)。胃属土,地的数字是五,五是地数的终数,到了终数却不能重新开始,所以五天之后就无法救治了。华佗流传下来的这几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发展规律,比得上千万部医书,值得后世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
十四、华佗治婴儿下痢
一般婴儿先啼哭然后才拉肚子,是因为吃的母乳里有很多冷气。只要婴儿一哭,喂他母乳就会停止啼哭。但如果母乳是凉的,婴儿的胃就会不舒服,奶进入贲门后,不能吐出来,就会导致拉肚子。东阳有个叫陈叔山的人,他两岁的小儿子得了病,拉肚子,而且常常先啼哭,一天天变得瘦弱疲惫。陈叔山就去问华佗。华佗说:“孩子的母亲怀孕的时候,阳气都用来滋养胎儿了,母乳里就虚冷,孩子是得了母亲的寒气才这样。治疗的方法应该是治疗孩子的母亲,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好起来。”于是给了陈叔山四物女菀丸(也就是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种药材组成,有活血通经等功效),吃了十天孩子的病就好了。
孙思邈认可华佗“子有病治其母”的治疗方法,他提到,四物汤是治疗妇人病的重要药方,有活血通经的功效。华佗用这个方法治病,开创了治疗小儿疾病时,药由母亲服用,药方取自妇科的先河。这一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认识到母子之间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为后世治疗类似病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十五、华佗治虿螫
彭城夫人晚上上厕所的时候,手被蝎子蜇了,疼得一直呻吟,没有办法。华佗让准备温度接近热的温水,把她的手泡在里面,这样她终于可以入睡了。只是要让人多次更换温水,不要让水变凉,到了天亮,手就好了。
孙思邈通过对比指出,人们被蜂蜇或者中了蛇毒,大多习惯用白矾、雄黄、香油以及各种草药敷在伤口上,结果往往不见效,或者反而更加肿痛。从来没有人用热水浸泡的方法,即使有人用热水,也不知道要多次更换,所以没有效果。现在看华佗的方法,简单又容易,而且见效很快。由此可知,医生治病在于懂得变通,治疗方法要对症。治病的良药,其实到处都有,只是人们苦于不知道怎么使用罢了。医者应该善于观察和总结,不拘泥于传统方法,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十六、华佗治急症
军吏梅平因为生病被除名,回家去。他家在广陵,离广陵还有二百里的时候,住在亲戚家。那天华佗正好到了他亲戚家,亲戚就让华佗给梅平看病。华佗一看到梅平,就对他说:“你要是早点来找我,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现在你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没有办法治了。赶紧回家还能和家人见上一面,到家之后还能再活五天。”梅平听从了华佗的话,结果真的像华佗说的那样。
孙思邈强调,一般人身体内部有病,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医生看病,“望诊”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扁鹊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擅长望诊。华佗看梅平的气色,就知道他一定会死。这虽然有一定的医学依据,但也因为他能果断判断。现在的医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依靠切脉来判断病情。所以病人都快死了,还在给他开药方。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医生应该全面运用各种诊断方法,准确判断病情,避免盲目治疗。
十七、华佗治头风
以前汉朝的郭玉曾经说过:“地位尊贵的人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医生,医生怀着恐惧的心情去为他们治疗。这样治疗有四个困难:他们自己有主意,不听从医生的建议,这是第一个困难;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这是第二个困难;骨节不强健,又不愿意吃药,这是第三个困难;喜欢安逸,厌恶劳动,这是第四个困难。针灸是有分寸的,有时候会出现失误,医生怀着恐惧和谨慎的心情,自己的想法都不能完全施展,病怎么能治好呢?这就是病治不好的原因。”不知道华佗得到的医经里,已经有这样的话了,所以华佗治疗曹操的头风病没有治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我的病。这个小人留着我的病,是想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我不杀他,他终究不会为我彻底根治这个病根。”曹操说这样的话,大概就是郭玉所说的“地位尊贵的人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医生”的意思吧。
孙思邈认为,华佗不能根治曹操的病,用医经里记载的郭玉所说的这两句话就可以解释了。这反映出在古代为权贵治病时存在的特殊困难,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医患之间的地位和信任关系。医者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往往会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医术。
十八、华佗治血郁
血液淤积在上焦,不能用剖开身体的方法取出来。只要让人非常愤怒,那么肝的鼓动力就足够强,郁积的血自然就会散开。血往上走就会吐出来,这是必然的趋势。华佗曾经用这个方法治疗一个郡守的病,认为让他非常愤怒病就会好,于是收了他很多钱财却不给他好好治疗。没过多久,就离开了,还写了一封侮辱责骂他的信。郡守果然非常生气,派人去追杀华佗,没有追上。因为生气,吐出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孙思邈肯定了华佗以此法治郡守病的合理性,他认为血郁于上焦时,通过激发病人的情绪,使肝的鼓动力增强,从而让郁血散开致吐,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思路。这体现了华佗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治疗方法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为后世治疗类似的气血郁积病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十九、华佗治病笃
医生遇到病人,应该先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快要死了。如果贸然开药方和用药,药即使没有害处,等病人死了,一定会归咎于医生,即使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辩解。所以想要成为好医生,应该先精通“相术”,也就是望诊的意思。华佗遇到病人,先能知道这个人寿命的长短,这不是从神仙那里学来的,而是因为临床经验多了才这样。曾经有个病人找华佗治疗,华佗说:“你的病根已经很深了,应该剖开脏腑来治疗,治疗后会好的。但是你的寿命不过十年,病不会比你的寿命先结束。”病人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一定要治疗,华佗就给他做了手术,病马上就好了。十年后病人还是去世了。
孙思邈指出,医者应先判断病人是否将死,否则贸然用药易担责。他十分赞赏华佗能通过望诊判断病人寿夭,这是长期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也提醒后世医者,要注重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治疗决策。
二十、华佗治咽塞
身体里面有堵塞的东西,吐出来比较方便。有的医疗方法不适合明说,但是效果却非常好。
张仲景治疗伤寒,把升吐作为第一重要的方法。华佗得到的医经里,也提到过这一点。华佗曾经在路上走的时候,看到有个人咽塞,就对他说:“刚才在路边,有个卖饼的人,他的萍荠非常酸,你可以取两升来喝,病自然就会好。”那个人按照华佗说的做了,立刻吐出了一条蛇,就把蛇挂在车上去等华佗。当时华佗的小儿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到后互相说:“客车旁边挂着东西,一定是遇到我父亲的人。”等客人进来,看到北墙上挂着十几条蛇,才知道华佗的神奇。
孙思邈认为,华佗治咽塞症时,知道病人肚子里有蛇却不明言,是怕病人恐惧,因为病人一害怕,蛇也会畏缩,就不肯随着吐出来。而有的医生把病的后患详细地告诉病人,导致病人不敢服药,使病情加剧。对比之下,华佗的做法更加巧妙和人性化,充分考虑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这一治疗方法值得后世医者学习和借鉴,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病人接受治疗。
二十一、华佗治内疽
广陵太守陈登忽然觉得胸中烦闷胀满,脸色发红,不想吃东西。华佗为他切脉后说:“您的胃里有虫,快要形成内疽了,这是吃了腥的东西导致的。”于是熬了两升汤药让他喝,喝了两次之后,过了一会儿陈登就开始大吐,吐出来的东西里面有小虫,头是红的,还能动,一半还是生鱼片的样子,吐完之后陈登的病就好了。华佗说:“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发作,因为胃里还有遗留的虫种,虫种很难完全绝灭。到时候遇到好医生还可以救治。”到了三年后,病果然发作了,华佗正好到别的地方去了,陈登就死了。
孙思邈以生活中用鱼腥杂碎和糖粉埋土生虫喂鸡的例子,进一步解释广陵太守陈登内疽的病因是吃了腥物。他说明病后复发是因有遗种难绝,这体现了华佗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和准确判断。同时也提醒医者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到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告知病人相关的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二十二、华佗治欲产不通
李将军的妻子生病了,请华佗去看病。华佗说:“你身体受了伤,但是胎儿没有生下来。”将军说不久前确实身体受伤了,但是胎儿已经生下来了。华佗说:“根据脉象,胎儿没有生下来。”将军不相信,过了几天,妻子的病情稍微好了一些。三个月后,病情又发作了,再次请华佗来看。华佗说:“脉象和之前不一样,是双胞胎。先出生的胎儿耗费了很多血,所以后一个胎儿生不出来。胎儿已经死了,血脉不再流通,一定会干枯附着在母亲的脊柱上。”于是给她施针,并且让她喝汤药,果然生下了死胎,而且胎儿的人形已经具备,颜色是黑的。
在此病例中,孙思邈虽未明确表达额外想法,但从华佗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可以看出,华佗对脉象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令人钦佩。这也反映出中医诊断方法在妇产科疾病中的重要应用,后世医者应重视对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以提高对复杂病症的诊治水平。
二十三、华佗治咳嗽
军吏李成咳嗽得很厉害,白天黑夜都不安宁,华佗诊断他是肠痈,给了他两剂散药,让他服用,李成立刻吐出了脓血二升多,病很快就好了。华佗对他说:“十八年后,这个病会复发,如果没有药,就治不好了。”又给了他一些散药,让他好好保存。过了五六年,有个同里的人得了和李成一样的病,非常恳切地向李成要药,李成很同情他,就把药给了他。然后李成去谯地找华佗再要药,正好赶上华佗被抓,李成不忍心开口。十八年后,李成的病复发了,最终因为没有药而死。
孙思邈解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说明华佗治咳嗽用吐剂是因为判断出李成体内化脓毒侵于腠理。他认为华佗的治疗看似神奇,实则有其内在的医理依据,体现了华佗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这也告诫后世医者,在治疗疾病时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深入分析病因,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十四、华佗治血脉诸病
华佗曾经对他的门人吴普说:“人的身体需要劳动,只是不要过度。活动了,谷气就能消化,血脉就能流通,疾病就不会产生。这就是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所以古代那些做导引术的人,像熊一样伸脖子,像鹞鹰一样回头看,伸展腰部和身体,活动各个关节,以求不衰老。我有一种方法,叫五禽之戏:一是虎戏,二是鹿戏,三是熊戏,四是猿戏,五是鸟戏,也可以用来消除疾病,还能让腿脚灵活,就当作导引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起来做五禽之戏,心情愉快,出了汗,然后擦上粉,身体自然就会轻便,而且会有食欲。”吴普照着做了,到了九十岁,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牙齿也很坚固。
孙思邈高度肯定华佗五禽之戏能除疾、利蹄足、助血脉流通的功效,他推测此术可能得自仙传。这一养生方法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还体现了华佗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后世人们可以借鉴五禽之戏,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这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五、华佗治腹背诸疾
世上传说涪翁擅长针灸,写了《针经》。他的弟子程高多年来一直寻求学习,涪翁才传授给他。郭玉拜程高为师,也因为针灸而出名。只是治疗贵人的时候,有时候治不好。和帝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肌肤的纹理非常细微,要随着气来巧妙运用针法,针灸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偏差就会有问题,这其中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说:“针灸是有分寸的,有时候会出现失误。”由此可见用针是很难的。不知道华佗得到了神仙的传授,也精通针灸。他的徒弟彭城的樊阿,也擅长针灸术。一般医生都说,背部和胸腔内脏之间,不能随便针灸,针灸进去不能超过四分,但是樊阿针灸背部可以扎进去一寸到两寸,胸腔内脏甚至可以扎进去五寸到六寸,而且病都能治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针灸领域,正常的下针深度会因针刺的部位、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深度数值。
一般来说,文中提到的背部及胸脏之间是人体较为敏感和重要的部位,传统观点认为这些部位不可妄针,针入不得过四分,这是出于对内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避免因针刺过深而造成损伤。然而,像华佗的徒弟樊阿针背入一、二寸,胸脏深乃至五、六寸却也能将病治好,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华佗的教导下,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掌握更为精准,手法更为熟练,对下针深度的把握有其独特之处。
不同的穴位适宜的针刺深度差异较大。例如,头部、面部的穴位,由于皮肉较浅薄,针刺深度通常较浅,可能在几分(如 0.1 - 0.5 寸左右);而四肢、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针刺深度可以适当深一些,可能达到 1 - 3 寸甚至更深,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穴位和患者情况而定。
孙思邈借涪翁、程高、郭玉等擅长针灸却治贵人有时不愈的事,以及和帝与郭玉的问答,详细说明了用针之难。他突出了华佗及弟子樊阿针术得仙授且更胜一筹的观点。这表明在针灸领域,华佗及其弟子有着独特的技术和深厚的造诣,后世医者应该学习他们对针灸技术的钻研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同时也要认识到针灸治疗需要精准把握,注重细节。
二十六、华佗治脏腑痈疡
痈疡长在脏腑里面,即使是针灸和吃药也没有用。华佗治疗这类危险的病症,常常先让病人服用麻沸散(一种古代的麻醉药,可使病人在手术时失去知觉,减轻痛苦),病人昏迷没有知觉后,就剖开腹背,把聚集的痈疡抽割出来。如果痈疡在肠胃里,就截断、清洗,除去病变的东西,然后缝合伤口。五六天伤口就会愈合,一个多月就恢复正常了。
孙思邈认可华佗用麻沸散治疗脏腑痈疡这类险症的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能够采用麻醉术进行手术,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这体现了华佗在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为后世外科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七、华佗治精神衰颓
所谓“御妇人”,就是控制自己不泄精,这是一种通过保存精气来补脑的方法。《列仙传》里说:“容成公擅长补养之道,从玄牝中获取精气(也就是服用丹药),关键是让谷神(肾脏的元神)不死,这是保养生命、培养元气的方法。”所以世上说起“御妇人术”,大多推崇容成公为始祖。其实这个方法不是容成公创造的,而是华佗创造的,华佗只是借容成公的名字罢了。
后汉的时候有个叫冷寿光的人,和华佗是同时代的人,曾经拜华佗为师,得到了华佗传授的“御妇人术”。冷寿光大概有一百五六十岁,有时候会像鹬鸟一样缩着脖子呼吸,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但是脸色看起来像三四十岁的人。同时还有个叫女生的人,是长乐人,一开始吃胡麻(即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等功效)和术(一般指白术或苍术,白术有健脾益气等功效,苍术有燥湿健脾等功效 ),不吃饭八十多年,一天天变得年轻,脸色像桃花一样,每天能走三百里,能追上獐鹿。她常常采药到蒿高山,遇到一个女子,女子说自己是三天太上侍官,把五岳真形图给了她,并且传授了施行的方法。女生修炼成道,有一天和知心的老朋友告别,说要去华山。五十年后,之前认识她的人在华山庙前遇到她,她骑着白鹿,后面跟着三十个玉女,还让给家乡的老朋友带话。
孙思邈认为,华佗所创的“御妇人术”,从医学养生角度来看,是对人体精气神关系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运用。通过合理调节自身的欲望和精气的损耗,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这一方法虽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也反映出古代医者对人体奥秘的探索。冷寿光和女生的例子,侧面印证了华佗相关养生方法的有效性。然而,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适度劳作等基本养生原则,不可盲目追求此类相对高深的养生之术。
二十八、华佗治发白
樊阿向华佗求可以服用、对人有益的药方。华佗给了他漆叶青面散。药方是漆叶屑一斗,青面(即地节,也叫黄芝,现在一般指熟地,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功效 )十四两,按照这个比例配制。说长期服用,可以去除三种寄生虫,对五脏有好处,让身体轻便,还能让人头发不白。樊阿照着做了,活到了一百多岁。
按语:漆叶有人说是漆树的叶子,富含油脂膏;有人说青面就是黄芪,有大补元气的作用。青面又叫地节,也叫黄芝,就是现在的熟地,主要作用是调理五脏,增加精气。以前有个游山的人,看到神仙常常服用这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华佗,华佗试过之后效果很好,就告诉了樊阿。樊阿一开始把这个药方保密,后来因为喝醉了酒泄露给了别人,这个药方就流传到了后世。
孙思邈指出,华佗的漆叶青面散能有如此功效,在于其药物配伍的精妙。漆叶与青面的组合,相互协同,既能调理内脏,又能起到滋养身体、延缓衰老的作用。这启示后世医者在研究药方时,要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果。同时,这个药方的流传过程也说明,医学知识的传播有时充满了偶然性。我们应当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医学经验,深入研究和验证,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二十九、华佗治眼疾
有一老者,患眼疾多年,视物模糊,眼前常觉有云雾遮挡,且眼干涩疼痛,多方求治无果,遂来寻华佗。华佗仔细观察老者眼部情况,又询问其日常生活习惯及身体其他症状。而后,华佗取来一些特殊的草药,将其研磨成细粉,与适量的动物油脂混合,制成膏状。他让老者仰卧,轻轻拨开其眼睑,将药膏涂抹于眼睑内,然后用干净的布巾覆盖眼部。
华佗叮嘱老者,需每日按时涂抹药膏,且在治疗期间要避免过度用眼,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多食用一些养肝明目的食物。几日后,老者眼部疼痛明显减轻,视物也清晰了些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老者的眼疾竟基本痊愈,重见清晰世界,对华佗感恩戴德。
孙思邈对此评价道,华佗治眼疾,从眼部局部症状入手,同时兼顾整体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其选用的草药想必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具有独特疗效。这体现了华佗在治疗疾病时,既注重局部病变的治疗,又能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后世医者在治疗眼疾时,不应仅仅局限于使用眼药水等常规方法,而应学习华佗,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十、华佗治痹症
某年轻力壮之人,因长期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劳作,患上了痹症。双下肢关节疼痛、肿胀,屈伸困难,尤其在阴雨天气时,疼痛加剧,行动受限,苦不堪言。华佗诊断后认为,此人是因寒湿之邪侵入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
华佗采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方法为其治疗。先在患者关节周围的穴位进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同时,开了一副具有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方,让患者按时服用。此外,华佗还教给患者一套简单的关节活动操,让他每日坚持练习,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关节疼痛逐渐减轻,肿胀消退,关节活动也日益灵活。最终,患者的痹症得到了有效控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劳动能力。
孙思邈认为,华佗治疗痹症的方法十分全面且合理。针灸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调节经络气血;中药从内部调理身体,祛除寒湿之邪;关节活动操则有助于增强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体现了华佗对痹症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在治疗疾病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于后世治疗痹症等类似的经络关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者应借鉴其思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十一、华佗论医道传承
华佗晚年,深知自己医术之珍贵,欲将毕生所学传承下去。他对门下弟子们说:“医道,乃济世救人之大道,需心怀仁爱,精研医术,方能不负患者之托。吾之所学,皆从临症而来,每一次诊断、每一味药方、每一种疗法,皆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探索。”
他告诫弟子们,在行医过程中,不可墨守成规,要善于观察、思考,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于疑难杂症,更要深入探究病因,大胆尝试新的治疗方法,但同时也要谨慎行事,确保患者的安全。
孙思邈对华佗的这番言论极为推崇。他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超,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和对医道的深刻理解。医道的传承,不仅是医术的传授,更是医德和医道精神的延续。后世医者应当以华佗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同时秉持仁爱之心,尊重每一个生命,将医道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