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碑
第一章 银镯子
1937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皖南山区青石沟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李家的茅草屋里传来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
\"是个带把儿的!\"接生婆用破布包裹着新生儿,对虚弱不堪的产妇说,\"陈嫂子,你给取个名儿吧。\"
脸色苍白的陈氏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轻声道:\"就叫德山吧,盼他像大山一样厚德载物。\"
这个在战火纷飞年代出生的男孩,不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遥远的战场上与日寇厮杀,更不会知道这一生他将与脚下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李德山五岁那年,村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带来一个木盒子和一张泛黄的纸。母亲接过木盒子时,双手抖得像风中的枯叶。等人走后,小德山看见母亲抱着木盒子哭了一整夜。第二天,母亲指着木盒子对他说:\"你爹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1949年冬天,青石沟迎来了第一支解放军工作队。十二岁的李德山挤在人群里,仰头看着台上讲话的军官。那人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乡亲们,新中国成立了!从今往后,咱们穷人要翻身做主人了!\"
\"娘,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回家的路上,李德山兴奋地说。母亲摸摸他的头:\"好孩子,有志向。记住,做人要像你爹一样正直。\"
1953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有人偷了公社仓库的粮食,唯独李家母子宁可挖野菜充饥也不动公家一粒粮。饿得头晕眼花的李德山问母亲:\"咱为啥不能拿点?都快饿死了。\"
母亲严肃地说:\"宁可饿死,也不拿公家一粒粮。这是做人的骨气!\"这句话,李德山记了一辈子。
1955年征兵的消息传到青石沟时,李德山正在地里锄草。他扔下锄头就往家跑,进门就喊:\"娘,我要参军!\"
母亲没有立即回答,只是默默地拆开家里唯一的一床棉被。煤油灯下,她佝偻着身子,一针一线地缝制着一件厚实的棉袄。天蒙蒙亮时,她把棉袄递给整装待发的儿子:\"山里冷,带上这个。\"
李德山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响头:\"娘,等我回来,一定让您过上好日子!\"
第二章 洪水中的誓言
军营的生活艰苦而充实。李德山因表现优异被分配到工程兵部队,每天除了军事训练,还要学习文化知识。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认字,常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到深夜。
1958年夏天,长江流域连降暴雨,多地告急。李德山所在的连队奉命前往安庆段抢险。到达现场时,堤坝已经出现多处管涌,情况万分危急。
\"共产党员跟我上!\"连长一声令下,李德山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洪水中。他和战友们手挽手组成人墙,用身体减缓水流对堤坝的冲击,其他人则抓紧时间填沙袋加固。
七天七夜,李德山的双脚泡在泥水里,脚趾间已经溃烂化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卫生员强行把他拉到医务室,他却说:\"我从小在水边长大,这点伤不碍事。\"简单包扎后,他又回到了抢险一线。
第八天凌晨,险情终于得到控制。筋疲力尽的李德山瘫坐在泥泞的堤坝上,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突然想起离家时母亲在晨光中的身影。就在这时,连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团里决定给你记三等功!\"
庆功会上,指导员找到李德山:\"小李,组织上考虑发展你入党,你愿意吗?\"
李德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点头。入党宣誓那天,面对鲜红的党旗,他庄重地举起右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言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回荡,也永远刻在了他的心里。
1960年,李德山退伍返乡。县民政局的干部看着他的档案说:\"三等功啊,可以安排你去县供销社工作。\"
\"谢谢组织关心,\"李德山诚恳地说,\"但我还是想回青石沟。\"
干部不解:\"那可是个穷山沟啊!\"
\"正因为穷,才更需要人建设。\"李德山回答得斩钉截铁。
回村那天,远远望见自家低矮的茅草屋,李德山的眼眶湿润了。三年不见,母亲的背更驼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看到他回来,母亲颤巍巍地从灶台端出一碗荷包蛋:\"趁热吃,娘特意给你留的。\"
当晚,村里老支书赵大山拄着拐杖来了。老人抽着旱烟,眯着眼打量这个穿着褪色军装的年轻人:\"听说你在部队立了功?咋不留在县城吃公家饭?\"
李德山给老人斟上粗茶:\"赵叔,我是青石沟养大的,现在该回来报效家乡了。\"
老支书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咳嗽了几声,突然说:\"下个月村支部改选,我推荐你当支委,你可愿意?\"
第三章 洪水中的抉择
1962年秋,老支书赵大山病逝。葬礼上,公社书记宣布由李德山接任村支书。那一年,他25岁,是周边几个村最年轻的支部书记。
上任第三天,暴雨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连续三天的倾盆大雨导致山洪暴发,青龙涧水位暴涨,眼看就要漫过堤岸。
李德山连夜组织党员和青壮年抢险。他自己站在最危险的缺口处,一袋接一袋地传递沙袋。洪水夹杂着树枝石块冲击着他的身体,有几次差点把他冲倒。
\"李书记,太危险了!换个人吧!\"有村民喊道。
\"我是支书,也是党员,这里就该我上!\"李德山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继续奋战。
天亮时分,洪水终于退去。李德山却因体力透支和失温,昏倒在堤坝上。村民们用门板把他抬回家,妻子王秀兰含着泪给他换上干衣服,发现他腿上被石块划出的伤口已经泡得发白。
三天后,李德山勉强能下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查看受灾情况。望着被冲毁的农田和倒塌的房屋,他眉头紧锁:\"这样年年抗洪不是办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晚的支部会议上,李德山提出了修建水库的想法。支委们面面相觑,会计老周直接反对:\"修水库?钱从哪来?技术从哪来?咱们村连个像样的石匠都没有!\"
\"我考察过了,\"李德山展开一张手绘的草图,\"青龙涧上游有个天然峡谷,最适合建坝。石料山上就有,劳力咱们自己出。县水利局答应派技术员指导。\"
妇女主任王婶担忧地说:\"这可是大工程,万一失败了...\"
\"失败了责任我担!\"李德山斩钉截铁地说,\"但不能因为怕失败就不干。想想每年被洪水冲走的庄稼,想想那些无家可归的乡亲!\"
会议开到深夜,最终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修建水库的决议。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村民代表大会上,反对声此起彼伏。
\"年轻人就是异想天开!\"村里最年长的赵老爷子用拐杖敲着地面,\"老祖宗在这儿住了几百年,也没见谁修过水库!\"
村民赵有财阴阳怪气地说:\"李支书是想搞政绩工程吧?到时候劳民伤财,拍拍屁股走人了事!\"
李德山没有动怒,他平静地说:\"我李德山以党性保证,水库一天不建成,我一天不离开工地。如果失败了,我辞职谢罪!\"
为了筹措资金,李德山变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猪,又翻出母亲传下来的一对银镯子。妻子王秀兰急得直跺脚:\"这是娘留给咱闺女的嫁妆啊!\"
李德山握紧妻子的手:\"等水库修好了,村富了,我给闺女打更好的。\"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王秀兰最终含泪点了点头。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捐钱捐物。就连最反对的赵有财,也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情不愿地捐了五块钱。
1963年冬至那天,青石沟水库工程正式开工。没有机械,全靠肩挑背扛;没有技术,就边干边学。李德山身先士卒,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双手磨出了血泡,结成厚厚的老茧;脸庞被山风吹得皲裂,却始终面带笑容。
第四章 人墙
1964年夏天,水库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连续的高温作业让许多村民疲惫不堪,进度明显放缓。李德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天中午,他召集全体党员开会:\"同志们,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我提议成立党员突击队,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当天下午,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在了工地最高处。十多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承担了最危险的悬崖爆破和巨石搬运工作。村民们看到支书和党员们冲锋在前,干劲又上来了。
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七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青石沟。刚刚建到一半的堤坝在洪水冲击下岌岌可危。
\"快!沙袋!\"李德山大喊一声,第一个跳入湍急的水流中。十几个党员和青年紧随其后,手挽手筑起一道人墙,为后方运送沙袋争取时间。
洪水夹杂着树枝石块冲击着他们的身体。李德山的腰部被一块浮木重重撞了一下,疼得他眼前发黑,但他咬紧牙关没有松手。
\"李书记,你受伤了,快上去!\"村民周铁柱喊道。
\"没事!坚持住!\"李德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坝在人在!\"
整整三个小时,他们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坚持着。当最后一个沙袋堵住缺口时,李德山终于支撑不住,瘫倒在泥水中。
村民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回家。王秀兰解开他的衣服,发现腰部已经淤青了一大片,腿上还有几道被石块划出的伤口。她一边抹泪一边给他擦洗伤口:\"你不要命了?\"
李德山虚弱地笑笑:\"水库是全村人的命根子,值得拼命。\"
第二天一早,高烧不退的李德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村民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这是部队教我的。\"
这件事后,连最反对修建??库的赵有财都改变了态度。他私下对别人说:\"李支书是真心为村里好,我服了。\"
1965年秋天,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战,青石沟水库终于建成。蓄水那天,全村老少都来到坝上。当闸门缓缓开启,清澈的山泉水奔涌而出时,许多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
赵老爷子颤巍巍地走到李德山面前,深深鞠了一躬:\"李支书,老汉我错了。你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啊!\"
李德山连忙扶住老人:\"赵爷爷,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他转身对村民们说,\"从今往后,咱们再也不用怕旱怕涝了!\"
当晚,李德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发现桌上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妻子笑着说:\"今天杀猪的送来肉,说是感谢你带领大家修水库。\"
李德山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突然哽咽了:\"要是娘能看到这一天,该多好啊...\"
第五章 油茶花开
水库建成后,李德山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村民开凿水渠,把旱地改造成水田。粮食产量连年增长,青石沟破天荒地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还第一次有了余粮。
但李德山并不满足于此。一次去县里开会,他听说油茶的经济价值很高,适合山区种植。回来后,他立即组织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
\"种油茶?那得多少年才能见效?\"村民大会上,又有人提出质疑。这次带头反对的是周铁柱,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还不如多种点玉米实在!\"
李德山耐心解释:\"咱们这山坡地种庄稼产量低,但适合种油茶。油茶耐旱,管理简单,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三倍!\"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李德山决定先搞试点。他带头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开辟了五亩油茶园,每天起早贪黑地照料。妻子王秀兰虽然心疼丈夫,但也全力支持,经常提着饭菜到山上陪他一起干活。
1968年春天,李德山家的油茶第一次开花。洁白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美丽极了。他特意请来县里的技术员给村民讲解油茶种植技术。
\"大家看,\"技术员指着油茶花说,\"这种植物浑身是宝。果实榨油,茶枯能做肥料,连叶子都能入药。\"
周铁柱挤到前面,狐疑地问:\"真能卖那么多钱?不会是骗人的吧?\"
技术员笑了:\"不信你可以去县供销社问问收购价。\"
在事实面前,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种植油茶。李德山组织成立了油茶种植互助组,经验丰富的帮新手,技术好的带差的。到1970年,青石沟的油茶面积已经达到两百多亩。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油茶果丰收后,销路成了难题。县供销社收购量有限,大量油茶果堆在仓库里,眼看就要变质。
李德山背着干粮,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县里求助。被供销社拒绝后,他没有气馁,转而想到办榨油坊。\"咱们自己加工,利润更高。\"他说干就干,带领村民建起了村办榨油厂。
建厂需要资金,李德山再次带头捐出全部积蓄。有人劝他:\"李书记,你家也不宽裕,留点钱给孩子们上学吧。\"他摇摇头:\"厂子办好了,全村的孩子都能上好学。\"
为了购买设备,他三番五次跑县里申请贷款。有一次,他在县政府门口等了一整天,终于感动了主管领导。\"就冲你这股劲,这贷款我批了!\"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
1972年秋天,青石沟榨油厂正式投产。李德山亲自上阵,和技术员一起调试设备。第一桶茶油出炉那天,整个村子都飘着诱人的香气。村民们轮流品尝,纷纷竖起大拇指:\"真香!比供销社卖的强多了!\"
李德山没有沉浸在喜悦中,立即着手解决销售问题。他带着样品跑遍了县里的饭店和机关食堂,甚至跑到邻县推销。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诚恳的态度,青石沟茶油很快打开了销路。
1975年,村里第一次有了可观的集体收入。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李德山提议首先用于修建村小学。\"再穷不能穷教育。\"他说。新校舍落成那天,他站在简陋的主席台上,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第六章 诱惑与坚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石沟时,李德山已经当了近二十年村支书。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水库保证了灌溉,油茶产业带来了稳定收入,村办企业蒸蒸日上。
1983年春天,一个西装革履的外地老板找到李德山。\"李书记,久仰大名啊!\"来人递上精美的名片,\"我是省城绿野公司的张总,想跟您谈笔大生意。\"
原来,这个张老板看中了青石沟的山林资源,想承包开发旅游度假区。谈话间,他悄悄塞给李德山一个厚厚的信封:\"一点小意思,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李德山脸色一沉,把信封推了回去:\"张老板,村里的资源是集体的,要开发也得公开招标,让全体村民受益。\"
张老板不以为然地笑了:\"李书记,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死板?别的村干部早就...\"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李德山站起身,\"送客!\"
事后,李德山在党员大会上通报了这件事。他严肃地说:\"咱们共产党员,手要干净,心要正。改革开放是好政策,但不能成为以权谋私的借口!\"
这件事传开后,村民对李德山更加敬重。就连曾经反对他的周铁柱,现在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李支书,\"周铁柱感慨地说,\"我现在才明白,你是真心为村里好。\"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李德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村里账目每月公开,集体收入的使用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他自己家里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住的还是祖传的老房子,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是女儿工作后给他买的。
1985年,村里通了电。李德山站在崭新的电线杆下,看着家家户户亮起的电灯,想起母亲生前用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不禁潸然泪下。\"娘,您看到了吗?村里有电了...\"
第七章 父亲的愧疚
1990年夏天,李德山的女儿李娟突发高烧,县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需要转往省城大医院治疗。
当时正值村里修建通往外界的公路关键期,李德山作为总指挥,每天都要处理各种问题。\"爸,你去忙村里的事吧,我能照顾好自己。\"懂事的女儿这样说。
妻子王秀兰独自带着女儿去省城。医院床位紧张,她就在走廊的长椅上睡了半个月。当女儿病情终于稳定时,她给村里打了个电话。
\"娟儿好些了吗?\"电话那头,李德山的声音充满愧疚。
\"好多了,医生说再观察几天就能出院。\"王秀兰顿了顿,\"你那边工程还顺利吗?\"
\"正在铺最后一段路面...\"李德山的声音低了下去,\"秀兰,我对不住你们娘俩...\"
\"别说这些,\"王秀兰打断他,\"村里的事要紧。娟儿知道你忙,不会怪你的。\"
挂断电话,王秀兰转身看见女儿正望着窗外发呆。\"妈,我想爸爸了。\"18岁的李娟轻声说。
这件事成为李德山心中永远的愧疚。公路通车那天,全村欢庆。李德山站在新铺的柏油路上,看着第一辆开进村的大客车,却没有丝毫喜悦。他在想,如果这条路早点修通,女儿看病就不会那么难了。
晚上回到家,已经出院的李娟端出一碗热汤面:\"爸,趁热吃。\"李德山接过碗,发现女儿的手腕上还留着输液的针眼。
\"娟儿,爸对不起你...\"这个在洪水中毫不退缩的硬汉,此刻声音哽咽。
李娟摇摇头:\"爸,我以你为荣。你是全村人的好书记,也是我的好爸爸。\"
1995年,李娟大学毕业。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青石沟小学任教。\"爸,我要像你一样,为家乡做点贡献。\"她对父亲说。
看着女儿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李德山感到无比欣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延续,精神的传承。
第八章 永恒的丰碑
2002年,65岁的李德山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镇里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授予他\"功勋村支书\"的称号。
\"我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他在发言中说,\"只要村里需要,我随时愿意出力。\"
退休后的李德山确实闲不下来。新支书遇到难题,总爱来请教他;村民有矛盾,也愿意找他调解。他还主动承担了村史编写工作,经常带着老花镜,在灯下记录青石沟的变迁。
2015年,青石沟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已经78岁的李德山作为老支书代表上台领奖。看着台下村民自豪的笑脸,他想起五十多年前自己刚回村时的情景,恍如隔世。
晚年的李德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水库大坝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回想这一生的风风雨雨。水库边的石碑上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但村民们都说,李德山本人就是立在大家心中的一座丰碑。
2023年春天,86岁的李德山病倒了。住院期间,镇领导来看望他,问有什么要求。他虚弱地说:\"村小学那几间危房,得抓紧改造...孩子们的安全马虎不得...\"
临终前,他把毕生积蓄20万元捐给了村教育基金。\"我这一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但我不后悔...\"这是他对守在床前的妻子和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
李德山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了青石沟水库。下葬那天,自发前来送行的村民排成长队。镇党委书记在追悼会上说:\"李德山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如今,青石沟水库依然碧波荡漾,岸边的油茶林郁郁葱葱。村民们路过水库时,总会不自觉地望向大坝,仿佛那个身材瘦削、面容坚毅的老支书还在那里,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而那座刻着\"饮水思源\"的石碑旁,不知何时多了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写着简单的三个字:\"民心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