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关键时刻,独孤月着打算不外出了,全力教导自己的关门弟子徐文俊冲刺科举备考。
这第一关就是府学的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会模仿省试,考题也都完全相同,只是由府学出题,难度上会稍稍降低一点。
华朝科举分为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
进士科考诗赋、策问、帖经等内容,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是科举中最受重视的科目,考上难度大,但朝廷所有的高官都是出自进士科。
明经科是考察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有帖经、口试、策问等考题,有通二经、三经、五经等不同级别的区分,录取人数相对较多,自然没有进士科受重视。
明法科是考律法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考试内容就是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主要是熟读安元律等各律法书籍。
明字科考文字学知识,比如对文字的识别、书写、音韵、训诂等方面的考核,考上后多是分配到各地县学府学,或者地方文字类的辅官,基本没什么上升途径。
明算科考数学知识,涵盖算术、几何、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考中会分配到需要用到算数的职位,最好也不过司天台、将作监,推算节气、日月食等,计算工程物料、工程量等,多数都是分配到地方辅助收税,或者地方官学担任算数助教。
为了前途,学子们考的多少进士科,其他科目也都被考进士科的瞧不起,徐文俊自然是考进士科。
进士科就是考诗赋、策问、贴经。
一般诗赋会有两题,策问会有三题,贴经会有十多题。
贴经是最简单的,也就是后世的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记忆,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内容,让考生填写缺失部分,以徐文俊的超强记忆力这部分不在练习的范围内。
诗赋是要求学子们根据给出的主题或情境创作诗歌、赋文,考验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在华朝诗赋是文人们极其看重的,科举中做出好的诗赋会加分不少。
而徐文俊这些年的学习也算能做出些诗赋,拿到科举中肯定不够用,以他的诗赋能力在府学中恐怕最多算个中游水平。
但他有后世的诗赋作为底气,只打算去做文抄公过关,亏得重生后的超强记忆力,后世看过的诗词都像印在脑海里,而他在后世本来就是文学爱好者,看过的诗词也多。
科举最后一项的策问是考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以此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解、治理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比如如何解决税收问题、如何应对边境安全等。
策问才是徐文俊主要的学习目标,这才是他的弱项,需要多加练习。
不过他也不怕,几十年的见识在这里,现在的人哪有他在后世见多识广,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见识和当前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做出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的考卷。
徐文俊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老师独孤月,多年的高官生涯,他对时事的把握洞彻精准,对可能成为考官的官员性情了如指掌,有他的教导徐文俊考中的几率非常大。
综合优势,徐文俊并不在意会不会考中,他在意的是如何发挥能将名次拿的更高。
就在独孤府日夜的练习试题中,时间悄悄流逝,来到了十月初。
发解试开始了,庭州城到处都是下面各县城上来考秋闱的学子,客栈都住满了。
与此同时,江南府府学的毕业考试也同时开始了,所有上科班的学子都会参加毕业考试,考中的都会去试试科举。
发解试和府学的毕业考试都会完全参考省试的考试时间和题目。
时间分为三天,第一天考诗赋,第二天考贴经,第三天考策问。
到了考试这一天,徐文俊来到明伦堂排队进考场,整个江南府府学上科甲乙班共四十名学子。
明伦堂门口设置了搜查身体的官兵,整个流程完全参照科举,虽然都是本学院学子,没有必要如此,但为了学子们提前适应省试,这一项搜查也保留在此。
徐文俊提着考篮,里面放了笔墨砚台,并无食物,每天考完可以回去,并不需要带食物。
这点和省试有区别,考省试的时候是连着考三天不能出考场,同样,现在在考发解试的学子也是三天不能出考场,对于官学的学子不用连着考三天,这点算是优待了。
经过了令人不适的搜身,徐文俊走到了自己的座位,等了没多久,所有考生都已经就座,郑博士过来训话,老生常谈,并无新意。
郑博士训完话,正式开始考试,第一天考诗赋,题目已经公示出来,有两道题目。
第一题是写赋。
终南形胜,踞京畿之畔,翠影接天,烟霞常绕。其峰峦起伏,若巨龙蜿蜒;林泉清冽,似仙籁奏鸣。今命诸生,以《望终南山赋》为题,铺陈其景,兼抒胸臆。
一道极其普通的自然景象题目,关键在于行文用词要典雅,最后借机阐叙个人理念要升华。
第二题是作诗。
华朝四海升平,万象昭苏。为彰盛世之隆,特命诸生以仄起入韵之体,赋七言诗一篇。需从山川之秀、民生之乐、邦国之盛等方面着墨,尽展太平景象,歌功颂德,文辞务须典雅,韵律务必和谐,以抒盛世豪情,显大国风范 。
又是一道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歌颂盛世的题目,作一首七言诗,这题目出的没一点新意,徐文俊不禁吐槽,完全比不上独孤月给他出的题目。
难怪考过毕业考试的学子去考科举,能上榜的也没多少,徐文俊开始了解到毕业考试比科举会简单,但没想到会简单成这样。
两道诗赋,一道写景色抒发情感,一道歌颂当今的太平盛世。
这两道题目是最制式的考试题目,不过一想各府的府学也不想把难度提的太高,否则去京城的学子太少,能上榜的机会自然更少。
能够懂得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就有了能参加科举的资格了,万一谁平时看不出成绩多好,结果一上考场题目蒙对了,或者突然开窍就上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