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放风的时候,侯本福趁监室内只有他和梁真贵在,他便告诉梁真贵:“昨晚我梦见我一个人披头散发的孤零零的走在山路上,天上阴雨绵绵,一会我又梦见自己照镜子,但是镜子里却又模糊不清。总之我的感觉很不好。不知道是什么预兆?”
梁真贵微闭双眼片刻,口中慢慢吐出来两句话:“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所有曦稀奇古怪和记得清晰的梦确实都是有预兆的。”
侯本福问:“所以我就是想请教一下你我昨晚这个梦是什么预兆?”
“你可能会开庭了,开庭对你不利。但你不必要过度担忧,会有转机的。”梁真贵若有所思道:“关键是外面一定要有人帮你拖住时间,拖得住时间就拖住了性命。”
侯本福说:“我家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关系,不过肯定还是有人在帮我跑这个事。我知道,遇到这种事,说白了就是权力和金钱斗法。我家没权也没钱,肯定斗不过对方,不过他们也不可能一手遮天吧,双方都受相应的重创才符合客观规律。”
梁真贵点点头:“是的,侯主任有这样的认识已经很不简单了,你们那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很简单,你就是出于好心劝架,结果把祸事劝到自己头上了。不划算,太不划算。”
侯本福长长叹了口气:“所以这就是命运,江成强那天的命运是该死,我那天的命运是该有祸。”
梁真贵说:“你信不信,假如你家有很大权力的人,你现在就不是杀人犯,而是见义勇为的好青年。”
侯本福哈哈一笑:“那恐怕得省部级以上的关系。我确实没那样的奢望,既然遇到对方是有权有势的人了,能保命就知足了。”
梁真贵自信的说:“保准活命,保准有后福!”
侯本福问:“老先生刚才说外面有人拖住时间是什么意思?”
梁真贵答道:“今年侯主任你是三申相残,命犯太岁,捉影遇虎,刑克上下。而明年、后年则吉星高照,贵人相助。如果不遇此一劫,明年、后年你本应得上司欣赏而重用提拔。所以我说的是,如果今年下判,只能保命,如果明年、后年下判,可能也就是十几年刑期。”
侯本福若有所悟地“哦”了一声,抱拳谢道:“多谢梁老先生指点。侯某能保住命就好。我们去放风室散散步吧。”
“侯主任,昨天的兵仙韩信的故事好像还没有讲完喏,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追回刘氏集团以后呢?”许凡兵见侯本福出放风室来,就知道他和梁真贵说完正事了,于是立即要他讲昨天没讲完的故事。
其余众人也说“对对对,大哥接到讲昨天的兵仙韩信。”
侯本福说:“你们不都在唱歌嘛,和女犯那边你一句我一句的唱得那么好听。”
曾勇和周猫儿等人也说“唱歌虽然舒服,但是听大哥讲的韩信更有意思。大哥还是给我们讲韩信。”
梁真贵也说:“说老实话,侯主任讲的韩信,我都爱听。”
侯本福见众人都要继续听他讲故事,他就欣然答应。
“昨天讲到哪里了?”侯本福问,他确实记不得讲到哪里了,因为他就没想过今天他们就要接着听。
“讲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到韩信后两人一起回刘氏集团。”
“哦哦,你们看我这记性,刚才许凡兵还在说要我接着讲萧何和韩信回到刘邦那里以后的事。好,我接着讲。”
侯本福学着说评书的架式拿只拖鞋当醒目,“啪”地拍在放风室水泥地面上:
话说那萧何萧大人白天出发一路狂追,直到月明星稀的晚上才把个兵仙韩信追上。一番威逼利诱之下,韩信总算答应和他回转汉王刘邦那里。
把韩信追回来后,韩信肯定是不愿意再去他原来那个什么“治粟校尉”的岗位去上班,他就赖在萧何给他另外安排的住处只管吃好喝好,等萧何去给他把大将军的位置谋下来。萧何既然把韩信追回来了,而且两人有言在先,回来后韩信必须要做大将军,否则要么杀了他,要么他又要跑路。
萧何安顿好了韩信,立即就去找刘邦再一次举荐韩信,刚一见到刘邦,话还没说出口就被刘邦一顿臭骂。这不是我侯某人在这里瞎编啊,是司马迁老先贤在史记里记载的啊,司马迁老先贤是这样写的: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报告给汉王,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跑,是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赶的人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有好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现在说去追韩信,你这不是说谎来哄我吗。”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这样的人,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的杰出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谋划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您的计策怎么决定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向东发展夺取天下,怎么能够闷闷不乐地长久待在这里呢?”
史记接下来是这样记载的: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里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这个意思:
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向东发展夺取天下,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他,韩信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要是这样就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说那我们把他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为大将军就是了。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对人轻慢无礼,现在如果你任命韩信做大将军也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样恐怕韩信最终还是会离去。大王您如果一定要任命他为大将军,就要把这个事搞得慎重其事,像模像样的,要有仪式感,我建议大王您不如设立一个拜将的坛场,选择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您自己事先沐浴斋戒,准备好所有拜任大将军的礼仪,那才像样。”
跟着刘邦从沛县出来的樊哙、曹参、夏侯婴、王陵等将领们听到刘邦要设坛拜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满怀希望和信心的等待刘邦任命自己为大将军。但是当刘邦点名要韩信登坛接受大将军印和尚方宝剑时,一个二个都吃惊不小,当然也都不服气,心想我们跟着你刘邦从老家沛县一路杀出来,可以说个个都是出生入死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韩信算个毛啊,从项羽那里跑过来,和十几个人一起闹事,要不是会吹牛皮才免于一死,大王还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后勤干部当,已经算是混得不错了,到如今寸功未立、寸土未争,却突然之间当了三军统帅。这是什么道理啊?大王脑子进水了还是被整蛊下药了?
当然,樊哙等众将服也好,不服也好,韩信是如愿当上了大将军。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点是在当时叫南郑的地方(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现在那里都还有个拜将坛,以后咱们都自由了约起一起去看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间是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那时候的韩信才27岁。韩信如愿以偿当上大将军了,就等着机会施展自己军事才能了。
又说这汉王刘邦,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他有格局有抱负有一双慧眼。他没本事,但跟他打天下的人有本事啊,那么他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任。刘邦取得天下后,有次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与群臣讨论自己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道:“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段话是说陛下您安排人去打仗,取得胜利后您会把俘获的人和钱财分给手下,您不会独吞好处,都是与人有福同享,而项羽这个人就不一样,他对有本事的人嫉妒,对有功劳的人怀疑并加以迫害,属下有了成绩又不奖励,夺得了地盘又不给人好处。所以他项羽要败在陛下您的手里。刘邦笑着说,你们说的只是一方面,我能取得胜利最重要的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出谋划策,然后用计策去指挥战争而取得胜利这方面,我比不上张良;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管理财政,保障军需,我比不上萧何;统领三军指挥作战,而战必胜攻必克,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龙凤,却都能为我所用,而项羽这个人,连一个人才范增他都用不好,所以他是注定要吃败仗,注定打不过我的。
确实,刘邦他的长处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在任用韩信的事上,其实他对韩信并没有多少了解,但他相信萧何的眼光不会错,像萧何这样凡事谨慎样样周全的人都一再向他举荐韩信,而韩信既不是萧何亲戚也不是他门生,更不可能收受了韩信巨额贿赂,萧何为什么要竭力举荐韩信?无非就是因为萧何对韩信的了解以及萧何的直觉,而自己高高在上,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小人物?所以,他相信萧何,而萧何相信韩信。逻辑就这么简单。
韩信当上大将军后 ,当然不能闲着,白天在众将士的质疑的目光和不服的情绪下集结操练、开会。晚上就研究目前全国军事形势,或去找自己的贵人萧何饮酒喝茶交流一下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看法。
那么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他做了哪几件大事呢?一个是给刘邦分析当今局势,出谋划策如何制定军事战略,他提出的“汉中策”,为刘邦制定出平定天下的基本方略,为刘邦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二个是征战四方,屡立战功: 平定三秦,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出其不意地拿下关中地区,为刘邦建立了打天下的稳固的根据地。
破魏、代、赵、燕、齐诸国:在平定魏国、攻破代国后,又通过井陉之战,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击败赵军,并巧用“拔旗易帜”之计,使赵军军心大乱。之后收燕降齐,在潍水之战中,以水攻大破龙且二十万楚军,威名远扬,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纵深。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韩信率三十万大军与刘邦会师,将项羽的楚军包围在垓下。他命将士夜里唱楚国民歌,瓦解楚军军心,这就是着名的“四面楚歌”。项羽带兵突围后,汉军乘胜追击,楚军大败,项羽最终在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夺得天下。 项羽死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
侯本福端起油星夹杂着菜屑泡的茶狠狠的喝了一口说道:“这韩信指挥的几场战役我就不一一讲给大家听了啊,这样都去讲,那得讲他一个半月都不一定讲得完,总之韩信确实是个军事天才。打了不少大仗硬仗,可是这么一个人才,后来却被杀了,而且是萧何设计把他带去杀的。这就是我们听说过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那我们就简单的说一下韩信后来被杀的事。”
韩信被封楚王抵达楚国后,召见过去给他饭食的漂母,赠她一千金作为报答,这就是我们听说过的典故“韩信千金酬漂母”,所以他真的兑现了当年承诺的饭钱。
这样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了。
他不仅酬谢了漂母,还去拜访当年曾收留过自己,只是好事没有做到头的亭长,送了一百金给他以表感谢。同时还把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地痞流氓召来,非但没有报复他,反而任命他为中尉,并说这地痞流氓是位壮士,要是当年没有他对我的胯下之辱,我也不会发奋图强,能有今天的辉煌,所以得感谢这位壮士。
韩信与项羽的楚军将领钟离眜关系很好,项羽死后,钟离眜就来投奔韩信。而钟离昧是楚军将领,刘邦取得天下后自然要消灭项羽残余,钟离昧就是刘邦下令追捕的残余之一,但是韩信因为和钟离昧是好朋友,就不顾他是刘邦的通缉犯,偷偷将他收留藏匿在楚国。
此外,韩信到楚国后,还以楚王到处巡视、指导各地开展修复战争创伤的工作,军队和政界也进行治理整顿。楚国在他的治理下,各方面都有所起色,特别是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你们想想看,刘邦要追捕的人韩信把他藏起来,韩信到了楚国后不懂得收敛锋芒,还在发展军事。历代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诸侯比自己的实力强或是具备与自己抗衡的实力。于是韩信在楚国的表现就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和猜忌。
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本就对韩信有所猜忌,接到告发后,就想借机处理韩信。于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假装巡游云梦泽,在陈县会见诸侯,趁机将前来迎接的韩信逮捕。后来审不出什么确凿证据,但刘邦仍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内心非常不满,他就想联络好朋友阳夏侯陈豨谋反。陈豨被任命为相国监管赵、代二地边境部队后,韩信暗示陈豨可先反叛,自己在内地响应。汉高帝十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军东征讨伐。韩信称病不参与讨伐,却计划在夜间假传诏书,赦免役工和奴仆,让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于是吕后与萧何商议后,假装向韩信传达陈豨已被杀的消息,邀请他入朝庆贺。韩信相信了萧何,入朝后被捆绑,最终在长乐宫的钟室内被处决,其家族也被吕后下令诛杀。
在韩信屡建奇功的当年,刘邦曾答应过他,今后无论犯了什么罪,在几种情况下都不能杀韩信,即是“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吕后抓到韩信后,为了避开这些承诺,将韩信骗入宫中,命人用布将韩信的头蒙住,把他扛进黑漆漆的钟室,地上铺着地毯,使其不见天、不见地也不见光,然后让宫女用竹竿将其一阵乱打乱捅。可怜一代“兵仙”,死于妇人之手。
侯本福讲到这里,惋惜地摇摇头说道:“一个叫花子,凭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而已经得以封王了。该是何等幸运与荣耀,可是后来却被发现自己、举荐自己的人设计害死。你们说这是因为什么?”
大家都摇摇头表示不明白。侯本福说:“韩信军事才能很强,但他的政治智慧很弱啊。”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无论侯本福说什么都是用最简单的回答:“哦!”
侯本福说道:
韩信在政治上较为幼稚。如楚汉相争时,他擅自要求封齐王,让刘邦心生不满。后来被封楚王后,他未察觉刘邦猜忌,也未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机,面对刘邦的打压毫无还手之力。
韩信立下诸多战功后,逐渐变得骄傲自负,未能正确估计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未妥善处理与刘邦及其他将领的关系,在朝廷中日益孤立,说白了他有事几乎没人给他说好话。就连给他那么大帮助的萧何都不容他,可见韩信为人有多差,情商和政治智慧有多低。
那么萧何为什么要把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人才置于死地呢?
萧何作为大汉丞相,维护汉朝政权稳定是其重要职责,他不能容忍韩信这种谋反行为,所以选择与吕后合作,以消除潜在的巨大威胁。
当然这中间也不排除是迫于吕后的压力,吕后将韩信谋反的消息告知萧何后,实际上就是逼萧何表态,意思你看韩信是你一手提拔的人吧,你那么器重他推崇他,你看他现在谋反了,你怎么看这个事。如果萧何为韩信辩解,就可能有同党之嫌,以吕后的狠毒,萧何可能会身陷囹圄。而且萧何曾是韩信的担保人,无论如何都逃不了干系。为了自保,萧何只能站在吕后一边。
当然我们更应该认为萧何是出于政治立场考量,萧何一生忠诚于刘邦的汉室政权。汉初刘邦剪除异姓王以巩固统治,韩信作为异姓王中军事能力最强、威望极高且握有兵权的人,成为刘邦重点消除的目标。萧何从维护汉室江山的角度出发,认为杀掉韩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避免天下再次陷入战乱。
还有就是为了自身安全:当时刘邦对功臣充满猜疑,萧何也意识到自己可能随时面临危险。如果他在韩信问题上处理不当,比如阻止吕后杀韩信,刘邦可能会将他视为异己,从而把他列入清理对象。所以萧何选择与吕后合谋,也是为了向刘邦和吕后表明自己的立场,以换取自身的安全。
侯本福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今天的故事讲完了,兵仙韩信的故事也到此告一段落。
大家好像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傻傻地顿了几秒钟,梁真贵才带头鼓起掌来。大家也都跟着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