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华佗治中风不语神方
中风不语是指患者因中风而突然失去言语能力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沟通交流。对于这种病症,华佗给出的药方为:取人乳汁半合,以着美酒半升中合搅,分为再服。
【解析与调整】“合”和“升”是古代的容积单位,在古代,一升约等于现在的 2000 毫升,那么半升美酒即约 1000 毫升。而“合”与“升”的换算关系为 1 升 = 10 合,所以半合人乳汁约为 100 毫升。人乳汁在古代被认为有滋养阴液等作用,美酒可行药势,但此方法现代应用较少,且人乳汁来源有限。将人乳汁加入美酒中混合搅拌后,分两次服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改善中风不语的症状。不过现代医学对于中风不语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四十五、华佗治中风舌强神方
中风舌强,是指中风后出现舌头僵硬、活动不灵活的症状,会影响患者的言语表达和吞咽功能。针对这一病症,华佗的治疗药方是:雄黄、荆芥穗等分为末,豆淋酒服二钱。
【解析与调整】“两”“钱”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按照换算,1 两约为 31.25 克,1 钱则是 3.125 克,所以此处的二钱约为 6.25 克。雄黄有毒性,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过量服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在现代临床中,使用雄黄非常谨慎,剂量通常较小。荆芥穗有祛风解表等功效。将雄黄和荆芥穗按照相同的重量比例研磨成粉末后,用豆淋酒(一种经过特殊制作的酒,通常是将大豆炒热后投入酒中制成)送服 6.25 克左右的药末,以此来缓解中风舌强的情况。但考虑到雄黄的毒性,现代可能会选择其他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替代或减少其用量。
四十六、华佗治中风痰厥神方
中风痰厥是指因中风导致痰邪阻塞,气机逆乱,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华佗的治疗药方为:生川乌头、生附子各半两(去皮脐),生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半。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煎一盏,温服。
【解析与调整】根据换算,半两约为 15.625 克(31.25÷2 = 15.625),一两约为 31.25 克,二钱半约为 7.8125 克(31.25÷10x2.5 = 7.8125),五钱则是 15.625 克(31.25÷2 = 15.625)。生川乌头、生附子、生南星均为毒性较强的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降低毒性。在现代临床中,使用这些药物时会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生木香有行气止痛等作用,生姜可和胃止呕、解部分药物毒性。即使用生川乌头和生附子各 15.625 克(需去掉皮和脐部),生南星 31.25 克,生木香 7.8125 克。每次服用时,取 15.625 克的上述混合药材,再加上十片生姜,用适量的水煎煮成一盏(古代一盏的容量没有精确的统一标准,大致可理解为相当于现在的一小碗左右),放温后服用,以达到治疗中风痰厥的目的。但现代对于中风痰厥的治疗会结合西医急救措施等综合处理。
四十七、华佗治中风痰壅神方
中风痰壅是指中风后出现痰液堵塞气道,导致呼吸不畅等症状。华佗给出的治疗方法是:旋复花(洗净、焙干)为末,蜜为丸大如梧子,卧时茶下五丸至七丸或十丸。
【解析与调整】此方主要使用旋复花,将其洗净并焙干后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将药粉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旋复花有降气化痰等功效。在睡觉前,用茶送服五颗到七颗,或者十颗这样的药丸,通过旋复花化痰等功效来缓解中风痰壅的症状。这种服用方式相对较为合理,但对于严重的中风痰壅,可能还需要配合吸痰等西医治疗手段。
四十八、华佗治中风气厥神方
中风气厥的症状与中风痰厥有相似之处,治法略同于中风痰厥,可根据具体病情略为加减药物。
【解析与调整】也就是说,在治疗中风气厥时,可以参考中风痰厥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但由于病症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的种类或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具体的加减需要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不能随意自行调整。
四十九、华佗治中风发热神方
中风发热是指中风患者同时伴有发热的症状。针对这一情况,华佗的治疗药方为:大戟、苦参各四两,用白醋浆一斗煮沸洗之。
【解析与调整】按照重量单位换算,一两约为 31.25 克,四两则约为 125 克(31.25x4 = 125)。即使用大戟和苦参各 125 克,再取一斗白醋浆(古代一斗约等于
毫升),将药物放入白醋浆中煮沸后,用其来清洗身体,通过这种外治的方法来改善中风发热的症状。大戟有毒性,外用时也需注意皮肤是否有过敏等反应。现代对于中风发热会先明确发热原因,如感染等,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抗感染等治疗,此方法可作为辅助手段。
五十、华佗治中风掣痛神方
凡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即身体出现抽掣疼痛、感觉麻木且疼痛部位不固定的情况,这在中风患者中较为常见。华佗的治疗方法是:取干艾叶一纠许丸之,纳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着甑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
【解析与调整】此方法是取适量的干艾叶(“一纠许”是一种大概的数量描述,可理解为一把左右),将其揉成药丸形状,放入瓦甑(古代的一种蒸食或制药的器具)下方,把瓦甑其余的孔都堵塞住,只留下一个孔。然后将疼痛的部位对着瓦甑留下的那个孔,点燃艾叶进行熏蒸,通过艾叶的温热和药力,来缓解中风掣痛的症状,据说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见效。艾叶有温经散寒等作用,这种外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疼痛,但对于严重的疼痛可能效果有限,现代也可结合针灸、理疗等方法综合治疗。
五十一、华佗治中风腹痛神方
中风患者有时会出现腹痛的症状,华佗的治疗方法是:取盐半斤,熬令尽,着口中饮热汤二升,得便,吐愈。
【解析与调整】按照换算,1 斤约为 500 克,半斤就是 250 克。即取 250 克盐,进行炒制,直到盐变得干燥。然后将炒好的盐放入口中,再饮用约 4000 毫升(古代一升约为 2000 毫升,二升即 4000 毫升)的热汤。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患者排便或呕吐,从而使腹痛症状得到缓解和治愈。这种方法原理可能是利用盐的温热刺激和大量饮水促进肠胃蠕动,但对于腹痛原因不明的情况,应先明确诊断,避免盲目催吐或导泻,以免加重病情。
五十二、华佗治中风角弓反张神方
中风角弓反张是指中风后患者身体向后弯曲,形如弓状,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华佗的治疗药方为:鸡屎二升,大豆一升,防风三两。以水三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纳豆、鸡屎二味,熬之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用防风汁和,分为再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衣覆取汗,忌风。
【解析与调整】这里涉及到多种单位,按照换算,一两约为 31.25 克,三两防风约为 93.75 克(31.25x3 = 93.75)。古代一升约为 2000 毫升,所以二升鸡屎约为 4000 毫升,一升大豆约为 2000 毫升,三升水约为 6000 毫升,二升酒约为 4000 毫升,三合汁约为 600 毫升(1 升 = 10 合,所以 3 合为 600 毫升)。鸡屎在古代医方中有时被使用,认为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现代应用较少。具体的做法是,用 6000 毫升的水先煮 93.75 克的防风,煮取 600 毫升的防风汁。接着将 4000 毫升的鸡屎和 2000 毫升的大豆放入锅中,翻炒至呈现黄赤色,再用 4000 毫升的酒浇淋在上面,去掉药渣。最后将煮好的防风汁与上述处理后的混合物混合均匀,分两次服用。两次服用的间隔时间大概是一个人步行六、七里路所需的时间(古代的里和现代的长度单位有所不同,大致可理解为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间隔)。服用后用衣物覆盖身体,使身体出汗,同时要避免吹风,以此来治疗中风角弓反张的症状。但中风角弓反张是严重病症,现代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急救和治疗措施。
五十三、华佗治中风口眼喎斜方
中风口眼喎斜是指中风后出现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外观和口腔功能。华佗的治疗方法是:皂角末、陈醋调涂口上。右喎涂右,左喎涂左,俟干即换,类或以生乌头,青矾嘀鼻亦效。
【解析与调整】此方法是将皂角研磨成粉末,然后用陈醋将其调成糊状,涂抹在口部。如果是右侧口眼歪斜,就涂抹在右侧;左侧口眼歪斜,则涂抹在左侧。等药糊干燥后就更换新的。另外,类似的还可以用生乌头和青矾研磨成粉末后,滴入鼻中,据说也有一定的效果,通过这种内外兼治的方式来改善中风口眼喎斜的症状。生乌头有毒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青矾也有一定毒性,现代对于口眼喎斜多采用针灸、理疗等方法,外用药物也会选择更安全的药物。
五十四、华佗治中风颈项直硬神方
中风颈项直硬,此症是由肝肾受风寒所致,表现为中风后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华佗的治疗药方为:将宣木瓜去瓤,入乳香、没药于其中,以线缚定,饭锅上蒸三、四次,研成膏,人生地黄汁,热酒冲服。
【解析与调整】宣木瓜是一种中药材,将其内部的瓤去除后,把乳香和没药放入木瓜内部,用线将木瓜捆绑固定好,放在饭锅上反复蒸三到四次。蒸好后将其研磨成膏状,再加入生地黄汁,最后用热酒送服。宣木瓜有祛湿通络等作用,乳香、没药有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生地黄汁可滋阴,热酒可行药势。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来驱散肝肾的风寒,缓解中风颈项直硬的症状。但对于严重的颈项僵硬,可能还需要结合按摩、牵引等物理治疗方法。
五十五、华佗治中风手足不逐神方
中风手足不逐是指中风后出现手足不能随意活动、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华佗的治疗药方为:白术,地骨皮,荆实各五升,菊花三升。以水三石,煮取一石五斗,去滓,澄清取汁。酿米二石,用曲如常法, 以酒熟随量饮之,常取半醉,勿令至吐。
【解析与调整】这里涉及到较多的容积单位,古代一石约等于 10 斗,1 斗约等于
毫升。所以五升白术、地骨皮、荆实分别约为
毫升,三升菊花约为 6000 毫升,三石水约为
毫升(3x10x = ),一石五斗水约为
毫升(1.5x10x = ),二石米约为
毫升(2x10x = )。具体做法是,用
毫升的水煮
毫升的白术、 毫升的地骨皮、 毫升的荆实和 6000 毫升的菊花,煮至剩余
毫升,去掉药渣,将药汁澄清。然后用
毫升的米,按照常规酿酒的方法加入酒曲进行酿造。等酒酿成后,根据个人的酒量适量饮用,以喝到半醉为宜,不要喝到呕吐的程度。这种药酒可能有一定的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等作用,但对于中风手足不遂的治疗,现代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药酒可作为辅助。
五十六、华佗治中风半身不遂神方
中风半身不遂是指中风后身体一侧肢体不能正常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华佗的治疗药方为:独活四两,桂心五两,生葛根八两,炙甘草、防风、当归各二两,芍药、附子各一两(炮),半夏一升(洗) 。上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眼,日三,大验。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羊肉、饧。
【解析与调整】按照重量单位换算,一两约为 31.25 克,所以四两独活约为 125 克(31.25x4 = 125),五两桂心约为 156.25 克(31.25x5 = 156.25),八两生葛根约为 250 克(31.25x8 = 250),二两炙甘草、防风、当归各约为 62.5 克(31.25x2 = 62.5),一两芍药、附子(炮制后)各约为 31.25 克。古代一升约为 2000 毫升,所以一升半夏(需洗净)约为 2000 毫升。古代一斗约为
毫升,即使用
毫升的水煮上述药材,煮至剩余 6000 毫升(古代一升约为 2000 毫升,三升即 6000 毫升),将煮好的药汁分三次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据说这个药方效果显着,但在服用期间要忌吃海藻、菘菜(即白菜)、生葱、猪肉、羊肉、饧(一种糖)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独活、防风等有祛风除湿通络作用,桂心、当归等可温通气血,附子温阳,炙甘草调和诸药,半夏化痰。但现代对于中风半身不遂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药物、康复、护理等多方面。
五十七、华佗治五癫神方
癫病有五种类型:一是阳癫,发作时患者如同死人一般,还会出现遗尿的情况,过一会儿才会缓解;二是阴癫,是因为在刚出生的时候,脐部的疮口还没有愈合,却频繁地洗澡,因此而得上这种病;三是风癫,发作时眼睛会不自觉地相互牵引,肢体抽搐、僵硬,还会发出类似羊叫的声音,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后才会缓解,这是由于发热出汗时受风,又加上房室过度、醉酒后暴饮暴食,导致心气受压,出现气短、心悸等情况而引发的;四是湿癫,发作时会感到眉头痛,身体沉重,在身体发热的时候洗头发,湿气郁结在脑部,汗还没止住就可能引发这种病;五是马癫,发作时眼睛上翻、口部紧闭,手脚相互牵引,全身发热,是因为小时候体内风气与脑热不调和而得的病。下面这个药方,任何一种癫病症状都可以使用。
药方使用:铜青、雄黄、空青、东门上鸡头、水银各一两, 猪苓、茯苓、人参、白芷、石长生、白敛、白薇各二两,卷柏、乌扇各半两,硫黄一两半。将以上这些药材都研磨成粉末,然后用青年猪胆调和,放入铜制的容器中,在装有五斗大豆的甑(古代的一种蒸制器具)中进行蒸制。等药制作完成后,把药搓成像麻子(麻的种子,体积较小)一样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的剂量,推测可能是三十颗药丸(原文“每服三十九”表述可能有误,合理推测应为“每服三十丸”或其他合适数量,具体服用数量请遵专业中医师指导),每天白天服用两次,夜晚服用一次。
按:这个药方中开头和结尾有很多金石类的药材,比较适合在西北地区使用。因为在大江以南的地区,水土较为柔弱,人们的体质大多比较虚弱,不太适合使用这个药方。常常有使用乌蝎、六君子汤、鹿茸、八味地黄丸等药方取得治疗效果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这个药方对所有地区和体质的患者都适用。
在这段关于华佗治五癫神方的内容中,孙思邈注的部分对药方的适用地域(如指出更宜于西北,不太适合大江以南地区)以及不同体质和地域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效药方(如提到乌蝎、六君子汤、鹿茸、八味地黄丸等)进行了说明,是孙思邈基于自己的医学知识、经验和认知,对该药方所做的补充解释和建议,能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