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卡捷琳娜伤势不重,简单包扎消炎后,孤岛即刻带领五千伤残士兵返回君士坦丁堡,另外的部队在冲锋犀牛的带领下退守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交接西尔米乌姆地带,在城镇贝尔格莱德开启为期5年的驻军。
在拜占庭帝国那广袤无垠的领土之上,马其顿地区恰似一颗历经黑暗后重新焕发出夺目生机的璀璨明珠。
往昔,连绵不绝的战争无情地吞噬着这片土地的活力,城镇沦为残垣断壁,乡村满是荒芜寂寥。
然而,随着奴隶与各类物资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仿佛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注入了一股磅礴且炽热的生命力,处处洋溢着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气息。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长长的奴隶队伍便在、神情冷峻的士兵和各家族贵族势力严密押送下,缓缓踏入马其顿的边界。
这些奴隶除了匈牙利、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之外,还有很多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贩卖而来的奴隶,他们肤色各异,或黝黑如夜,或白皙似雪;语言不通,叽里咕噜。
但此刻,他们都是同样的命运,成为了马其顿复兴大业中一颗颗渺小的螺丝钉。
在马其顿的主要城镇中心,特意规划出了宽敞且井然有序的奴隶分配点。
身着官府的官员们在彭大帅的带领下,面容严肃,手中紧握着记录详尽的分配名册,依照既定的规则,有条不紊地将奴隶们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
有的奴隶被带往那片荒芜已久、杂草肆意丛生的农田;有的则被安排前往深藏地下宝藏的矿山;还有一部分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他们肩扛背驮,挥洒着汗水,参与到城镇的重建与扩张之中。
在一处开阔的农田里,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洒而下,烤得大地仿佛都在微微颤抖。
一群奴隶正弯着腰,在一位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的监工严厉目光下,奋力地挥舞着锄头,翻耕着坚硬的土地。
每一次锄头落下,都扬起一阵尘土,汗水早已湿透了他们褴褛的衣衫,顺着脸颊、脊背不住地流淌,滴落在刚刚翻开的泥土上。
监工手持一根长长的皮鞭,在空中挥舞得呼呼作响,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快些干活!这片土地今年必须种出足够的粮食!要是谁敢偷懒,可别怪我不客气!”
奴隶们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恐惧,纷纷咬紧牙关,更加卖力地劳作起来。
他们心中虽满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但也明白,唯有努力干活,或许才能在这残酷的命运中寻得一丝生存的机会,同时都在暗暗祈祷拜占庭皇帝说的是真的在马其顿经济特区干满两年就恢复自由身。
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下,原本杂乱无章、杂草丛生的农田逐渐变得整齐有序,一垄垄土地像是被精心梳理过的发丝。
播下的种子在温润的泥土中汲取着养分,不久后,嫩绿的新芽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给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带来了丝丝生机与希望。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马其顿地区犹如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
短短一段时间内,人口便如雨后春笋般突破了百万大关。
新增加的庞大人口基数,宛如一场及时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且强劲的劳动力,使得农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
同时,也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推动着商业的蓬勃发展。
城镇中的集市日益热闹非凡,摊位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宫中,皇帝孤岛站在高大的窗前,目光透过明亮的琉璃窗,遥望着马其顿地区的方向。
当他听闻马其顿地区的蓬勃发展景象时,脸上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中饱含着对帝国未来的期许与信心。
粮食储备对于一个庞大帝国而言,犹如基石对于高楼,是稳固与发展的根本所在,据可靠的信息塞尔柱帝国内战已经结束,现在他们的新国王正在国内进行一系列调动,不过短时间应该不会再和拜占庭开战。
为了防备下一次的战争的再次开启,孤岛在心中暗自谋划,决定在马其顿、君士坦丁堡、塞尔柱边境和王子岛建立军管制四大粮仓基地。
得到命令的官员在马其顿,选址工作经过了严谨的勘察与论证,最终确定在一片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消息一经传出,在君士坦丁堡新征召的军队迅速响应,士兵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奔赴建设一线。
一座座坚固无比的粮仓建筑拔地而起。粮仓外观宏伟壮观,内部空间宽敞且布局合理。士兵们日夜值守,警惕的目光时刻扫视着四周,确保粮仓的安全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从帝国各地征集而来的粮食,在浩浩荡荡的运输队伍护送下,源源不断地充实着这座粮食宝库。
在君士坦丁堡,作为帝国的心脏与灵魂所在,粮仓基地的建设更是备受瞩目,堪称精益求精。
曾参与君士坦丁堡两个经济区建设的工匠汇聚于此,再次参与帝国的伟大项目建设都无比荣幸,并且得心应手还有很多大胆的创意应运而生。
从粮仓的整体架构到通风系统的设置,从防潮措施的运用到外观的装饰美化,无一不体现着工匠们的匠心独运。
他们期望将这座粮仓打造得既美观典雅,彰显帝国的威严与气度,又实用坚固,能够妥善保存大量的粮食。
而在塞尔柱边境,粮仓的建立意义非凡,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不仅为长期驻守边境、抵御外敌的军队提供了充足且稳定的粮食供应,让士兵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安心戍边,更是在战时发挥着稳定军心的关键作用。当战火纷飞,士兵们知道身后有着充足的粮食保障,心中便多了一份坚定与勇气,塞尔柱边境留守的三万将士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在建设粮仓的同时还接到孤岛的指令要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建造长城抵御塞尔柱随时可能得反击侵略。
王子岛的粮仓在彭大将军的一手操办下一个个粮仓也拔地而起,因其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了专供海军的粮食储备点。
海军战舰如同灵动的海上蛟龙,在执行任务的间隙,随时可以从这里补充物资,确保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拥有强大且持续的作战能力,维护着帝国的海上霸权。
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四大粮仓基地逐渐充盈起来。
通过内部的粮食生产以及合理有序的买卖调配,经过精密的计算与预估,未来两年时间所储备的粮食,足以供全国百姓五年的食用。
这一振奋人心的成果,让每一位臣民都为之欢欣鼓舞。
在经济逐步走上繁荣正轨的同时,孤岛决定与此同时进行一场全面且深入的内部改革。
他将锐利的目光投向了小亚细亚半岛,这片曾经在帝国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区域,如今却因长期以来爵位和官员体系的混乱无序,腐败现象如同野草般肆意滋生,严重阻碍了地区的发展与帝国的整体进步。
孤岛皇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下令,撤销小亚细亚半岛所有的爵位和现有官员。
这一决定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瞬间在小亚细亚半岛引发了轩然大波。
那些长期依靠爵位和官职享受特权、作威作福的贵族们,听闻此消息后,顿时如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
他们纷纷聚集在豪华的府邸中,紧锁眉头,忧心忡忡地商议着对策,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阻止这一改革的实施。
一位年迈的贵族,满脸怒容,用力地拍打着桌子,大声叫嚷道:“这简直是荒谬至极!我们家族世代享受这些特权,如今皇帝却要将它们全部剥夺,这让我们如何生存?”
另一位年轻的贵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低声说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给皇帝施加压力,让他收回成命。”
然而,皇帝孤岛的决心如同钢铁般坚定不移,他深知,若不彻底整治这一乱象,帝国将永无宁日。
在他的心中,帝国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任何阻碍改革的势力都将被坚决扫除。
随后,皇帝从清北大学选拔出一批接受过先进教育、心怀报国之志的学生,与皇家军事学院的优秀学生,按照 2:5 的比例,分发到小亚细亚 22 个地区担任知府。
在清北大学那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里,被选中的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
他们身着整洁的校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深知自己即将肩负起重大的使命,踏上改变小亚细亚命运的征程。
一位政系的学生,在临行前,紧紧地握住拳头,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机会,能够为帝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定当全力以赴,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带到小亚细亚,让那里旧貌换新颜,重现往日的辉煌。”
在皇家军事学院,被挑选出来的学生们也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他们身着笔挺的军装,身姿挺拔,虽然出身军事学院,习惯了战场上的硝烟与厮杀,但也明白在地方任职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要维护地方的治安,确保百姓的安居乐业,还要积极协助知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位即将前往小亚细亚的学生,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地说:“我们要为当地百姓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
这些满怀壮志的学生们,怀揣着梦想与使命,踏上了前往小亚细亚的征程。
他们历经多日终于抵达各自的任职地区。
到任后,他们迅速转换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他们根据拜占庭皇帝孤岛的指示废除当前各地官职体系,明确地区负责人为知府,县城乡镇均设知县,知府直接归朝廷管理。
这一举措,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往日官场的阴霾,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传达与执行。
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朝廷精心设立了 fbi 巡查使。
这些巡查使由皇帝亲自钦点,成员们皆是忠诚可靠、精明能干之士,分设十组交叉巡查各地。
他们如同帝国的监察之眼,时刻关注着官员们的一举一动,监督着他们的行为。
朝廷还根据官员们的特殊贡献,进行特殊封赏官位职权,并将其贴榜昭告天下。
这一举措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极大地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他们纷纷绞尽脑汁,努力工作,为地方的发展出谋划策。
清北大学按照孤岛皇帝的指示,组织众多学者和教师,精心抄写为官准则和思想教材。
每年七月,全国举行开科取士。
各地的学子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踏入考场。
在考场内,气氛紧张而严肃,考生们全神贯注,奋笔疾书,希望能通过这场考试,进入清北大学进行深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考试结束后,成绩合格者踏入清北大学的校园,开始为期三年的强化教育。
在清北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们知识渊博,讲解深入浅出,传授着先进的知识和理念。
他们不仅注重学生们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品德和才能,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毕业考试合格后,学生们被分发到各地,成为知府、知县或各地学校的教师。
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将在帝国的各个角落,传播知识与文明,为帝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宗教方面,孤岛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淡化宗教势力。
规定凡是有宗教信仰的当代和下一代不可入朝为官,不可从商。
这一决定在宗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些宗教领袖听闻后,深感震惊与不满,他们迅速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
一位白发苍苍的宗教领袖,忧心忡忡地说:“这一政策无疑是对我们宗教的巨大打击,我们必须想办法让皇帝改变主意。”
于是,他们选加帕里国师为代表,前往皇宫,试图与皇帝沟通,希望能改变这一政策。
然而,皇帝孤岛态度坚决,不为所动。
他认为,宗教势力的过度膨胀,已经对帝国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他看来,帝国需要的是理性与秩序,而不是被宗教狂热所左右。
只有削弱宗教势力,才能让帝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军事方面,拜占庭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变革。
成立了保加利亚军区、亚细亚军区、君士坦丁堡军区、塞纳色卡曾军区和马其顿军区,以及王子岛海军基地。
皇家军事学院也正式开课,招收军队中表现优秀或者经推荐的士兵。
在皇家军事学院的训练场上,烈日炎炎,士兵们身姿矫健,进行着严格而艰苦的训练。
他们在教官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的战术理念,磨练精湛的军事技能,同时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经过在皇家军事学院的系统学习后,他们将被分配到四大军区,成为帝国军事力量的中坚支柱。
海军的招收任免均由彭大将军负责。
军队建立了完善的实权体系,从小队长、队长、副将到将军,职责明确,分工精细。
一个将军下面最多可以有十个副将,每个将军还配有一个政委。
政委从清北大学的政系选取,他们虽然只有建议权无实权,但却拥有直接通信皇帝的特权。
清北大学分设五大系,政系专注于培养从政人才,为帝国的行政管理输送新鲜血液。
军系为部队输送文职人员,政委也从这个系选取,他们将在军队中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和监督作用。
农系致力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帝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艺术系则为帝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让帝国的文化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还有其他系,可根据情况向皇帝申请拓展。
除了四大系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入学外,其他系下的纺织系、烹饪系、导购系等,平民只要符合年龄要求,均可报名。
在纺织系的教室里,学生们神情专注,认真学习纺织技术。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着纺织机器,将一根根丝线编织成精美的布匹。
毕业后,他们将进入纺织工厂,成为帝国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烹饪系的学生们则在厨房中忙碌得热火朝天,学习各种烹饪技巧。
他们精心烹制着每一道菜肴,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火候,都力求做到完美。
毕业后,他们会被分配到其他国家的连锁中餐馆,担任大厨或服务员,将拜占庭的美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导购系的学生们通过考试后,会到国内外的品牌连锁店做导购或店长。
他们凭借着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的销售技巧,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
在国内的经济建设方面,每个地区都设有一个大超市,超市内布局合理,商品种类丰富。
有品牌专卖区,展示着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商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还有粮油销售区,为百姓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资。
每个地区城市还设有粮油店,供应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确保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此外,还有品牌服装店和兼卖被褥等物品的地区服装店,为百姓提供多样化的购物选择。
根据当年的 gdp 情况,每个地区选择性开设中餐馆。
为了进一步增加帝国的人口和劳动力,皇帝下令让四大家族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奴隶,卖给拜占庭帝国。
奴隶们统一在马其顿集合,然后被分配到全国各地。
在马其顿的奴隶分配点,场面颇为壮观。
巨大的广场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等待分配的奴隶,他们眼神中既有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又怀揣着一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官员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对照着各地上报的需求清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分配工作。
他们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五十名奴隶前往色雷斯地区,支援矿山开采;八十名奴隶去往安纳托利亚,参与农田劳作……”
奴隶们在士兵的带领下,分批踏上前往各地的征程,他们将在帝国的各个角落,为帝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这都是被迫的。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拜占庭通过大规模的人口买卖,人口数量奇迹般地达到了1000 万。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帝国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皇帝孤岛又在拜占庭帝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各地被下达了人口任务,鼓励百姓生育,国家甚至掏出真金白银给予补贴。
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年轻的夫妇正围坐在桌前,看着手中的生育补贴文件,丈夫面露犹豫之色,说道:“多生孩子固然好,可养育孩子的压力也不小啊。”
妻子轻轻握住丈夫的手,温柔地说:“但有了国家的补贴,或许我们能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也是为了帝国的未来。”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响应号召,新生命的啼哭逐渐充盈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强制 6 岁小孩上学的政策也全面推行。
清晨,阳光洒在村庄的小道上,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欢快地跑向学校。
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
在学校里,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着老师讲课。
老师耐心地教导他们识字、算数,传授着各种知识。
而到了 13 岁,孩子们便要参加清北大学各系的考试。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少年正坐在自家院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学习。
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心疼与期待,说道:“孩子,努力学习,要是能考上清北大学,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少年坚定地点点头,继续埋头苦读。
那些考不上又不想继续学习的孩子,则按照规定在家种地,为帝国的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皇帝孤岛还提出了一横六纵的道路思想。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向左到达保加利亚,向右延伸到塞尔柱帝国边境,命名为帝国大路。
六纵则是将所有地区的道路连接到这条水泥路上。
在道路建设的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人们来自帝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或是强壮的青年,或是经验丰富的工匠。
在孤岛的要求下分段同时施工作业,他们日夜劳作,不畏艰辛。
有的工人挥舞着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坚硬的岩石,为道路开辟出平坦的路基。
有的工人则专注地铺设水泥路面,每一块水泥板都铺设得严丝合缝。
他们开山辟路,架桥过河,克服了重重困难。
随着道路的逐渐建成,帝国内部的交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商人的商队能够更加快速地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货物运输的时间大幅缩短,成本降低,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原本偏远地区的特产得以运往繁华的都市,而都市的先进商品也能迅速流通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这一系列全面且深刻的改革与发展,拜占庭帝国焕然一新。
从繁华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到偏远的乡村小镇,处处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在文化方面,清北大学的艺术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
他们的绘画作品色彩斑斓,描绘着帝国的壮丽山河、繁华市井以及人们的生活百态。
他们创作的音乐悠扬动听,融合了拜占庭传统音乐元素与新的艺术风格,在帝国的大街小巷传唱。
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传颂着帝国在孤岛的治理下这几年的变革与发展,还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孤岛皇帝在文学领域开启了古诗先河,一首静夜思令清北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一首蒹葭苍苍让拜占庭千万少女封为情圣。
在经济上,农业丰收,商业繁荣,城市中的集市热闹非凡,国际贸易也日益频繁。
帝国的货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拜占庭的商品成为了高品质的象征。
军事上,强大的军区和不断训练有素的军队为帝国的安全保驾护航,边境地区新建的长城蜿蜒崎岖固若金汤,外敌不敢轻易来犯。
皇帝孤岛站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俯瞰着这座繁华的城市,身后站着自己的四个妻妾,卡捷琳娜拉着艾丽西亚站在身后、艾斯特拉站在左侧,而伊莎贝拉站在右侧拉着孤岛的手。
街道上车水马龙,人们安居乐业。这已经是孤岛穿越到这个世界的第十个年头。