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小岳:(微笑上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小岳,旁边这位,是我的搭档老孙。
老孙:(拱手示意)诶,是我,好久不见啦,各位。
小岳:老孙呐,我最近研究那《黄帝内经》,可太有意思了,尤其是里面的《灵枢·官能》篇。
老孙:哟,这我可得听听,《黄帝内经》可是中医经典,这《灵枢·官能》都讲啥了?
小岳:这里面黄帝问岐伯关于九针的事儿,您听听这原文啊,“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
老孙:(挠挠头)这说的啥呀,太文绉绉了,你给讲讲。
小岳:简单说呢,就是黄帝跟岐伯说,我听你讲九针的知识太多了,我整理成系统理论,现在讲给你听,要是不对,你就告诉我,咱修正它,好传给后人,而且这高深理论得传给合适的人,不合适的可不能说。您瞧瞧,黄帝这多谨慎。
老孙:(点头)是够严谨的,那岐伯咋回的?
小岳: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就行礼再拜,说要聆听圣明君王倡导的理论。接着黄帝就开始说用针的关键啦。
小岳:(清了清嗓子,模仿古人语气)“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
老孙:(一脸懵)这又是啥意思?
小岳:这就是说用针治病,得知道脏腑形气在身体啥位置,分清阴阳表里,了解十二经脉气血多少、运行顺逆,还有血气出入会合的穴位,这样才能根据这些情况治病。您想啊,这就跟咱们找东西似的,得知道东西在哪,才能找得到不是?
老孙:(笑)嘿,你这比喻还挺形象。那后面呢?
小岳:后面还说要懂得解结聚,知道补虚泻实,了解各经脉精气上下交通的气穴,明白经脉和四海的连接通路,观察疾病位置、症状,还要根据病邪侵袭的气血输注处选穴位,调理气机,掌握经络和支络会合的地方 。(掰着手指数)您听听,这用针讲究可太多了。
老孙:(惊叹)好家伙,这学针灸得费老劲了,太难记了。
小岳:可不是嘛,后面还有呢,“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 。”
老孙:(无奈)你行行好,赶紧翻译翻译。
小岳:要是有寒热交争的情况,得参合症状调治;虚实证疑似的,得根据经脉盛衰疏通;左右不协调,就用特定手法调治;明白病情顺逆,就知道能不能治。就好比您开车,得知道路况是顺行还是逆行,才能决定咋走。
老孙:(被逗笑)你这都扯到开车上去了,不过还真有点道理。
下篇
小岳:(接着上篇的话题)上次说到黄帝讲用针关键,这次接着来,还有好多讲究呢。
老孙:(好奇)还有啥,你快讲讲,我这好奇心都被你勾起来了。
小岳:(兴致勃勃)“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 这是说要明白手足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功能,根据虚实病情用疾徐针法,经气运行也有规律,人体阴阳和五行相合,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水谷 。
老孙:(皱着眉思考)这五输穴可太复杂了,记不住。
小岳:(笑着安慰)您别着急,听我慢慢说。就像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节奏,这五输穴也一样,各有各的作用。比如这井穴,就像生命的源头,荥穴呢,像刚流淌的小河水,有活力。
老孙:(哭笑不得)你这联想还挺丰富,把穴位和人生都联系上了。
小岳:再往后,“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意思是四季八节之风有阴阳,人的面部和阴阳五行相应,五脏六腑的病能从面部色部看出来,观察疼痛部位和面部颜色,能知道疾病的寒温、在哪条经脉 。
老孙:(惊讶)这么神奇?看脸就能知道生病啦?
小岳:(一本正经)是有这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得结合其他诊断。就像您看一个人,光看脸能知道他心情好坏,但深入了解还得听他说话,看他做事。这中医诊断也是综合判断 。
小岳:还有呢,“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审察皮肤情况能知道病痛,了解膈上下脏器,明确经脉规律再进针,正气不足就少取穴、慢进针、久留针 。
老孙:(点头)听起来这针灸大夫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啥都得懂。
小岳:没错,后面还说治病方法呢,“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
老孙:(赶紧追问)这又咋理解?
小岳:上部有大热,就用推热下行的针法;病从下往上发展,就引导病邪出去;先发病的先治。体表有大寒,留针补阳;寒邪入里,从合穴泻寒 。就像家里进贼了,从哪进来的,咱就从哪把它赶出去。
老孙:(被逗得哈哈大笑)你这比方真绝了,把中医讲得这么有意思。
小岳:(笑着总结)所以说,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这《灵枢·官能》里学问可多了,咱们得好好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
老孙:(赞同)确实,今天听你讲,真是长见识了,以后还得跟你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