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徐文俊第一次真正进入古代人的书房。
范夫子私塾的书房此时在徐文俊心中不算书房,为数不多的书籍都是与科举相关,就这么摆放在书案之上,办公室的性质大于书房。
而李县令的书房内两个沉木书架一格格摆满各种书籍,墙壁上挂满篇幅不一的书画,墨迹灵动。
书房居中一古朴书案,笔架横陈,砚台墨锭,墨香幽沉。
书案旁立着一白釉画瓶,瓶身饱满,瓶颈细长,插满卷轴。
窗边一矮榻,锦缎素静,古铜香炉袅袅升腾,与窗外的桃花相映,让人心神安宁。
徐文俊脑中冒出一幅画面,一风度翩翩的文人,斜倚矮榻,窗边捧卷静读,香烟袅袅,窗外桃花幽香,好一幅「仕子捧卷图」。
可惜了此书房的主人是个大腹便便的胖子,此时徐文俊便和大胖子分坐榻上。
千字文和大学的基础知识考核自然难不倒徐文俊,记忆而已,李县令一番考核就看出徐文俊的根基打的不错。
“可有学习作诗?”
“才刚接触作诗,学习了基本的平仄押韵对仗,现在夫子正让我多背诵诗词,小子还没能力作诗。”
也是,作诗不比读书,死记硬背不行,没一定的文采底蕴加上悟性难以成诗。
李县令有些惋惜,蒙学太晚啊!
早两年蒙学的话以徐文俊的聪慧想必已经能够成诗,作诗可是神童扬名最快的方式。
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李县令迫切想将徐文俊的神童之名扬出去。
“既然已经学习了平仄押韵,你夫子教过对子吧?我来考你几个对子。”
私塾教了诗词写作规则,还不能作诗之前,会对对子练练手,文人聚会也喜欢对对子较量一番。
“请您出题。”徐文俊恭敬道。
李县令张口就来。
“青山伴绿水。”
最基础的对子,徐文俊不用思考。
“翠柳依红花。”
“春风吹大地。”
“旭日照高天。”
“行,那我上点难度。”
李县令稍稍思索。
“风摇竹影千竿翠。”
“雨润荷香十里清。”
“不错啊!”
李县令见徐文俊几乎不用思考就顺利对上,夸了一句,然后视线落在书案上瞥见了文房四宝,一个对子脑海里浮现。
“篆隶楷行皆入韵。”
实在话,确实难度不高,徐文俊基本还是秒回。
“诗词歌赋尽含情。”
李县令本意简单试探下,毕竟徐文俊学习时间太短,想着这些能回答上也算可以。
但不经思索便能从容答出,徐文俊的表现已经超过了他的心理预期。
李县令打算出个难点的,只是一时之间脑中也没有成熟的对子,于是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不一会就抬头念道。
“梅香入墨,瘦骨嶙峋书劲节。”
这么短的时间也想不到多大难度的。
真心不难,有“梅香”想到“竹影”很简单,既然有“竹”那么自然“虚怀若谷”。
徐文俊还是没花多少思考的时间,微一沉吟便接上了。
“竹影摇笺,虚怀若谷写高风。”
此对子一对上,李县令知道徐文俊在诗词方面的基础已经完全没问题。
遇上合适的时机,一些感悟,作出诗词来也不成问题,八岁成诗的神童不多啊!
早些年朝廷设立了童子试,最大限度的培养早慧孩童,年龄限制在十二岁以下。
这可以算是最快的入仕捷径,一时间各地神童频出,诸多七岁作文,八岁成诗的神童。
结果这些神童通过考试,拿到台面来却发现鱼龙混杂,参差不齐。
甚至许多神童年龄不实,朝廷没两年便叫停了,但民间对神童的吹捧热度还依然在。
可惜徐文俊表示了现在还没能力作诗,李县令转念一想,今年也才年初,到年尾能作出诗来不也还是八岁成诗么?
要说开始是想着徐文俊有个神童身份,让自己在本县文教方面也有所建树,到现在未尝不是掺杂了一丝爱才之心。
而且现在通过了解徐文俊,关于曲辕犁往上递的文书也知道该如何写了。
“小小年纪基础牢固,想必不久就能作出诗词,本县也起了爱才之心。”
“你可愿意入县学?”
徐文俊一听心头狂喜,这可真是及时雨啊!
范夫子建议另寻名师,可这小小容县之地又哪来大儒名仕?
通常一县之地的官学就代表着最好的教育资源,最高的文化程度。
要考进官学难度是相当大,四书五经的理解,策论时务,诗赋杂文,帖经等等都需要熟练掌握。
学子们都是尽力想考进官学,只是无奈门槛太高,对学识、年龄都有要求。
官学学生也有数量限制,容县这等小县也就二十个名额。
本地官员之后可以直接入县学,本地名望有推荐名额,部分商贾之后也可交钱进入。
说是任何学子都可考入县学,可实际县学里面难看到普通农家子弟。
进入官学好处就太多了,县学的博士都是知识渊博之士,常年致力于教学,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不是外面私塾的夫子可比。
县学毕竟官方身份,能第一时间了解朝廷政策、考官任免、时事事件等信息,这些又是科举最需要了解的。
最重要的好处是不论是县学、府学这两级官学,毕业后都是可以直接参加京城的省试,过了省试成为贡士,也就等同于入仕做官了。
徐文俊科举之路本来应该是私塾自学成才考试。
通过私塾学习,有一定把握后参加县学、府学组织的考试,也就是发解试。
考完发解试后拿到举人称号,再和县学、府学的毕业生一起参加朝廷的省试。
现在李县令给了机会,入县学后只用毕业就直接参加省试。
徐文俊马上一鞠到底,语气激动的说道。
“多谢李县令推荐,范夫子本打算让我再寻名师,但小子出身贫寒,井底之蛙,正在为此苦恼。”
“现您推荐我入县学,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小子感激至极。”
李县令见徐文俊恭敬行礼,颇为高兴,一手虚托。
“不必如此,你今日献犁本应嘉奖,本官又起了爱才之心,不忍你埋没乡野。”
“不过我也仅有推荐之权,能不能留在县学还是要靠你自己。”
徐文俊声音铿锵有力。
“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李县令推荐之恩!”
李县令继续说道。
“此时已过县学的入学时间,我推荐你进去不用考核,但今年年底的年考你要是过不了,那明年我可没办法了。”
此时离年底的年考只有不到九个月时间,即使徐文俊再如何聪慧,过目不忘,以县学正常的年考标准他也过不了,九个月仅仅能读完四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